• 姓名:马巍
  • 性别:
  • 专家类别: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博士生导师
  • 学历:博士
  • 电话:0931-4967262
  • 传真:
  • 邮政编码:730000

    简历

    1981—1985年:在兰州大学数学力学系力学专业学习,85年毕业,获学士学位;

    1985—1988年:在中科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攻读冻土力学专业硕士学位,88年毕业,获硕士学位;

    1988—1989年:在中科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工程冻土室从事冻土力学试验研究工作;

    1989—现在:在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冻土力学与冻土工程研究工作,其间曾于:

    1991.5—1991.7:在俄罗斯莫斯科大学地质系工作;

    1997.7—1997.8:在美国(丹佛)地质调查局工作;

    2006.12-2007.1:在奥地利维也纳University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Applied Life Sciences岩土力学研究所工作

    1999-2002年:在北京理工大学获工程力学博士学位。

    1991年2月被聘任为冰川冻土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94年3月被聘任为冰川冻土研究所副研究员;

    1996年-1999年任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1999年1月被聘任为冰川冻土研究所研究员;

    2000年1月被聘任为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2000年-2004年任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

    2000年-2003年任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与寒区工程研究室主任;

    2002年1月被聘任为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博士生导师。

    2003年8月-2012年9月任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副所长

    2005年-2015年任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2015年-现在任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2007年10月-2012年9月兼任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纪委书记

    2012年9月-2016年6月任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所长

    2018年5月-现在: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冻土力学与工程、冻土强度与蠕变、深土冻土力学、冻土细微结构、冻土水热过程、黄土多级湿陷机理以及冻土区路基稳定性和保护冻土技术等研究工作。

    职称

    研究员

    职务

    获奖及荣誉

    获奖:

    1.1999年《冻土强度与变形研究》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二)

    2.2001年《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地区工程设计理论研究与实践》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五)

    3.2004年《高原冻土道路隧道冻害预报和综合防治关键技术》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五)

    4.2004年《青藏公路冻土环境与路基稳定性研究》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六)

    5.2005年《寒区公路与隧道冻害预报和综合防治关键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四)

    6.2005年《青藏铁路工程冻土路基筑路技术与示范工程建设》获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排名第二)

    7.2007年《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工程技术》获铁道学会科学技术特等奖。(排名第十五)

    8.2007年《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路基新结构试验与应用》获铁道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排名第四)

    9.2007年《青藏铁路片石气冷路基与管道通风路基的热稳定性关键技术》获铁道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排名第三)

    10.2007年《青藏铁路工程与多年冻土相互作用及其环境效应》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二)

    11.2008年《青藏铁路》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排名第十七)

    12.2009年度《寒区道路冻害防治新技术》获甘肃省技术发明一等奖。(排名第三)

    13.2011年《寒区桩基工程的热学力学特性研究及其应用》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四)

    14.2012年《青藏高原冻土地区公路修筑技术基础平台研究》获中国公路学会科技进步特等奖。(排名第四)

    15.2012年《青藏高原冻土地区公路修筑技术基础平台研究》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四)

    16.2017年《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与寒区工程研究创新团队》获国家科技进步创新团队奖。(团队带头人之一,排名第三)

    17.2018年《青藏工程走廊冻土工程耦合作用及长期稳定性研究》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

    18.2020《高寒区长距离供水渠道高效运行与安全保障技术》获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特等奖。(排名第五)

    19.2022年《甘肃省黄土公路路基多次湿陷机理与修筑成套技术》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三)

    荣誉:

    1.1999年获第五届全国青年地理科技奖。

    2.2001年获第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3.2004年获“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先进个人。

    4.2005年度中国科学院先进工作者。

    5.2006年度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

    6.2006年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优秀教师。

    7.2008年度中国科学院“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

    8.2010年荣获中国地理学会“学会先进工作者”。

    9.2010年荣获“甘肃省领军人物”称号。

    10.2014年获中国地理学会第二届“全国优秀地理科技工作者”称号。

    社会任职

    1. 国际冻土协会执委,2006.12—2020.6

    2. WCRP/CLiC及IUGG/IACS中国委员会副主席,2008.2—现在

    3. 中国力学学会特邀理事(2007.8—2010.7)、理事(2010.8—2014.10)

