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1

基于ECMWF(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遥感影像反演数据,利用ArcGIS软件和Mann-Kendall(曼-肯德尔)检验法,分析了祁连山区的雪要素变化特征,得出如下结论:近40年来,降落到祁连山区的积雪总量、雪层中每立方米的雪质量、被雪占据的单元(网格)部分以及网格内雪覆盖区域的积雪深度均未发生明显变化,而雪反照率增大趋势显著;降雨量的持续增大是研究区年降水量明显增大的原因;雪要素月特征对地表以上2 m处空气温度的变化敏感,地表以上2 m处的空气温度对雪要素月特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6-11月,特别是在8月;8月地表以上2 m处的空气温度呈显著增大趋势,降落到地球表面的积雪总量、雪层中每立方米的雪质量、被雪占据的单元(网格)部分、网格内雪覆盖区域的积雪深度呈现显著下降趋势,雪反照率呈现显著增大趋势;夏季、秋季雪反照率大幅增大,导致年雪反照率显著增大,月雪反照率随着雪层中每立方米的雪质量、网格内雪覆盖区域积雪深度的减小而增大;春季地表以上2 m处的空气温度和地表以上10 m处的水平方向风速波动最大,被雪占据的单元(网格)部分、网格内雪覆盖区域的积雪深度在春季波动也最为明显,而积雪总量、雪层中...

期刊论文 2023-09-20 DOI: 10.19645/j.issn2095-0144.2023.08.004

基于ECMWF(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遥感影像反演数据,利用ArcGIS软件和Mann-Kendall(曼-肯德尔)检验法,分析了祁连山区的雪要素变化特征,得出如下结论:近40年来,降落到祁连山区的积雪总量、雪层中每立方米的雪质量、被雪占据的单元(网格)部分以及网格内雪覆盖区域的积雪深度均未发生明显变化,而雪反照率增大趋势显著;降雨量的持续增大是研究区年降水量明显增大的原因;雪要素月特征对地表以上2 m处空气温度的变化敏感,地表以上2 m处的空气温度对雪要素月特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6-11月,特别是在8月;8月地表以上2 m处的空气温度呈显著增大趋势,降落到地球表面的积雪总量、雪层中每立方米的雪质量、被雪占据的单元(网格)部分、网格内雪覆盖区域的积雪深度呈现显著下降趋势,雪反照率呈现显著增大趋势;夏季、秋季雪反照率大幅增大,导致年雪反照率显著增大,月雪反照率随着雪层中每立方米的雪质量、网格内雪覆盖区域积雪深度的减小而增大;春季地表以上2 m处的空气温度和地表以上10 m处的水平方向风速波动最大,被雪占据的单元(网格)部分、网格内雪覆盖区域的积雪深度在春季波动也最为明显,而积雪总量、雪层中...

期刊论文 2023-09-20 DOI: 10.19645/j.issn2095-0144.2023.08.004

基于ECMWF(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遥感影像反演数据,利用ArcGIS软件和Mann-Kendall(曼-肯德尔)检验法,分析了祁连山区的雪要素变化特征,得出如下结论:近40年来,降落到祁连山区的积雪总量、雪层中每立方米的雪质量、被雪占据的单元(网格)部分以及网格内雪覆盖区域的积雪深度均未发生明显变化,而雪反照率增大趋势显著;降雨量的持续增大是研究区年降水量明显增大的原因;雪要素月特征对地表以上2 m处空气温度的变化敏感,地表以上2 m处的空气温度对雪要素月特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6-11月,特别是在8月;8月地表以上2 m处的空气温度呈显著增大趋势,降落到地球表面的积雪总量、雪层中每立方米的雪质量、被雪占据的单元(网格)部分、网格内雪覆盖区域的积雪深度呈现显著下降趋势,雪反照率呈现显著增大趋势;夏季、秋季雪反照率大幅增大,导致年雪反照率显著增大,月雪反照率随着雪层中每立方米的雪质量、网格内雪覆盖区域积雪深度的减小而增大;春季地表以上2 m处的空气温度和地表以上10 m处的水平方向风速波动最大,被雪占据的单元(网格)部分、网格内雪覆盖区域的积雪深度在春季波动也最为明显,而积雪总量、雪层中...

期刊论文 2023-09-20 DOI: 10.19645/j.issn2095-0144.2023.08.004

利用室内模拟冻融试验,以5℃未冻融为对照,研究冻融强度(-5~5℃、-10~5℃)和冻融频次(1、5、10、15次)对我国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共分离到土壤节肢动物4198只,隶属于4纲9目24科33属;强冻融(-10~5℃)显著降低了土壤节肢动物的个体数和类群数,而轻冻融(-5~5℃)尤其是短期(1次冻融循环)处理则使某些类群的个体数增加;在轻冻融处理中类群数、Margalef指数和Shannon指数随着冻融频次的增加显著降低,但在强冻融处理中并未表现出规律性变化;越冬虫态是土壤节肢动物抵御低温胁迫的生存策略之一,同时蜱螨亚纲具有较好的耐寒性。土壤节肢动物对冻融作用的差异性响应、物种间的协同作用以及土壤环境均是影响其群落组成的主要因素。本研究将为我国中高纬多年冻土区土壤节肢动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

