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9

山区高速公路,地形和地质条件复杂,不可避免地存在斜坡路基或陡坡路基。而陡坡路基易沿基底产生滑动,路基稳定性差,尤其是在多年冻土区,较大的路基横坡耦合冻融循环作用,使得路基土产生水分聚集效应,土体抗剪强度和路基整体稳定性显著降低,因此,陡坡路基设计是多年冻土区高速公路设计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以共和至玉树高速公路工程为依托,结合陡坡路基温度场的不均匀变化规律,开展了斜坡普通填土路基、加筋路基和片块石路基的稳定性分析,优化多年冻土区陡坡路基处治设计,为类似的多年冻土区高速公路工程建设中陡坡路基处治提供一些新思路。

期刊论文 2023-07-31

为保证浅埋深富水软弱地层的盾构隧道安全始发,采用人工冻结法进行端头加固。通过在室内进行冻土单轴抗压试验,得到可靠的冻土力学参数,并采用正交试验的方法分析冻结深度、冻结宽度和冻结温度对地表沉降和管片拱顶沉降的影响规律和影响程度,选取确定最优冻结加固方案。结果表明:相同冻结温度下中粗砂抗压强度最大,其次是粉细砂、粉质黏土、黏质粉土,杂填土抗压强度最小;土体冻结温度越低,抗压强度越大;对地表沉降和管片拱顶沉降的影响排序为冻结深度>冻结宽度>冻结温度;最优冻结方案为冻结宽度6 m,冻结深度15 m,冻结温度-20℃。

期刊论文 2020-11-09

冻土路基是一种附着于特殊地基之上的线型结构物,其施工往往要跨越不同的地层岩组和地貌单元,为确保施工质量、延长公路工程使用寿命,必须加强冻土路基结构类型优化设计。基于此,重点研究公路冻土路基结构及优化设计。主要针对公路冻土路基结构设计的意义、公路冻土路基结构类型、公路冻土路基结构优化设计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望能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

期刊论文 2020-10-20 DOI: 10.16248/j.cnki.11-3723/u.2020.27.025

为了研究冻土地区路基冻胀融沉现象,解决存在于路基的冻胀问题,提高路基整体安全性,文章结合实体工程,对其结构特点和防冻设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冻结率会随着含水量增加而增加;表层级配碎石层是冻胀变形的主要集中部位;根据冻胀观测结果分析可知,增强路基排水能力、设置纤维混凝土防水层和选用不易风化、细颗粒含量较少的路基填料可以提高路基抗冻能力。

期刊论文 2020-05-28 DOI: 10.13282/j.cnki.wccst.2020.02.024

南水北调中线应急供水工程渠道季节性冻土冻胀灾害,在河北省境内分布普遍且问题突出。其中第S1~S12标段渠道地基岩性主要为壤土、砂壤土、粉细砂,均须考虑冻胀问题。渠道设计时针对不同的地基岩性虽然采取了不同的防治冻胀的措施,但仍有部分渠道衬砌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冻胀破坏。通过对工程中的季节性冻土发生冻胀破坏的部位进行统计、分析和研究,阐明了不同冻胀破坏发生的原因和机理,从预防和优化防冻设计角度提出了防冻胀的方法和地基处理措施。

期刊论文 2019-07-24 DOI: 10.14122/j.cnki.hskj.2019.06.046

目前几乎所有冻土隧道设计都会采用保温隔热层避免冻融作用发生,但是在保温隔热层的参数选取时,保温隔热效果是主要考虑的因素,而对其成本考虑较少。为了使保温隔热层既能防止冻融作用的破坏,又能节约成本,以优化理论为基础,结合扩展内点罚函数及冻土隧道特点,建立了保温隔热层的数学优化模型,期望该模型能够达到此目的。以大坂山K0+785断面和风火山隧道K0+835断面为例,验证了该数学模型不仅能用于季节性冻土隧道,而且也能用于多年冻土隧道。优化结果不但能够防止冻害发生,而且还能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由此可见该数学优化模型及求解方法可以为冻土隧道工程中的保温隔热层参数的合理选取提供指导。

期刊论文 2017-06-16

隔热层经常被用于多年冻土隧道中,来防止隧道结构的冻融破坏。文章根据多年冻土特点及优化理论,推导了多年冻土隧道隔热层的数学优化模型;并以风火山隧道为例进行求解,分析研究了隔热层用于多年冻土隧道的合理性和经济性。结果表明,该多年冻土隧道隔热层的数学优化模型是合理的,求解方法是可行的;对于多年冻土隧道,地表温度对隧道围岩影响深度是有限的,因此多年冻土隧道隔热层应根据隧道埋深、年平均温度以及年较差分段设计,才能达到既合理又经济的目的。

期刊论文 2014-10-27 DOI: 10.13807/j.cnki.mtt.2014.04.019

本文在充分研究路面混凝土作用机理的基础上,通过配合比正交试验对多年冻土区路面混凝土配合比进行优化设计,提出适合多年冻土区混凝土的最优配合比,并结合加漠公路漠河机场至北极村段一级公路路面工程实例,提出路面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的要点。

期刊论文 2011-05-20

为了青藏铁路多年冻土路基耦合热管优化设计的需要,建立多年冻土区天然地面耦合热管的相变传热模型,利用该模型研究不同热管管径、气候条件和冷凝段与蒸发段长度比对热管传冷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大管径的热管对于提高热管的传冷量是有利的;在冷凝段与蒸发段长度比大于0.9的条件下,热管传冷量随长度比增大得并不明显,因此建议优化的冷凝段与蒸发段长度比取为稍大于0.9的值;与年平均气温较高的多年冻土区相比,年平均气温较低的多年冻土区更有利于热管的传冷。对比模型计算值和现场实验值表明,提出的模型与实际拟合良好。

期刊论文 2006-12-12
  • 首页
  • 1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9条  共9条,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