    4.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理事,2000.10—2023.10

    5. 甘肃省力学学会副理事长(2006.8—2010.8)、理事长(2011.01—2015.06)

    6.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2007.8—2011.10

    7. 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2014.12—现在

    8. 甘肃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2002.12—2008.12)、副理事长(2008.12—2018.12)

    9. 中国地理学会冰川冻土分会理事长,2004.5—现在

    10. 甘肃省地震学会副理事长,2012.8—现在

    11. 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2004.10—2020.10

    12.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杂志副主编,2013.8—现在

    代表论著

    专著:

    1. 安维东、吴紫汪、马巍等,1989,《冻土的温度水分应力及其相互作用》,兰大出版社。

    2. 吴紫汪、马巍,1994,《冻土强度与蠕变》,兰大出版社。

    3. 葛修润、任建喜、蒲毅彬、马巍、孙红,2004,《岩土损伤力学宏细观试验研究》,科学出版社。

    4. 程国栋、马巍、吴青柏主编,2004,《青藏高原科考图片集》,人民出版社。

    5. 马巍主编,2012,《寒旱区工程与环境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

    6. 马巍等人著,《冻土力学》,2014,科学出版社。

    7. 郭宏新、马巍、熊志文著,《热棒工程》,人民交通出版社,2016年1月出版。

    8. 马巍主编(Л.T.罗曼著,张长庆、张泽译),《冻土力学》,科学出版社,2016年3月出版。

    9. 马巍主编(B.B.苏里科夫著,侯鑫、张泽、王学明、袁俊译),《冻土破坏力学》,科学出版社,2016

    10. 吴志坚,马巍. 《青藏铁路冻土工程稳定性》,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8.1出版。

    11. 李国玉,马巍,毛云程等,《季节冻土区黄土路基多次湿陷机理及防治技术》,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22.

    主要论文:

    1. 马巍、吴紫汪,1994,冻土蠕变过程中冰及冰相应力的变化,自然科学进展,4(6).

    2. 马巍、吴紫汪,1994,冻土的强度与屈服准则,自然科学进展,4(3).

    3. 马巍、吴紫汪,1994,冻土的蠕变及蠕变强度,冰川冻土,16卷2期.

    4. 马巍、吴紫汪,1995,围压作用下冻结砂土微结构变化的电镜分析,冰川冻土,17卷2期.

    5. 马巍、吴紫汪,1995,围压对冻土强度特性的影响,岩土工程学报,17卷5期.

    6. 马巍、吴紫汪等,1996,高围压下冻结砂土的强度特性,冰川冻土,18卷3期.

    7. 马巍、吴紫汪,1997,冻土三轴蠕变过程中结构变化的CT动态监测,冰川冻土,19(1).

    8. 马巍、吴紫汪等,1998,剪应力强度和平均法向应力对冻土变形的相互影响,自然科学进展, 8(1):77-81.

    9. 马巍、徐学祖、张立新,1999,冻融循环对石灰粉土强度特性的影响,岩土工程学报,21(2).

    10. 马巍、常小晓,1999,高围压下冻土强度弱化的机理分析,冰川冻土,21(1).

    11. Ma Wei, Wu Ziwang et al, 1999,Analyses of process on the strength decrease in frozen soils under high confining pressure, Cold Region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9(1): 1-7.

    12. Ma Wei, Cheng Guodong, 1999,The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Frozen Soil Engineering: Review and Prospect,冰川冻土,21(4).

    13. 马巍、朱元林,2000,冻结粘性土的变形分析及应力-应变关系,冰川冻土,22(1).

    14.Ma Wei et al, 2001, Review and Prospect of the Studies of Ground Freezing Technology in China,冰川冻土,23(3):218-224。

    15. 马巍等,2001,加载卸载对人工冻结土强度与变形的影响,岩土工程学报,23(5):563-566。

    16. Ma Wei et al, 2002, Analyses of strength and deformation of an artificially frozen soil wall in underground engineering, Cold Regions Science and Technology,34(1):11-17。

    17.马巍、常小晓,2002,两种不同试验模式下人工冻结土强度与变形的对比分析。冰川冻土,24(2):149-154。

    18.马巍、程国栋、吴青柏,2002,多年冻土地区主动冷却地基方法研究,冰川冻土,24(5):579-587。

    19. 马巍,常小晓,王大雁, 2003, 人工冻结开挖工程中冻土壁强度与变形分析,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2(增2):2871-2874。

    20.马巍,王大雁,常小晓,2004, 模拟K0固结后不同初始围压下冻土应力-应变特性研究,自然科学进展。14(3):344-348.

