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目的是分离大兴安岭多年冻土中的可培养真菌并测试它们产生的天然产物的生物活性。首先利用颗粒法在冻土中得到66株可培养真菌,通过内部转录间隔区序列对它们进行分子鉴定,发现它们隶属于55个分类单元,有8株真菌的ITS相似性≤97%。其中5株真菌属于耐冷真菌。研究结果发现6株真菌的提取物具有抗菌活性,其中外担子菌FSF028号菌株活性最强,同时具有抗真菌与抗细菌活性;柄孢壳菌FSF042号菌株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镰刀菌FSF029号菌株有较好的降解纤维素能力;此外还首次发现了Seltsamia属真菌具有抗氧化与产纤维素酶活性。
脂肪酸去饱和酶(Fad)是动物体利用C18多不饱和脂肪酸(C18PUFA)合成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LCPUFA)的关键酶。脂肪酸调控Fad基因表达的分子机制仍不清晰。本项目以皱纹盘鲍为研究对象,运用现代营养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研究了转录因子胆固醇调控元件结合蛋白-1(SREBP-1)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对Δ5Fad基因启动子的调节作用,探讨了脂肪酸对Δ5Fad、SREBP-1和PPARα基因表达的影响,阐明了脂肪酸影响Δ5Fad基因表达受SREBP-1和PPARα调控的分子机制。通过该项目的研究,一方面填补了贝类在该领域的研究空白;另一方面为提高鲍鱼利用植物油中的C18PUFA来合成LCPUFA的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2016-01以青藏高原腹地不同植被类型多年冻土区土壤细菌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可培养菌群数量、多样性和生理代谢功能的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从沼泽草甸到高寒荒漠,土壤水分、总碳、总氮含量逐渐降低,pH值升高,可培养细菌数量在2.97×106~2.88×107 CFU.g-1,与含水量、总碳、总氮显著正相关;Actinobacteria(51.4%)和γ-Proteobacteria(31.7%)为优势菌群,α-prote-bacteria仅在沼泽草甸中有分布,β-protebacteria、Bacterioidetes丰度与含水量、总碳、总氮间显著正相关;自沼泽到荒漠,菌群代谢活性和Shannon功能多样性指数降低,pH与Shannon指数显著负相关,继氨基酸类碳源之后,多聚物逐渐成为被细菌群落主要利用的碳源种类.研究表明,伴随冻土退化地上植被逆向演替的过程,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地下土壤微生物群落丰度、遗传和代谢功能多样性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