期刊论文 2022-03-25 DOI: 10.13287/j.1001-9332.202208.032

利用室内模拟冻融试验,以5℃未冻融为对照,研究冻融强度(-5~5℃、-10~5℃)和冻融频次(1、5、10、15次)对我国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共分离到土壤节肢动物4198只,隶属于4纲9目24科33属;强冻融(-10~5℃)显著降低了土壤节肢动物的个体数和类群数,而轻冻融(-5~5℃)尤其是短期(1次冻融循环)处理则使某些类群的个体数增加;在轻冻融处理中类群数、Margalef指数和Shannon指数随着冻融频次的增加显著降低,但在强冻融处理中并未表现出规律性变化;越冬虫态是土壤节肢动物抵御低温胁迫的生存策略之一,同时蜱螨亚纲具有较好的耐寒性。土壤节肢动物对冻融作用的差异性响应、物种间的协同作用以及土壤环境均是影响其群落组成的主要因素。本研究将为我国中高纬多年冻土区土壤节肢动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

期刊论文 2022-03-25 DOI: 10.13287/j.1001-9332.202208.032

利用室内模拟冻融试验,以5℃未冻融为对照,研究冻融强度(-5~5℃、-10~5℃)和冻融频次(1、5、10、15次)对我国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共分离到土壤节肢动物4198只,隶属于4纲9目24科33属;强冻融(-10~5℃)显著降低了土壤节肢动物的个体数和类群数,而轻冻融(-5~5℃)尤其是短期(1次冻融循环)处理则使某些类群的个体数增加;在轻冻融处理中类群数、Margalef指数和Shannon指数随着冻融频次的增加显著降低,但在强冻融处理中并未表现出规律性变化;越冬虫态是土壤节肢动物抵御低温胁迫的生存策略之一,同时蜱螨亚纲具有较好的耐寒性。土壤节肢动物对冻融作用的差异性响应、物种间的协同作用以及土壤环境均是影响其群落组成的主要因素。本研究将为我国中高纬多年冻土区土壤节肢动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

期刊论文 2022-03-25 DOI: 10.13287/j.1001-9332.202208.032

利用室内模拟冻融试验,以5℃未冻融为对照,研究冻融强度(-5~5℃、-10~5℃)和冻融频次(1、5、10、15次)对我国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共分离到土壤节肢动物4198只,隶属于4纲9目24科33属;强冻融(-10~5℃)显著降低了土壤节肢动物的个体数和类群数,而轻冻融(-5~5℃)尤其是短期(1次冻融循环)处理则使某些类群的个体数增加;在轻冻融处理中类群数、Margalef指数和Shannon指数随着冻融频次的增加显著降低,但在强冻融处理中并未表现出规律性变化;越冬虫态是土壤节肢动物抵御低温胁迫的生存策略之一,同时蜱螨亚纲具有较好的耐寒性。土壤节肢动物对冻融作用的差异性响应、物种间的协同作用以及土壤环境均是影响其群落组成的主要因素。本研究将为我国中高纬多年冻土区土壤节肢动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

期刊论文 2022-03-25 DOI: 10.13287/j.1001-9332.202208.032

利用室内模拟冻融试验,以5℃未冻融为对照,研究冻融强度(-5~5℃、-10~5℃)和冻融频次(1、5、10、15次)对我国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共分离到土壤节肢动物4198只,隶属于4纲9目24科33属;强冻融(-10~5℃)显著降低了土壤节肢动物的个体数和类群数,而轻冻融(-5~5℃)尤其是短期(1次冻融循环)处理则使某些类群的个体数增加;在轻冻融处理中类群数、Margalef指数和Shannon指数随着冻融频次的增加显著降低,但在强冻融处理中并未表现出规律性变化;越冬虫态是土壤节肢动物抵御低温胁迫的生存策略之一,同时蜱螨亚纲具有较好的耐寒性。土壤节肢动物对冻融作用的差异性响应、物种间的协同作用以及土壤环境均是影响其群落组成的主要因素。本研究将为我国中高纬多年冻土区土壤节肢动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

期刊论文 2022-03-25 DOI: 10.13287/j.1001-9332.202208.032

利用室内模拟冻融试验,以5℃未冻融为对照,研究冻融强度(-5~5℃、-10~5℃)和冻融频次(1、5、10、15次)对我国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共分离到土壤节肢动物4198只,隶属于4纲9目24科33属;强冻融(-10~5℃)显著降低了土壤节肢动物的个体数和类群数,而轻冻融(-5~5℃)尤其是短期(1次冻融循环)处理则使某些类群的个体数增加;在轻冻融处理中类群数、Margalef指数和Shannon指数随着冻融频次的增加显著降低,但在强冻融处理中并未表现出规律性变化;越冬虫态是土壤节肢动物抵御低温胁迫的生存策略之一,同时蜱螨亚纲具有较好的耐寒性。土壤节肢动物对冻融作用的差异性响应、物种间的协同作用以及土壤环境均是影响其群落组成的主要因素。本研究将为我国中高纬多年冻土区土壤节肢动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

期刊论文 2022-03-25 DOI: 10.13287/j.1001-9332.202208.032

利用室内模拟冻融试验,以5℃未冻融为对照,研究冻融强度(-5~5℃、-10~5℃)和冻融频次(1、5、10、15次)对我国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共分离到土壤节肢动物4198只,隶属于4纲9目24科33属;强冻融(-10~5℃)显著降低了土壤节肢动物的个体数和类群数,而轻冻融(-5~5℃)尤其是短期(1次冻融循环)处理则使某些类群的个体数增加;在轻冻融处理中类群数、Margalef指数和Shannon指数随着冻融频次的增加显著降低,但在强冻融处理中并未表现出规律性变化;越冬虫态是土壤节肢动物抵御低温胁迫的生存策略之一,同时蜱螨亚纲具有较好的耐寒性。土壤节肢动物对冻融作用的差异性响应、物种间的协同作用以及土壤环境均是影响其群落组成的主要因素。本研究将为我国中高纬多年冻土区土壤节肢动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

期刊论文 2022-03-25 DOI: 10.13287/j.1001-9332.202208.032
  • 首页
  • 1
  • 2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10条  共11条,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