    21.马巍、程国栋、吴青柏,2004,青藏铁路建设中动态设计思路及其应用研究,岩土工程学报,26(4):537-540。

    22. 马巍、程国栋、吴青伯,2005, 解决青藏铁路建设中冻土工程问题的思路与思考.科学导报,23(1):23-28.

    23. Wei Ma, Guodong CHENG, Qingbai WU et al, 2005, Application on idea of dynamic design in Qinghai-Tibet railway construction, Cold Region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 41/3, pp 165-173.

    24.Wei Ma,Conghui Shi,Qingbai Wu,Lunxin Zhang,Zhijian Wu, Monitoring study on technology of the cooling roadbed in permafrost region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Cold Region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6, Vol.44, pp.1-11.

    25.马巍、余邵水、吴青柏、张鲁新,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冷却路基技术现场实效监测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25(3):563-571。

    26. Wei Ma, Guodong CHENG, Qingbai WU, 2006, Application and study on dynamic design in Qinghai-Tibet railway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Sciences, 4(2):77-84.

    27. 马巍,吴青柏,程国栋,2006,青藏铁路块石气冷结构路堤下冻土温度场变化分析,冰川冻土,28(4): 586-595。

    28. Ma  Wei, Niu Fujun, Akagawa Satoshi and Jin Dewu, Slope instability phenomena in permafrost regions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China. Landslides,2006,3:260-264.

    29.马巍、程国栋,2006,青藏铁路建设和冻土问题。科学,58(6):6-10。

    30.马巍,刘端,吴青柏,2008,青藏铁路冻土路基变形监测与分析,岩土力学, 29(3):571-579。

    31.Wei Ma, Guangli Feng, Qingbai Wu and Junjie Wu,2008,Analyses of temperature fields under the embankment with crushed-rock structures along the Qinghai–Tibet Railway,Cold Region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53(3):259-270.

    32.Wei Ma,Jilin Qi,Qingbai Wu,2008,Analysis of the Deformation of Embankments on the Qinghai-Tibet Railway.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and Geo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134(11):1645-1654.

    33. Wei Ma, Qingbai Wu, Yongzhi Liu and Hui Bing, 2008, Analysis of cooling mechanism of a crushed rock embankment in warm and lower temperature permafrost regions along the Qinghai-Tibet railway, Sciences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Initial issue, p.14-25.

    34. Ma Wei, Cheng Guodong, Wu Qingbai, 2009, Construction on permafrost foundations: Lessons learned from the Qinghai–Tibet railroad. Cold Region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ume 59, Issue 1, Pages 3-11.

    35. Wei Ma , Yanhu Mu, Qingbai Wu, Zhizhong Sun, Yongzhi Liu,2011,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s of embankment deformation along the Qinghai–Tibet Railway in permafrost regions,Cold Regions Science and Technology,67 (2011):178-186.

    36. 马巍,王大雁,2012,中国冻土力学研究50a回顾与展望,岩土工程学报, 34(4):625-640。

    37. 马巍,王大雁,深土冻土力学的研究现状和思考,岩土工程学报,2012,, 34(6):1123-1130.

    38. Wei Ma, Zhi Wen, Yu Sheng, Qingbai Wu, Dayan Wang, and Wenjie Feng,2012,Remedying embankment thaw settlement in a warm permafrost region with thermosyphons and crushed rock revetment,Can. Geotech. J., Vol.49: 1005–1014

    39. 马巍,牛富俊,穆彦虎,2012,青藏高原重大冻土工程的基础研究,地球科学进展,27(11):1185-1191。

    40. 马巍,穆彦虎,李国玉,吴青柏,孙志忠,刘永智. 2013,多年冻土区铁路路基热状况对工程扰动及气候变化的响应.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43 (3): 478 ~ 489.

    41. Wei Ma, Lianhai Zhanga, Chengsong Yang, 2015,Discussion of Applicability of the Generalized Clausius-Clapeyron Equation and the Frozen Fringe Process, Earth science Reviews. 142(2015): 47-59. 

