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4

选取1961—2020年三江源地区19个气象观测站点的逐日冻土数据,整理出冻结初始日、融化终止日、最大冻结深度,研究三江源季节性冻土始冻期、解冻期、年最大冻结深度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1961—2020年三江源季节性冻土区平均冻结初始日为10月12日,气候倾向率为2.15 d/10 a,呈现明显推迟趋势;1961—2020年平均融化终止日为5月5日,气候倾向率为-1.35 d/10 a,总体呈较显著提前趋势;平均年最大冻结深度为132.7 cm,气候倾向率为-1.50 cm/10 a,冻结深度总体呈显著减小趋势。

期刊论文 2024-12-23

根据三江源地区21个气象台站的最大冻土深度、气温、降水观测数据和欧洲中心再分析资料,利用旋转经验正交分解等方法对1981—1010年三江源地区季节最大冻土深度(MFSD)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季节冻土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40年来三江源地区平均MFSD为136.66cm,空间分布呈现出以玛多站最大中心值(218.85cm),向四周递减的分布特征。(2) 40年平均变率空间分布和旋转正交经验分解第一模态时间系数均表现出三江源地区MFSD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季节冻土层明显减薄,平均MFSD递减率为0.51cm/a。(3)表征热力状况的气候因子中,湿润指数、气温和降水是影响三江源地区季节冻土较为重要的气候因子。(4)三江源地区季节冻土的关键区在东北部,MFSD典型高值年有1983年等4个年份;典型低值年有1988年等7个年份。通过对500hPa位势高度场典型高值年、低值年合成分析,季节冻土典型高(低)值年,北半球500hPa位势高度场负(正)异常;同时,南亚高压负(正)异常,其范围偏小(大),强度偏弱(强),温度场中心温度更低(高),对应三江源地区应季节冻土更厚(薄...

期刊论文 2022-03-23

冻土是冰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江源地区冻土面积较大,冻土变化对地表的水平衡、水文、地气之间的碳交换、寒区生态系统和地表景观等均会产生重要影响。资料显示:近57年来,三江源地区年平均最大冻土深度总体呈现减小趋势,1984年以来退化趋势尤为明显,平均每10a减小5.6cm。冻土开始冻结日期呈推迟趋势,平均每10a推迟3.2d。完全融化日期呈提前趋势,其中1990年以来融化日期提前趋势显著,平均每10a提前7.6d。冻土变化对生态、水文、土壤及工程稳定性等均产生了较大影响,建议相关部门高度关注冻土退化对生态环境、土壤特性和重大工程建设等产生的影响,加强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相关研究。

期刊论文 2019-02-21

为准确了解青藏高原多年冻土退化过程及其环境效应,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和德国海德堡大学环境物理研究所共同组成科研小组,先后对我国三江源区、西昆仑甜水海地区进行了多年冻土退化过程的前期勘察研究工作.首次在人烟稀少的玉树-不冻泉沿线等地建立了3个长期综合观测研究站.在技术手段上,除应用常规的坑探、水土取样、水分现场观测、地面调查外,主要应用了最新的双天线、多回路探地雷达勘测技术,对不同地貌条件下的活动层结构特征、上限附近冻土结构、冷生组构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快速勘察,同时还进行了水分场分布规律、盐份迁移过程的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地表景观特征对热质迁移规律、地温场具有重要影响;青藏高原新疆甜水海地区的低温(-1℃)冻土在地质背景和地下冰发育情况等方面有所区别;甜水海地区生态环境在过去30多年的时间里已发生重大改变:地表植被发生大面积退化,地表普遍发生不同程度盐渍化;在该地区发现大量小型冻胀丘、石环等冰缘现象的存在.探地雷达勘察结果显示,地表地貌单元、植被分布、地表水分条件的变化均对多年冻土上限变化和地下冰的赋存产生重要影响.

期刊论文 2007-01-19
  • 首页
  • 1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4条  共4条,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