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土变化对寒区基础建设、水文、生态等都有重要影响,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探究土壤冻融过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基于中国自然地理特征和冻土特性,划分出中国西部地区(以下简称西部地区)作为研究区域,并利用1981年1月至2020年6月ERA-5地表温度、土壤体积水含量和逐月气温数据,分析了近40年中国西部地区土壤冻融状况、活动层厚度和最大冻结深度空间分布,探讨了冻融状态与气温、海拔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西部地区冻融起始时间空间分布具有由高海拔地区至低海拔地区冻结推迟、融化提前的特征。高海拔的藏北高原冻结最早,融化最晚,冻结持续时间最久昆仑山脉上零星区域冻结最长可持续300天以上。海拔低且土壤含水量低的西部西北塔里木盆地,冻结最晚,融化最早,融化持续时间最长,塔克拉玛干沙漠区域融化可维持在280天以上。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基本都超过2.0 m,只有喀喇昆仑山脉附近的区域才有较大范围活动层厚度低于2 m的区域,青藏高原的季节性冻土冻结深度最大,厚度可以达到2 m以上,塔里木盆地冻结深度最浅,厚度在0.6 m以内。1981-2020年间,西部地区冻结起始日推迟,融化起始日提前,开始冻结和完全冻结起始...
冻土变化对寒区基础建设、水文、生态等都有重要影响,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探究土壤冻融过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基于中国自然地理特征和冻土特性,划分出中国西部地区(以下简称西部地区)作为研究区域,并利用1981年1月至2020年6月ERA-5地表温度、土壤体积水含量和逐月气温数据,分析了近40年中国西部地区土壤冻融状况、活动层厚度和最大冻结深度空间分布,探讨了冻融状态与气温、海拔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西部地区冻融起始时间空间分布具有由高海拔地区至低海拔地区冻结推迟、融化提前的特征。高海拔的藏北高原冻结最早,融化最晚,冻结持续时间最久昆仑山脉上零星区域冻结最长可持续300天以上。海拔低且土壤含水量低的西部西北塔里木盆地,冻结最晚,融化最早,融化持续时间最长,塔克拉玛干沙漠区域融化可维持在280天以上。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基本都超过2.0 m,只有喀喇昆仑山脉附近的区域才有较大范围活动层厚度低于2 m的区域,青藏高原的季节性冻土冻结深度最大,厚度可以达到2 m以上,塔里木盆地冻结深度最浅,厚度在0.6 m以内。1981-2020年间,西部地区冻结起始日推迟,融化起始日提前,开始冻结和完全冻结起始...
冻土变化对寒区基础建设、水文、生态等都有重要影响,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探究土壤冻融过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基于中国自然地理特征和冻土特性,划分出中国西部地区(以下简称西部地区)作为研究区域,并利用1981年1月至2020年6月ERA-5地表温度、土壤体积水含量和逐月气温数据,分析了近40年中国西部地区土壤冻融状况、活动层厚度和最大冻结深度空间分布,探讨了冻融状态与气温、海拔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西部地区冻融起始时间空间分布具有由高海拔地区至低海拔地区冻结推迟、融化提前的特征。高海拔的藏北高原冻结最早,融化最晚,冻结持续时间最久昆仑山脉上零星区域冻结最长可持续300天以上。海拔低且土壤含水量低的西部西北塔里木盆地,冻结最晚,融化最早,融化持续时间最长,塔克拉玛干沙漠区域融化可维持在280天以上。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基本都超过2.0 m,只有喀喇昆仑山脉附近的区域才有较大范围活动层厚度低于2 m的区域,青藏高原的季节性冻土冻结深度最大,厚度可以达到2 m以上,塔里木盆地冻结深度最浅,厚度在0.6 m以内。1981-2020年间,西部地区冻结起始日推迟,融化起始日提前,开始冻结和完全冻结起始...