    42. Wei Ma, Tuo Chen,2015, Analysis of permanent deformations of railway embankments under repeated vehicle loadings in permafrost regions, Sciences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Volume 7, Issue 6, December, 2015, p.645-653.

    43. 马巍,周国庆,牛富俊,穆彦虎,2016,青藏高原重大冻土工程的基础研究进展与展望,中国基础科学,18(6):9-19.

    44. 马巍, 穆彦虎, 谢胜波, 毛云程, 陈敦,2017,青藏高速公路修筑对冻土工程走廊的热力影响及环境效应,地球科学进展。32(5):459-464.

    45. 马巍. 北京-莫斯科高铁工程走廊寒区工程问题与防治对策研究[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8, 33(S2): 30-33.

    46. 马巍. 主动冷却路基:青藏铁路成功建成的科技支撑[J]. 前沿科学, 2018, 3, 63-65.

    47. 马巍,2019, 青藏高原工程走廊重大冻土工程与环境研究,中国基础研究发展报告-中国地球科学前沿进展(5.12),p.230-232. 科学出版社。

    48. Wei Ma,Yanhu Mu,Jianming Zhang et al, 2019, Lateral thermal influence of roadway and railway embankments in permafrost zones along the Qinghai-Tibet Engineering Corridor, Transportation Geotechnics, Vol.21, pp.1-8.

    49. 马巍, 苏永奇. 青藏工程走廊多年冻土场地地震安全性研究进展[J].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2021, 41(4): 723-733

    50. Yanhu Mu, Wei Ma, Zhaohui(Joey) Yang, Xiaolin Li, Kun Zhang, Yuncheng Mao. Field Observations of Near-Surface Wind Flow Across Expressway Embankment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Engineering, 2022 (14): 169–180.

    51. Hao Xiaoyun, Ma Wei,et al. Investigation on the frost heave-induced pressure and hydro-thermal processes in freezing soil under rigid constraint and hydraulic pressure. Engineering Geology, 2023, 323, 107238. DOI:10.1016/j.enggeo.2023.107238p>

    52. Hao Xiaoyun, Ma Wei, et al. Discussion on the frost susceptibility of sandy soil under hydraulic pressure. Cold Region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3, 211, 103860. DOI:10.1016/j.coldregions.2023.103860.

    53. Zhi-Zhong SUN, Wei MA, Gui-Long WU, Yong-Zhi LIU, Guo-Yu LI, 2023,Permafrost degradation along the QinghaieTibet Highway from 1995 to 2020,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https://doi.org/10.1016/j.accre.2023.04.006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1.“冻土蠕变过程中冰及冰相应力变化的实验与理论研究”,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课题,1990—1992,总经费:3.5万。(课题负责人) 

    2.“复杂应力状态下冻土强度与其结构的关系”,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课题,1992—1995,总经费:4.5万。(课题负责人) 

    3.“用CT分析冻土蠕变过程中微结构的变化”,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课题,1993—1996,总经费:8.5万。(课题负责人) 

    4.“不同应力路线下的冻土强度性质研究”,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课题,1994—1995,总经费:4万(与俄罗斯冻土所合作,中方主持人) 

    5.“高围压下冻土强度与蠕变特性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994—1996,总经费:6万。(课题负责人)

    6.“青藏铁路冻土设计参数综合评价”,铁道部第一勘测设计院委托项目,1998.9—1998.12,总经费:20万。(项目负责人) 

    7.“天谗公路唐家风台隧道出口不良地质体的工程地质研究”,甘肃省交通厅,1999.5—1999.9,总经费:8万。(项目负责人) 

    8.“镇江至扬州长江公路大桥锚碇基础地质构造研究”,江苏交通规划设计院,1999.10—1999.12,总经费:22万。(项目负责人) 

    9. “寒区工程建设中的冻土力学问题研究”,中科院重点项目,1997.11—2000.6,总经费:25万。(项目负责人) 

    10.“高原冻土区路基稳定性模型实验研究”, 铁道部科学研究院西北分院委托项目,1999.4—2000.4,总经费:9万。(项目负责人) 

