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59

准确揭示多年冻土区碳源汇特征及其演化趋势对降低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评估中的不确定性、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启动以来,研究团队阐明了多年冻土区碳氮磷循环关键参数的空间格局和驱动因素,构建了多年冻土区首个全生态系统增温实验平台,解析了碳氮循环关键过程对气候变暖等全球变化要素的响应机制,揭示了热融湖塘甲烷(CH4)排放、可溶性有机质降解以及微生物分布特征。项目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有望为实现我国“碳中和”战略目标提供科技支撑。

期刊论文 2024-11-13

准确揭示多年冻土区碳源汇特征及其演化趋势对降低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评估中的不确定性、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启动以来,研究团队阐明了多年冻土区碳氮磷循环关键参数的空间格局和驱动因素,构建了多年冻土区首个全生态系统增温实验平台,解析了碳氮循环关键过程对气候变暖等全球变化要素的响应机制,揭示了热融湖塘甲烷(CH4)排放、可溶性有机质降解以及微生物分布特征。项目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有望为实现我国“碳中和”战略目标提供科技支撑。

期刊论文 2024-11-13

准确揭示多年冻土区碳源汇特征及其演化趋势对降低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评估中的不确定性、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启动以来,研究团队阐明了多年冻土区碳氮磷循环关键参数的空间格局和驱动因素,构建了多年冻土区首个全生态系统增温实验平台,解析了碳氮循环关键过程对气候变暖等全球变化要素的响应机制,揭示了热融湖塘甲烷(CH4)排放、可溶性有机质降解以及微生物分布特征。项目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有望为实现我国“碳中和”战略目标提供科技支撑。

期刊论文 2024-11-13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北极出现了冻土退化、夏季海冰减少、陆地径流输入增加和沿岸侵蚀加剧等一系列变化。随着全球变暖,封存于冻土中的有机碳(Organic Carbon,OC)正在向海加速迁移和释放,这将影响北冰洋的碳循环的格局,但目前鲜有证据能直接证实这一推论。本文通过分析楚科奇海两根百年尺度沉积岩芯的木质素和碳同位素,讨论了其所埋藏的有机质的来源和剖面变化情况。结果显示楚科奇海柱状沉积物中的有机碳来源于陆生C3植物的草本组织和海洋源生产的混合贡献;沉积物中木质素的绝对含量Σ8呈现上升趋势,证明随着全球变暖,更多的陆源物质被输运到楚科奇海。本研究表明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变暖确实增加了冻土有机碳向海的迁移,陆源输入增强导致的木质素含量增加是百年尺度下全球变暖导致冻土融化增强的直接证据。

期刊论文 2024-09-29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北极出现了冻土退化、夏季海冰减少、陆地径流输入增加和沿岸侵蚀加剧等一系列变化。随着全球变暖,封存于冻土中的有机碳(Organic Carbon,OC)正在向海加速迁移和释放,这将影响北冰洋的碳循环的格局,但目前鲜有证据能直接证实这一推论。本文通过分析楚科奇海两根百年尺度沉积岩芯的木质素和碳同位素,讨论了其所埋藏的有机质的来源和剖面变化情况。结果显示楚科奇海柱状沉积物中的有机碳来源于陆生C3植物的草本组织和海洋源生产的混合贡献;沉积物中木质素的绝对含量Σ8呈现上升趋势,证明随着全球变暖,更多的陆源物质被输运到楚科奇海。本研究表明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变暖确实增加了冻土有机碳向海的迁移,陆源输入增强导致的木质素含量增加是百年尺度下全球变暖导致冻土融化增强的直接证据。

