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雪是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重要的淡水资源,研究积雪对当地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利用国家青藏高原数据中心提供的1979—2020年逐日中国雪深数据,结合NCEP资料及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百余项环流指数,分析了气象要素、大气环流指数和海温指数等与东北地区积雪变化之间的相关关系及指数异常年的环流特征。结果表明:对年平均积雪深度影响最大的因子是年平均最低气温,对最大积雪深度影响最大的是降雪量,对积雪日数影响最大的是年平均最低气温和年平均气温。春季积雪与东亚槽强度指数、黑潮区海温指数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8、-0.44);秋季积雪与太平洋区极涡面积指数呈正相关(相关系数0.54)、与NINO 3.4指数呈负相关(相关系数-0.46);西太平洋遥相关型指数与冬季积雪呈现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0.64)。
积雪是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重要的淡水资源,研究积雪对当地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利用国家青藏高原数据中心提供的1979—2020年逐日中国雪深数据,结合NCEP资料及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百余项环流指数,分析了气象要素、大气环流指数和海温指数等与东北地区积雪变化之间的相关关系及指数异常年的环流特征。结果表明:对年平均积雪深度影响最大的因子是年平均最低气温,对最大积雪深度影响最大的是降雪量,对积雪日数影响最大的是年平均最低气温和年平均气温。春季积雪与东亚槽强度指数、黑潮区海温指数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8、-0.44);秋季积雪与太平洋区极涡面积指数呈正相关(相关系数0.54)、与NINO 3.4指数呈负相关(相关系数-0.46);西太平洋遥相关型指数与冬季积雪呈现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0.64)。
积雪是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重要的淡水资源,研究积雪对当地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利用国家青藏高原数据中心提供的1979—2020年逐日中国雪深数据,结合NCEP资料及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百余项环流指数,分析了气象要素、大气环流指数和海温指数等与东北地区积雪变化之间的相关关系及指数异常年的环流特征。结果表明:对年平均积雪深度影响最大的因子是年平均最低气温,对最大积雪深度影响最大的是降雪量,对积雪日数影响最大的是年平均最低气温和年平均气温。春季积雪与东亚槽强度指数、黑潮区海温指数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8、-0.44);秋季积雪与太平洋区极涡面积指数呈正相关(相关系数0.54)、与NINO 3.4指数呈负相关(相关系数-0.46);西太平洋遥相关型指数与冬季积雪呈现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0.64)。
我国东北地区的多年冻土位于环北极多年冻土分布区的南缘,连续性较差,对地形地貌和地表覆被条件变化极为敏感,其分布和特征的空间异质性较高。对东北多年冻土分布规律认识的不足,极大限制了多年冻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对区域气候、生态和水文及工程建设等影响的评估和预估。本文以大兴安岭北部的根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野外调查和观测资料分析了东北多年冻土的分布规律。调查数据主要来自2023年开展的20个钻孔的编目及测温记录,钻探工作沿根河下游至上游布设的6个调查剖面开展,覆盖了流域内主要植被和地貌类型。结果显示,根河流域草地农田区的多年冻土主要呈条带状分布于低洼潮湿地区,区域内道路具有明显冻融起伏现象;森林区的多年冻土分布较为广泛但并不连续,多年冻土分布受地形影响极大:山间低洼地区多年冻土发育较好,而在向阳的陡坡、根河干流河床以及自然干涸的沼泽湿地内均未发现多年冻土。研究区内多年冻土的分布与植被类型密切相关,而已有的东北多年冻土分布图很大程度上高估了多年冻土的实际面积;未来东北地区多年冻土制图工作需综合考虑植被类型、地形和河流等局地因子对多年冻土分布的综合影响。
我国东北地区的多年冻土位于环北极多年冻土分布区的南缘,连续性较差,对地形地貌和地表覆被条件变化极为敏感,其分布和特征的空间异质性较高。对东北多年冻土分布规律认识的不足,极大限制了多年冻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对区域气候、生态和水文及工程建设等影响的评估和预估。本文以大兴安岭北部的根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野外调查和观测资料分析了东北多年冻土的分布规律。调查数据主要来自2023年开展的20个钻孔的编目及测温记录,钻探工作沿根河下游至上游布设的6个调查剖面开展,覆盖了流域内主要植被和地貌类型。结果显示,根河流域草地农田区的多年冻土主要呈条带状分布于低洼潮湿地区,区域内道路具有明显冻融起伏现象;森林区的多年冻土分布较为广泛但并不连续,多年冻土分布受地形影响极大:山间低洼地区多年冻土发育较好,而在向阳的陡坡、根河干流河床以及自然干涸的沼泽湿地内均未发现多年冻土。研究区内多年冻土的分布与植被类型密切相关,而已有的东北多年冻土分布图很大程度上高估了多年冻土的实际面积;未来东北地区多年冻土制图工作需综合考虑植被类型、地形和河流等局地因子对多年冻土分布的综合影响。