    11.“深土冻土力学性质的研究”,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项目,1997.1—1999.12,总经费:30万。(项目负责人)

    12.“深部冻土力学特性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98.1—2000.12,总经费:17万。(项目负责人) 

    13.“冻土动力破坏理论研究”,基金委国际合作项目,1999.1—2000.12。总经费:5万。(中方项目负责人) 

    14.“进藏公路铁路典型路段工程灾害减灾理论与对策研究”,中科院知识工程重要方向项目,2000.6—2002.12,总经费:300万。其中本人负责子题:青藏铁路典型路段冻害防治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经费:100万。(第二项目负责人)

    15.“冻土环境对青藏铁路工程建设的影响及环境效应”(9010200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西部生态与环境研究),2002.1—2004.12,研究经费:100万。(项目第一负责人)

    16.“青藏铁路北麓河试验段修筑技术研究”(2001G001-A-04) ,铁道部重点项目,2001—2004,研究经费:1066.24万。(项目第一负责人)

    17.“青藏铁路工程与多年冻土相互作用及其环境效应”(KZCX1-SW-04),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重大工程项目,2001.6—2006.6,总经费:7500万。(项目首席科技专家,第二课题负责人)

    18.“青藏铁路冻土区工程长期监测系统建设”(2004CHG-2),铁道部重点项目,2002—2006,研究经费:1029.36万。(项目第一负责人)

    19.“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块石结构作用机理研究”(2004H-01),铁道部,2002—2006,研究经费:333.28万。(项目第一负责人)

    20.“青藏高原道路路基变形机理研究”(GJHZ05),中科院国际合作重点项目,2005—2007,研究经费:15万。(项目负责人)

    21.“地质体的多场耦合效应和冻融灾害及其对工程稳定性影响的研究”(2002CB412704),973专题,2002—2007,研究经费:50万。

    22.“《深厚表土层中人工冻结凿井基础研究》-深部冻土力学性质研究”(50534040),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子课题,2006.1—2009.12,研究经费:30万。(课题负责人)

    23.“寒区工程动荷载模型试验系统研制”,中科院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2008.9—2010.9,研究经费:178万。(项目负责人)

    24.“青藏公路路基变形分析与预测”,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院科技研发基金项目,2008.1—2010.6,研究经费:45万。(项目负责人)

    25.“冻土与寒区工程”(408210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群体项目,2009.1—2011.12,研究经费:550万。(项目负责人)

    26.“青藏铁路工程安全稳定性动态变化研究与高等级公路筑路技术预研究” (KZCX2-XB2-10), 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项目,2007—2011,研究经费:900万。(项目负责人)

    27. “季节冻土区黄土路基多级湿陷与防治技术研究”,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2008.7—2011.6,研究经费:60万。(项目负责人)

    28. “高温、高含冰量冻土物理力学特性研究”(09SF102001),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项目,2009—2013. 研究经费:440万。(项目负责人)

    29.“冻土与寒区工程”(4112106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群体项目,2012.1—2014.12,研究经费:600万。(项目负责人)

    30.“近相变区融冻土物理力学特性研究” (410230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项目,2011.1—2014.12,研究经费:200万。(项目负责人)

    31.“青藏高原重大冻土工程基础性研究”(2012CB026100),973项目,2012—2016,研究经费:3200万。本人主持第六课题:冻土工程灾害评估及其防治理论与对策(2012CB026106),课题经费:712.2万元。

    32.“青藏高速公路修筑对冻土工程走廊的热力影响及环境效应”(4163063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基金项目,2017.1—2021.12,研究经费:直接经费320万。(项目负责人)

    33.“北京-莫斯科高铁工程走廊寒区工程问题与防治对策研究”(131B62KYSB20170012),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对外合作重点项目,2017.1—2019.12,研究经费:390万。(项目负责人)

    34.“高寒区供水渠道性能演化与灾变机理”(2017YFC0405101),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17.07—2020.12,研究经费:297万。(课题负责人)

    35.“TTH房建工程地温与场道工程地温变形监测系统建设”(E3410603),横向项目,2023.1—2026.12,研究经费:203万。(项目负责人)

    36.“气候变化下祁连山石冰川演化机制及其水文地质灾害效应”(U23A2013),基金委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2024.1—2027.12,研究经费:258万。(项目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