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0

极地海冰以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影响,使得准确获取海冰多要素信息成为极区观测的核心任务。卫星是极地海冰监测的主要技术手段,已被国内外广泛应用于极地海冰的观测。阐明当前国内外极地海冰卫星遥感的现状,对于未来极区海冰新遥感传感器的研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梳理了目前国内外具备极地海冰信息获取能力且在轨运行的卫星信息,在此基础上,综述了基于卫星数据在极地海冰观测中的主要应用进展。最后,指出现有全球对地观测体系对极地海冰信息观测的不足,并提出了我国后续极地海冰观测的发展建议。

期刊论文 2025-01-10

季节性积雪的演变对于山区水文循环具有决定性影响,同时也是调控陆地生态系统的关键要素。精确监测融雪动态对于气象、水文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至关重要,同时也对灾害预测、预警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传统的基于时间序列合成孔径雷达(SAR)的融雪监测技术常受到植被、地形及积雪特性等因素的影响,并且在重访周期较长的区域监测效果有限。本研究利用高时空分辨率的Sentinel-2卫星光学遥感数据,基于雪表粒径的时间序列变化信息,提出了一种新颖的融雪监测方法。以阿勒泰地区为例,参照站点雪水当量和气温数据,深入分析了新方法的融雪监测性能。本文对比了新融雪监测方法与常规的时间序列SAR方法,探讨了两者在山区融雪监测方面的优势与局限。结果表明该新方法能够较为准确地识别融雪起始时间,并且在植被和混合像元等干扰因素的影响下,展现出了比时间序列SAR方法更出色的监测能力。但是,新方法易受云雨气象条件的影响,未来可与时间序列SAR方法互为补充,共同提升山区融雪监测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期刊论文 2024-10-11

以藏南错那地区为研究区,利用光学遥感影像解译与PS-InSAR识别技术等综合遥感识别方法获取研究区地质灾害隐患区数量及分布特征,分析典型隐患区在其时间序列上的形变特征。结果表明:(1)光学遥感影像识别地质灾害隐患区共135处,整体识别率76.3%,识别正确率93.1%; PS-InSAR技术识别地质灾害隐患区共47处,整体识别率26.6%,识别正确率97.9%;综合遥感识别方法共识别地质灾害隐患区137处,其中崩塌76处、滑坡30处、泥石流18处、冰湖溃决13处,整体识别率为77.4%;(2)光学遥感影像和PS-InSAR技术在识别地质灾害方面都有各自的优势,二者均能较好地识别出崩塌与滑坡灾害;对于泥石流与错那地区典型的冰湖溃决地质灾害,基于光学遥感影像识别比基于PS-InSAR技术识别具有更好的效果;(3)通过综合利用光学遥感影像与InSAR技术识别地质灾害,分析典型地质灾害隐患区发育规律,可为藏南错那地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理论参考与技术支持。

期刊论文 2023-09-27

2022年7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冰川勘测组与登山组,在格拉丹东雪山开展了“第二次大学生长江源科考”工作。为详细分析该区域冰川时空特征信息,以此次科研数据为支撑,结合光学遥感影像解译、InSAR形变信息提取、激光雷达测高及高精度大地测量,进行了多源遥感影像融合处理研究。针对格拉丹东雪山及典型冰川,采用高分卫星GF1、GF6、GF7、ZY3与Landsat7遥感影像,利用空三加密、频域影像互相关匹配、波段比值法及目视解译,提取区域DOM、冰川面积及条数分布;利用Sentinel-1A、ICESat-2影像,以SAR影像空间域互相关偏移量追踪方法为支撑,分别提取冰川表面流速及高程变化;利用青海省域北斗CORS站点,采用Gamit/Globk双差无电离层组合模型、卫星星站差分(real-time extended,简称RTX)及RTK(real-time kinematic)方法,计算所有控制点三维空间坐标及高程异常值。结果表明:格拉丹东雪山共发育冰川512条,年均增长率为3.12%,面积1 111.96 km2,年均退缩速率为0.63%;姜根(古)迪如冰川日均最大流速...

期刊论文 2023-05-11 DOI: 10.19509/j.cnki.dzkq.tb20220545

中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频繁、受灾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因此,利用更先进、更经济有效的手段对地质灾害进行监测和防治,成为我国的当务之急.通过总结目前中国以及世界上关于微波遥感、光学遥感和LiDAR等多源遥感数据在地质灾害领域的应用现状,包括地震、滑坡、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火山活动、冻土变化、冰川活动、土壤侵蚀、海岸侵蚀等地质灾害,对遥感在地质灾害方面的应用提出新的建议.