我国东北地区的多年冻土位于环北极多年冻土分布区的南缘,连续性较差,对地形地貌和地表覆被条件变化极为敏感,其分布和特征的空间异质性较高。对东北多年冻土分布规律认识的不足,极大限制了多年冻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对区域气候、生态和水文及工程建设等影响的评估和预估。本文以大兴安岭北部的根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野外调查和观测资料分析了东北多年冻土的分布规律。调查数据主要来自2023年开展的20个钻孔的编目及测温记录,钻探工作沿根河下游至上游布设的6个调查剖面开展,覆盖了流域内主要植被和地貌类型。结果显示,根河流域草地农田区的多年冻土主要呈条带状分布于低洼潮湿地区,区域内道路具有明显冻融起伏现象;森林区的多年冻土分布较为广泛但并不连续,多年冻土分布受地形影响极大:山间低洼地区多年冻土发育较好,而在向阳的陡坡、根河干流河床以及自然干涸的沼泽湿地内均未发现多年冻土。研究区内多年冻土的分布与植被类型密切相关,而已有的东北多年冻土分布图很大程度上高估了多年冻土的实际面积;未来东北地区多年冻土制图工作需综合考虑植被类型、地形和河流等局地因子对多年冻土分布的综合影响。
我国东北地区的多年冻土位于环北极多年冻土分布区的南缘,连续性较差,对地形地貌和地表覆被条件变化极为敏感,其分布和特征的空间异质性较高。对东北多年冻土分布规律认识的不足,极大限制了多年冻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对区域气候、生态和水文及工程建设等影响的评估和预估。本文以大兴安岭北部的根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野外调查和观测资料分析了东北多年冻土的分布规律。调查数据主要来自2023年开展的20个钻孔的编目及测温记录,钻探工作沿根河下游至上游布设的6个调查剖面开展,覆盖了流域内主要植被和地貌类型。结果显示,根河流域草地农田区的多年冻土主要呈条带状分布于低洼潮湿地区,区域内道路具有明显冻融起伏现象;森林区的多年冻土分布较为广泛但并不连续,多年冻土分布受地形影响极大:山间低洼地区多年冻土发育较好,而在向阳的陡坡、根河干流河床以及自然干涸的沼泽湿地内均未发现多年冻土。研究区内多年冻土的分布与植被类型密切相关,而已有的东北多年冻土分布图很大程度上高估了多年冻土的实际面积;未来东北地区多年冻土制图工作需综合考虑植被类型、地形和河流等局地因子对多年冻土分布的综合影响。
我国东北地区的多年冻土位于环北极多年冻土分布区的南缘,连续性较差,对地形地貌和地表覆被条件变化极为敏感,其分布和特征的空间异质性较高。对东北多年冻土分布规律认识的不足,极大限制了多年冻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对区域气候、生态和水文及工程建设等影响的评估和预估。本文以大兴安岭北部的根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野外调查和观测资料分析了东北多年冻土的分布规律。调查数据主要来自2023年开展的20个钻孔的编目及测温记录,钻探工作沿根河下游至上游布设的6个调查剖面开展,覆盖了流域内主要植被和地貌类型。结果显示,根河流域草地农田区的多年冻土主要呈条带状分布于低洼潮湿地区,区域内道路具有明显冻融起伏现象;森林区的多年冻土分布较为广泛但并不连续,多年冻土分布受地形影响极大:山间低洼地区多年冻土发育较好,而在向阳的陡坡、根河干流河床以及自然干涸的沼泽湿地内均未发现多年冻土。研究区内多年冻土的分布与植被类型密切相关,而已有的东北多年冻土分布图很大程度上高估了多年冻土的实际面积;未来东北地区多年冻土制图工作需综合考虑植被类型、地形和河流等局地因子对多年冻土分布的综合影响。
中高纬度地区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近几十年来,该区年平均气温的增幅远高于全球平均增温幅度。中国东北地区地处中高纬度,是中国湿地的集中分布区之一,区域内湿地碳氮循过程对气候变化极为敏感。基于文献分析,归纳总结了温度升高对中国东北地区湿地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梳理了湿地温室气体源汇功能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总体来说,气温升高引起土壤温度升高、植物生长加快、微生物活性增强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从而影响湿地温室气体的吸收或排放。此外,气温升高可促使东北地区湿地由CH4的弱源向强源以及CO2由汇向源逐渐转变,但对N2O源汇变化的研究还存在较多不确定性。现有研究对东北地区湿地的覆盖还不够全面,缺少长时高频的监测以及多梯度、多因子交互作用的研究。未来应针对上述问题开展综合研究与分析,并进一步探究不同温室气体通量变化的相互影响机制。
中高纬度地区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近几十年来,该区年平均气温的增幅远高于全球平均增温幅度。中国东北地区地处中高纬度,是中国湿地的集中分布区之一,区域内湿地碳氮循过程对气候变化极为敏感。基于文献分析,归纳总结了温度升高对中国东北地区湿地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梳理了湿地温室气体源汇功能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总体来说,气温升高引起土壤温度升高、植物生长加快、微生物活性增强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从而影响湿地温室气体的吸收或排放。此外,气温升高可促使东北地区湿地由CH4的弱源向强源以及CO2由汇向源逐渐转变,但对N2O源汇变化的研究还存在较多不确定性。现有研究对东北地区湿地的覆盖还不够全面,缺少长时高频的监测以及多梯度、多因子交互作用的研究。未来应针对上述问题开展综合研究与分析,并进一步探究不同温室气体通量变化的相互影响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