本文介绍了1989年5月在兰州召开的"中国西部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学术讨论会"上所反映出来的我国西部第四纪环境演变研究的最新进展及动向。在"全球变化与人类生存"这一主题下,以第四纪环境演变为中心,综合介绍了我国西部气候变化的模式及趋势;由冰川、黄土、内陆湖泊等所反映的古气候记录;泥石流的气候意义以及一些新方法的应用及进展。
本文介绍了1989年5月在兰州召开的"中国西部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学术讨论会"上所反映出来的我国西部第四纪环境演变研究的最新进展及动向。在"全球变化与人类生存"这一主题下,以第四纪环境演变为中心,综合介绍了我国西部气候变化的模式及趋势;由冰川、黄土、内陆湖泊等所反映的古气候记录;泥石流的气候意义以及一些新方法的应用及进展。
本文介绍了1989年5月在兰州召开的"中国西部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学术讨论会"上所反映出来的我国西部第四纪环境演变研究的最新进展及动向。在"全球变化与人类生存"这一主题下,以第四纪环境演变为中心,综合介绍了我国西部气候变化的模式及趋势;由冰川、黄土、内陆湖泊等所反映的古气候记录;泥石流的气候意义以及一些新方法的应用及进展。
中国西部冰川区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性强,变化幅度大。自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以来,我国缺乏对中国西部地区冰川的系统性调查。本数据集在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数据基础上,利用315景Landsat遥感影像和SRTM等多种数据源,结合ArcGIS、Google Earth等处理软件,通过人工目视解译,完成了2017–2018年中国西部冰川边界的提取、边界的质量检查、面积的不确定分析和冰川属性的更新。结果显示,2017–2018年中国西部现存冰川53 238条,总面积为47174.21±19.93 km2,面积误差占冰川总面积的±0.04%。在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未完成的藏东南地区,共有冰川13066条,总面积7611.25±4.64 km2。本数据集为探讨中国西部冰川变化和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等相关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中国西部冰川区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性强,变化幅度大。自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以来,我国缺乏对中国西部地区冰川的系统性调查。本数据集在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数据基础上,利用315景Landsat遥感影像和SRTM等多种数据源,结合ArcGIS、Google Earth等处理软件,通过人工目视解译,完成了2017–2018年中国西部冰川边界的提取、边界的质量检查、面积的不确定分析和冰川属性的更新。结果显示,2017–2018年中国西部现存冰川53 238条,总面积为47174.21±19.93 km2,面积误差占冰川总面积的±0.04%。在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未完成的藏东南地区,共有冰川13066条,总面积7611.25±4.64 km2。本数据集为探讨中国西部冰川变化和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等相关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中国西部冰川区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性强,变化幅度大。自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以来,我国缺乏对中国西部地区冰川的系统性调查。本数据集在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数据基础上,利用315景Landsat遥感影像和SRTM等多种数据源,结合ArcGIS、Google Earth等处理软件,通过人工目视解译,完成了2017–2018年中国西部冰川边界的提取、边界的质量检查、面积的不确定分析和冰川属性的更新。结果显示,2017–2018年中国西部现存冰川53 238条,总面积为47174.21±19.93 km2,面积误差占冰川总面积的±0.04%。在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未完成的藏东南地区,共有冰川13066条,总面积7611.25±4.64 km2。本数据集为探讨中国西部冰川变化和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等相关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以青藏高原为核心的中国西部地区,地理范围为26°N–55°N,65°E–105°E,包含喜马拉雅山、横断山、天山及阿尔泰山等区域。该区域内冰湖分布密集,不仅能够真实地记录气候与冰川的变化状况,而且对于区域水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数据集在综合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数据、云量覆盖度低于10%的Landsat OLI等多种数据的基础上,结合ArcGIS、ENVI及Google Earth等处理软件,通过人工目视解译的方法提取距离冰川边界向外10 km缓冲区内的冰湖边界,并对解译后的数据进行统一的属性添加、质量检验与精度评价。本数据集由两部分组成,分别为使用冰川编目数据生成的冰湖分布区矢量文件和2015年中国西部冰湖编目数据集。不仅能够作为中国西部冰湖–冰川耦合关系、水资源利用与管理等相关研究的参考数据,还可以作为区域气候变化与冰冻圈等相关研究的基础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