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交通强国”等国家战略的部署与实施,我国规划、建设了大量寒区隧道。在反复冻融、冻胀力作用下,许多寒区隧道衬砌结构出现开裂、变形、挂冰等冻害现象,严重制约着隧道工程建设和影响运维安全,冻害问题是至今仍是亟需攻克的难题。本文评述了寒区隧道冻害相关研究的发展历程、主要研究进展和现状,总结了寒区隧道冻害类型与冻害防治的关键技术,并对未来研究的重点和方向进行了展望。
随着“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交通强国”等国家战略的部署与实施,我国规划、建设了大量寒区隧道。在反复冻融、冻胀力作用下,许多寒区隧道衬砌结构出现开裂、变形、挂冰等冻害现象,严重制约着隧道工程建设和影响运维安全,冻害问题是至今仍是亟需攻克的难题。本文评述了寒区隧道冻害相关研究的发展历程、主要研究进展和现状,总结了寒区隧道冻害类型与冻害防治的关键技术,并对未来研究的重点和方向进行了展望。
随着“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交通强国”等国家战略的部署与实施,我国规划、建设了大量寒区隧道。在反复冻融、冻胀力作用下,许多寒区隧道衬砌结构出现开裂、变形、挂冰等冻害现象,严重制约着隧道工程建设和影响运维安全,冻害问题是至今仍是亟需攻克的难题。本文评述了寒区隧道冻害相关研究的发展历程、主要研究进展和现状,总结了寒区隧道冻害类型与冻害防治的关键技术,并对未来研究的重点和方向进行了展望。
随着“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交通强国”等国家战略的部署与实施,我国规划、建设了大量寒区隧道。在反复冻融、冻胀力作用下,许多寒区隧道衬砌结构出现开裂、变形、挂冰等冻害现象,严重制约着隧道工程建设和影响运维安全,冻害问题是至今仍是亟需攻克的难题。本文评述了寒区隧道冻害相关研究的发展历程、主要研究进展和现状,总结了寒区隧道冻害类型与冻害防治的关键技术,并对未来研究的重点和方向进行了展望。
在使用电加热道岔融雪装置对道岔尖轨处进行融雪消冰的过程中,当电加热条安装在基本轨的轨腰时,热量会通过热传导的方式传递给基本轨外侧造成热量散失,导致加热效率不高。为提高尖轨处电加热道岔融雪装置的加热效率,提出在基本轨外侧安装保温材料的方法。以60kg/m钢轨12号道岔为研究对象,使用SOLIDWORKS和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分别建立安装有电加热道岔融雪装置的尖轨处道岔结构的几何仿真模型和有限元模型,并验证有限元模型的准确性;分析其传热过程和融雪过程;基于数值模拟探讨安装保温层的方案、保温层厚度以及适用地区。试验结果表明:使用在基本轨外侧1/2轨腰以下位置安装保温层的方案2和在基本轨外侧整个轨腰和轨坡安装保温层的方案3安装5mm厚的保温层使有效融雪区域温度分别升高6.41℃、6.40℃,积雪融化后水的体积占比分别升高6.47%、4.83%,即使用方案2和方案3安装保温层都可以提高尖轨处电加热道岔融雪装置的加热效率;两种方案增加保温层的厚度至10mm不会显著提高加热效率;在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安装保温层后使有效融雪区域温度分别升高11.23℃、6.4℃,积雪融化后水的体积...
在使用电加热道岔融雪装置对道岔尖轨处进行融雪消冰的过程中,当电加热条安装在基本轨的轨腰时,热量会通过热传导的方式传递给基本轨外侧造成热量散失,导致加热效率不高。为提高尖轨处电加热道岔融雪装置的加热效率,提出在基本轨外侧安装保温材料的方法。以60kg/m钢轨12号道岔为研究对象,使用SOLIDWORKS和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分别建立安装有电加热道岔融雪装置的尖轨处道岔结构的几何仿真模型和有限元模型,并验证有限元模型的准确性;分析其传热过程和融雪过程;基于数值模拟探讨安装保温层的方案、保温层厚度以及适用地区。试验结果表明:使用在基本轨外侧1/2轨腰以下位置安装保温层的方案2和在基本轨外侧整个轨腰和轨坡安装保温层的方案3安装5mm厚的保温层使有效融雪区域温度分别升高6.41℃、6.40℃,积雪融化后水的体积占比分别升高6.47%、4.83%,即使用方案2和方案3安装保温层都可以提高尖轨处电加热道岔融雪装置的加热效率;两种方案增加保温层的厚度至10mm不会显著提高加热效率;在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安装保温层后使有效融雪区域温度分别升高11.23℃、6.4℃,积雪融化后水的体积...