期刊论文 2024-09-29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北极出现了冻土退化、夏季海冰减少、陆地径流输入增加和沿岸侵蚀加剧等一系列变化。随着全球变暖,封存于冻土中的有机碳(Organic Carbon,OC)正在向海加速迁移和释放,这将影响北冰洋的碳循环的格局,但目前鲜有证据能直接证实这一推论。本文通过分析楚科奇海两根百年尺度沉积岩芯的木质素和碳同位素,讨论了其所埋藏的有机质的来源和剖面变化情况。结果显示楚科奇海柱状沉积物中的有机碳来源于陆生C3植物的草本组织和海洋源生产的混合贡献;沉积物中木质素的绝对含量Σ8呈现上升趋势,证明随着全球变暖,更多的陆源物质被输运到楚科奇海。本研究表明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变暖确实增加了冻土有机碳向海的迁移,陆源输入增强导致的木质素含量增加是百年尺度下全球变暖导致冻土融化增强的直接证据。

期刊论文 2024-09-29

随着修订风蚀方程(RWEQ)的提出,采用增加了冻结因子的气候因子(WF)表达风蚀气候侵蚀力更具有科学性和必要性。基于中国北方风蚀区157个气象站1980—2016年的观测数据,逐月计算了各站点气候因子,并探讨了气候因子时空分布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1980—1997年,年气候因子值表现为快速下降,从940.46kg/m下降到273.03 kg/m;而1998—2016年,年气候因子值表现相对稳定,在139.81~398.85 kg/m范围内波动。(2)春季气候因子值约占全年63%,其变化也显著高于其它季节,这也是土壤风蚀发生在春季的主要原因。(3)气候因子的高值区分布在新疆东部、青海西部、40°N以北的内蒙古中西部,这与气压中心和高大山体地形分布有关。

期刊论文 2024-04-19 DOI: 10.13249/j.cnki.sgs.20220020

随着修订风蚀方程(RWEQ)的提出,采用增加了冻结因子的气候因子(WF)表达风蚀气候侵蚀力更具有科学性和必要性。基于中国北方风蚀区157个气象站1980—2016年的观测数据,逐月计算了各站点气候因子,并探讨了气候因子时空分布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1980—1997年,年气候因子值表现为快速下降,从940.46kg/m下降到273.03 kg/m;而1998—2016年,年气候因子值表现相对稳定,在139.81~398.85 kg/m范围内波动。(2)春季气候因子值约占全年63%,其变化也显著高于其它季节,这也是土壤风蚀发生在春季的主要原因。(3)气候因子的高值区分布在新疆东部、青海西部、40°N以北的内蒙古中西部,这与气压中心和高大山体地形分布有关。

期刊论文 2024-04-19 DOI: 10.13249/j.cnki.sgs.20220020

随着修订风蚀方程(RWEQ)的提出,采用增加了冻结因子的气候因子(WF)表达风蚀气候侵蚀力更具有科学性和必要性。基于中国北方风蚀区157个气象站1980—2016年的观测数据,逐月计算了各站点气候因子,并探讨了气候因子时空分布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1980—1997年,年气候因子值表现为快速下降,从940.46kg/m下降到273.03 kg/m;而1998—2016年,年气候因子值表现相对稳定,在139.81~398.85 kg/m范围内波动。(2)春季气候因子值约占全年63%,其变化也显著高于其它季节,这也是土壤风蚀发生在春季的主要原因。(3)气候因子的高值区分布在新疆东部、青海西部、40°N以北的内蒙古中西部,这与气压中心和高大山体地形分布有关。

期刊论文 2024-04-19 DOI: 10.13249/j.cnki.sgs.20220020

全球变暖及其严重后果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世界各国正在携手应对气候变暖问题。有观点认为人类燃烧化石燃料是全球变暖的原因,但也有专家学者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本文重点分析了能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因素,进一步意识到全球变暖现象的发生是因为极地冰川的消退导致月球逐渐靠近地球,月球不仅可从极涡中倒出更汹猛的气流,吹散平流层中更多的臭氧和对流层中更多的云气,露出更广阔的空间,让太阳强烈照射,从而使这些地方变暖,而且可以牵动更多的云团,使许多原有云层覆盖的地方裸露出来,受到更强烈的阳光照射,从而变暖。此外,文中还提出了防止全球变暖的合理对策。

期刊论文 2023-11-21
  • 首页
  • 1
  • 2
  • 3
  • 4
  • 5
  • 6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10条  共59条,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