期刊论文 2022-07-14 DOI: 10.13686/j.cnki.dzyzy.2022.03.014

高亚洲地区包含了青藏高原与相邻的高山高原地区,是地球两极地区以外冰川发育最多的地区。自20世纪末期起,全球变暖致使高亚洲地区的山地冰川消融剧烈,直接诱发了许多冰川相关灾害事件。冰川跃动作为冰川灾害的一种,有着突发性、隐蔽性、难探测性等特点,近来日益受到各国学者的重视。但高亚洲地区跃动冰川的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仍是研究空白,亟需相应数据集填补。本团队通过配准及差分覆盖全部高亚洲地区的两批数字高程模型数据,结合其他冰川表面高程变化数据以及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的历史光学遥感影像,确认了高亚洲地区457条跃动冰川,其中包含362条在研究期内发生跃动的冰川和95条可能的跃动冰川。本数据集包含表述各跃动冰川位置、轮廓及相关属性信息的矢量文件,以及带有跃动判定依据的描述文件。本数据集可作为深入研究高亚洲地区冰川跃动的基础数据,也可作为该地区公共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的参考资料,还可为预防冰川跃动造成当地居民生命财产损失提供可靠的研究支撑。

期刊论文 2022-07-05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矿产资源开采和大型人类工程活动的不断加剧,冰崩、塌陷、滑坡、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等多类型地质灾害呈现高频性和链生性的趋势,灾害后果更加严重。大范围高效率地质灾害的早期识别是防灾减灾的重要前提,也是工程安全的技术保障。本文首先介绍了多类型地质灾害的特点和常规识别方法;然后,重点介绍了光学遥感、微波遥感、机载LiDAR及多源遥感数据融合技术在不同类型地质灾害识别中的技术特点和典型应用,并对当前地质灾害早期识别存在问题和下一步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期刊论文 2022-04-28

冰流速是反映在全球气候变化条件下南极冰盖变化及其稳定性最直接和最基本的指标之一,也是精确估算南极冰盖对全球海平面上升贡献的关键数据之一。光学遥感影像因其空间覆盖广、时间和空间分辨率高等优势,是南极冰流速大规模提取的重要数据源。本文首先对现有利用光学遥感影像进行南极冰流速提取的方法进行了综述,介绍了相关的软件和工具。然后,总结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基于光学遥感影像生成的南极冰流速产品,并对南极典型区域的冰流速产品在物质平衡估算、冰架长时序变化监测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分析。最后,总结了光学遥感影像用于南极冰流速提取的优势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期刊论文 2022-04-17

西藏自治区藏东南地区冰川广布,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冰川失稳现象凸显,冰崩隐患的光学遥感调查对该区域防灾减灾工作具有实际意义。根据遥感影像上冰崩隐患的色调、形态、纹理、阴影等特征,建立遥感解译标志,开展研究区冰崩隐患的遥感解译。在藏东南地区共解译出冰崩隐患232处,其中大型47处,特大型147处,巨型38处,结合地形地貌、地质环境特征,分析了其基本特征和空间分布规律,划分出4个集中分布区、2个集中分布带。研究区冰崩隐患具有明显的链式特征,根据冰崩隐患与其可能引起的次生灾害之间的时空关系,将藏东南冰崩灾害链分为冰崩-冰湖溃决-泥石流灾害链、冰崩-碎屑流-堰塞湖-洪水灾害链、冰崩-碎屑流灾害链等3种类型,分别以米堆沟、尖母普曲、则隆弄沟为例,基于光学遥感技术对其动态变化特征、链式结构进行了详细分析,以期为藏东南地区冰崩灾害的深入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期刊论文 2022-03-14

冰川是地球上淡水储存来源之一,它的移动与消融都影响着人类的经济与发展。冰川运动研究随着遥感技术的进步从传统的花杆测量、光学仪器测量逐渐向GPS测量与遥感影像观测,这使得利用遥感技术测量冰川技术冰逐渐受到广大研究者的喜爱,为多尺度、多数据源、大范围的研究冰川提供了可能以达到在时序与空间上监测冰川。不仅解决了传统冰川运动研究中受地理环境、地理位置、研究资金等方面问题,还为进一步冰川研究打下基础。本文从研究方法与应用范围论述光学遥感影像的慢滑移研究,研究表明,现阶段光学遥感影像研究冰川慢滑移最常用NCC、COSI-Corr,适合冰川运动研究。

期刊论文 2021-01-15
  • 首页
  • 1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10条  共10条,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