在使用电加热道岔融雪装置对道岔尖轨处进行融雪消冰的过程中,当电加热条安装在基本轨的轨腰时,热量会通过热传导的方式传递给基本轨外侧造成热量散失,导致加热效率不高。为提高尖轨处电加热道岔融雪装置的加热效率,提出在基本轨外侧安装保温材料的方法。以60kg/m钢轨12号道岔为研究对象,使用SOLIDWORKS和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分别建立安装有电加热道岔融雪装置的尖轨处道岔结构的几何仿真模型和有限元模型,并验证有限元模型的准确性;分析其传热过程和融雪过程;基于数值模拟探讨安装保温层的方案、保温层厚度以及适用地区。试验结果表明:使用在基本轨外侧1/2轨腰以下位置安装保温层的方案2和在基本轨外侧整个轨腰和轨坡安装保温层的方案3安装5mm厚的保温层使有效融雪区域温度分别升高6.41℃、6.40℃,积雪融化后水的体积占比分别升高6.47%、4.83%,即使用方案2和方案3安装保温层都可以提高尖轨处电加热道岔融雪装置的加热效率;两种方案增加保温层的厚度至10mm不会显著提高加热效率;在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安装保温层后使有效融雪区域温度分别升高11.23℃、6.4℃,积雪融化后水的体积...
在使用电加热道岔融雪装置对道岔尖轨处进行融雪消冰的过程中,当电加热条安装在基本轨的轨腰时,热量会通过热传导的方式传递给基本轨外侧造成热量散失,导致加热效率不高。为提高尖轨处电加热道岔融雪装置的加热效率,提出在基本轨外侧安装保温材料的方法。以60kg/m钢轨12号道岔为研究对象,使用SOLIDWORKS和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分别建立安装有电加热道岔融雪装置的尖轨处道岔结构的几何仿真模型和有限元模型,并验证有限元模型的准确性;分析其传热过程和融雪过程;基于数值模拟探讨安装保温层的方案、保温层厚度以及适用地区。试验结果表明:使用在基本轨外侧1/2轨腰以下位置安装保温层的方案2和在基本轨外侧整个轨腰和轨坡安装保温层的方案3安装5mm厚的保温层使有效融雪区域温度分别升高6.41℃、6.40℃,积雪融化后水的体积占比分别升高6.47%、4.83%,即使用方案2和方案3安装保温层都可以提高尖轨处电加热道岔融雪装置的加热效率;两种方案增加保温层的厚度至10mm不会显著提高加热效率;在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安装保温层后使有效融雪区域温度分别升高11.23℃、6.4℃,积雪融化后水的体积...
本文聚焦北方地区极寒天气下人工湿地冬季保温问题展开研究。低温环境严重影响人工湿地微生物活性、植物生长及物理结构,导致污水处理效果不佳。目前常见的保温措施包括覆盖保温法、温室保温法、水位调控保温法、复合保温系统构建,以及新材料与新设备应用等。研究表明,各保温措施在水质净化上均能提升污染物去除率,但效果存在差异。在生态系统方面,湿地的平稳运行能有效保障动植物栖息地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北方人工湿地冬季保温措施多样且各有利弊,因此,合理选择和应用这些措施对其正常运行及实现综合效益至关重要。
本文聚焦北方地区极寒天气下人工湿地冬季保温问题展开研究。低温环境严重影响人工湿地微生物活性、植物生长及物理结构,导致污水处理效果不佳。目前常见的保温措施包括覆盖保温法、温室保温法、水位调控保温法、复合保温系统构建,以及新材料与新设备应用等。研究表明,各保温措施在水质净化上均能提升污染物去除率,但效果存在差异。在生态系统方面,湿地的平稳运行能有效保障动植物栖息地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北方人工湿地冬季保温措施多样且各有利弊,因此,合理选择和应用这些措施对其正常运行及实现综合效益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