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土城遗址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康保县二号卜乡西土城村,经考古调查推断为金代城址,2014年已获国家文物局批准进行全面勘探、发掘工作。本项目选择距离西土城南门约1.5km的南盐淖作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孢粉组合、沉积学、环境磁学和年代学研究,建立气候、环境的高分辨率时间序列,定量恢复该区域近两千年来的环境变迁历史;通过对湖泊自生碳酸盐含量及盐类矿物组合的分析,建立盐湖盐度、水位的时间演化序列,分析是否存在水位连续变化进而导致湖泊范围不断收缩的时期,求证历史上盐淖作为池盐产地的可能性及时间分布。本项目通过研究在与遗址相关的小尺度区域范围内,利用多种代用指标重建环境的可行性及可靠性,探讨环境变化,尤其是气候变化引起的小尺度区域环境地貌演变对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可以为考古发掘工作提供重要的环境背景资料,为进一步研究古代城址变迁与人地关系提供科学依据,为盐业考古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方向。
2016-01在全球范围内,我国东北冻土区是受气候变暖和人为活动影响最显著的地区之一.近几十年来,区内冻土退化显著,大兴安岭多年冻土退化主要表现为多年冻土上限下降,温度升高,厚度减薄,融区扩大;多年冻土岛消失及多年冻土南界北移等几个方面.多年冻土退化的主要自然原因归结于气候变暖,特别是冬季变暖,降水和积雪时段和厚度等气候变化因素.以城镇化、重大工程建设为代表的人类活动,已对该区冻土和环境产生深刻影响,导致了多年冻土的快速、显著和大规模退化,但其影响机制的合理解释还需深入研究.
受气候变暖和人为活动的共同影响,过去数十年来兴安岭山区的多年冻土退化显著。冻土退化南部快于北部、城镇快于田野、农田快于林区、采伐过林区快于原始林区。在局部小范围内,冻土退化顺序为先高后低、先山上后谷地(或盆地中心)、先阳坡后阴坡。冻土退化程序从农田(或裸地)→草地→灌丛→林地→沼泽湿地,依次冻土退化由快到慢。纬度和高度地带性控制冻土退化特征,但局地因素亦对其产生重要影响,造成小范围内冻土特征的突变。人为活动已经、正在并将对兴安岭冻土退化和寒区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中文摘要】本研究工作按计划进行,完成了各项计划任务。取得的主要成果或进展为:1)完成了研究区样点的考察和采样工作,野外植物群落样方、湖盆面积的调查。2)收集、统计分析了研究区1953-2005年50多年来的气象数据和文献记载的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事件;绘制了地貌、植被/植物群落分布图;重点研究了50多年来研究区逐日风速与风沙活动的时空变化特征。3)运用多种指标相互印证综合定年,确定了重点湖泊的沉积物年龄和沉积速率,揭示出近50-100年来花粉组合和沉降通量的变化特征;建立了分辨率高达2年的花粉与植被气候间的关系序列,揭示了人类干扰对环境的影响,显示人类活动对植物群落的结构和风沙活动有较大影响,植被的改善会影响风沙活动。4)研究了兴隆山、大罗山、六盘山和屈吴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等"森林岛屿"及其周边(10-80km)表土花粉组合特征,揭示出主要花粉的扩散性和代表性,其主要结论为: ①大部分花粉组合与植被/植物群落间具良好对应性;②云杉属和松属花粉被风长距离传播的能力有限,③在保护较好的草原群落,禾本科花粉可达10-20%。此外,如能进一步研究,可望获得50-200年来年际分辨率的气候环境变化序列。
2009-01【中文摘要】准确测定、估算或模拟区域蒸散发的时空变化对于评价区域水文循环和水量平衡的功能,深入认识陆面水文生态过程和理解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以及水资源配置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项目选择地表覆被和水循环发生巨大变化的亚州中部干旱区新疆和哈萨克斯坦为研究区域,通过多尺度集成点、流域、区域上的地面观测数据和遥感数据,建立干旱区基于土地利用和遥感的区域蒸散发模型和基于过程的水碳耦合模型,在区域尺度上反演研究区亚洲中部干旱区蒸散发演变过程,分析 LUCC 对该区域蒸散发时空格局的影响,探讨了人类活动对区域水循环关键因子蒸散发的影响机制,揭示干旱区人类活动对蒸散发过程与格局的影响机理,为干旱区水土优化配置提供科学基础。
2008-01持久性毒害有机污染物通过大气、洋流和海洋生物能流等途经远距离输送,在南极海洋食物链生物体内积累、代谢转化、以动物粪便形式与栖息地尘土混合,这些传统栖息地粪土堆积地层贮存了地质年代-气候、环境演化等大量信息,是研究南极环境对人类活动和全球变化响应与反馈的新材料。本项目研究意义及创新性在于:应用企鹅粪土分子地层学异常记录追溯工业革命以来毒害有机污染物不同时段的特征过程及其对南极环境的冲击程度;联合应用
2006-01【中文摘要】持久性毒害有机污染物通过大气、洋流和海洋生物能流等途经远距离输送,在南极海洋食物链生物体内积累、代谢转化、以动物粪便形式与栖息地尘土混合,这些传统栖息地粪土堆积地层贮存了地质年代-气候、环境演化等大量信息,是研究南极环境对人类活动和全球变化响应与反馈的新材料。本项目研究意义及创新性在于:应用企鹅粪土分子地层学异常记录追溯工业革命以来毒害有机污染物不同时段的特征过程及其对南极环境的冲击程度;联合应用
2006-01采用物探技术、植物样方调查对青藏公路沿线工程活动对冻土环境因素之间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工程活动对原冻土区地貌、植被及表土层结构等的干扰破坏,致使工程区及其影响区冻土上限下降速度加快,同时得出了冻结层上水埋深(1~3m)与冻土层厚度变化的关系以及冻结层上水水位随冻土上限下降而变化的规律.指出工程活动对植被的影响不仅与工程本身有关,也与工程区冻土厚度、地下水、土壤等因素有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