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3

针对我国高寒高海拔地区在边坡开挖过程中发生落石、崩塌、滑坡等安全事故的问题,通过研究该地区施工现场的气候环境、地质条件、施工方法等与边坡施工安全影响的关系,采用现场调研、专家咨询等方法,引入了适用该地区边坡开挖的事故诱发指标,建立了边坡开挖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并基于AHP-熵权法确定了评估指标组合权重,构建了边坡开挖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模型。最后采用本模型对该地区某边坡开挖工程进行了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与《高速公路路堑高边坡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指南(试行)》和实际工程进行了对比,验证了本模型在该地区的适用性和准确性,为该地区施工安全分级管理措施的制定提供技术决策支持。

期刊论文 2024-01-13

针对我国高寒高海拔地区在边坡开挖过程中发生落石、崩塌、滑坡等安全事故的问题,通过研究该地区施工现场的气候环境、地质条件、施工方法等与边坡施工安全影响的关系,采用现场调研、专家咨询等方法,引入了适用该地区边坡开挖的事故诱发指标,建立了边坡开挖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并基于AHP-熵权法确定了评估指标组合权重,构建了边坡开挖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模型。最后采用本模型对该地区某边坡开挖工程进行了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与《高速公路路堑高边坡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指南(试行)》和实际工程进行了对比,验证了本模型在该地区的适用性和准确性,为该地区施工安全分级管理措施的制定提供技术决策支持。

期刊论文 2024-01-13

针对我国高寒高海拔地区在边坡开挖过程中发生落石、崩塌、滑坡等安全事故的问题,通过研究该地区施工现场的气候环境、地质条件、施工方法等与边坡施工安全影响的关系,采用现场调研、专家咨询等方法,引入了适用该地区边坡开挖的事故诱发指标,建立了边坡开挖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并基于AHP-熵权法确定了评估指标组合权重,构建了边坡开挖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模型。最后采用本模型对该地区某边坡开挖工程进行了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与《高速公路路堑高边坡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指南(试行)》和实际工程进行了对比,验证了本模型在该地区的适用性和准确性,为该地区施工安全分级管理措施的制定提供技术决策支持。

期刊论文 2024-01-13

高寒山区的独特地质条件、气候环境及高寒、高海拔等特征,会造成公路路基边坡产生一系列相关病害。文章总结了高寒山区公路路基边坡的几种主要防护措施,探讨了不同措施的优缺点及其相应的适用条件,可为寒区公路的边坡施工与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期刊论文 2021-11-23 DOI: 10.13282/j.cnki.wccst.2021.09.016

高寒山区的独特地质条件、气候环境及高寒、高海拔等特征,会造成公路路基边坡产生一系列相关病害。文章总结了高寒山区公路路基边坡的几种主要防护措施,探讨了不同措施的优缺点及其相应的适用条件,可为寒区公路的边坡施工与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期刊论文 2021-11-23 DOI: 10.13282/j.cnki.wccst.2021.09.016

高寒山区的独特地质条件、气候环境及高寒、高海拔等特征,会造成公路路基边坡产生一系列相关病害。文章总结了高寒山区公路路基边坡的几种主要防护措施,探讨了不同措施的优缺点及其相应的适用条件,可为寒区公路的边坡施工与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期刊论文 2021-11-23 DOI: 10.13282/j.cnki.wccst.2021.09.016

以中国一带一路重点项目西藏自治区羊八井至大竹卡段公路改建工程为依托,研究了高原冻土地区公路边坡冻融稳定性及施工技术.采用有限元软件MIDAS-GTS NX建立边坡模型,运用强度折减法计算、分析了冻融循环前后公路边坡位移、应力及应变等力学特性的变化规律,并与施工现场检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边坡水平方向上的最大位移发生在坡趾位置,竖直方向上的最大位移发生在坡肩位置;经历冻融循环后,边坡水平位移、竖向位移分别增加1.91 cm和7.5 cm,且坡面破坏以竖向沉降为主;边坡水平和竖直方向上的最大应力均发生在坡底,并出现应力集中现象.结合工程特点及模拟分析结果提出减小冻土开挖深度、锥形坡面砌筑、拱式防护、仰斜式路肩墙、浸水路肩墙以及主动防护系统等防护措施,后期现场观测表明,冻融引起公路边坡失稳问题治理效果明显.将建模理论计算值和工程实测值进行比较分析,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正确性.

期刊论文 2021-06-03 DOI: 10.15991/j.cnki.411100.2021.03.009

以中国一带一路重点项目西藏自治区羊八井至大竹卡段公路改建工程为依托,研究了高原冻土地区公路边坡冻融稳定性及施工技术.采用有限元软件MIDAS-GTS NX建立边坡模型,运用强度折减法计算、分析了冻融循环前后公路边坡位移、应力及应变等力学特性的变化规律,并与施工现场检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边坡水平方向上的最大位移发生在坡趾位置,竖直方向上的最大位移发生在坡肩位置;经历冻融循环后,边坡水平位移、竖向位移分别增加1.91 cm和7.5 cm,且坡面破坏以竖向沉降为主;边坡水平和竖直方向上的最大应力均发生在坡底,并出现应力集中现象.结合工程特点及模拟分析结果提出减小冻土开挖深度、锥形坡面砌筑、拱式防护、仰斜式路肩墙、浸水路肩墙以及主动防护系统等防护措施,后期现场观测表明,冻融引起公路边坡失稳问题治理效果明显.将建模理论计算值和工程实测值进行比较分析,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正确性.

期刊论文 2021-06-03 DOI: 10.15991/j.cnki.411100.2021.03.009

以中国一带一路重点项目西藏自治区羊八井至大竹卡段公路改建工程为依托,研究了高原冻土地区公路边坡冻融稳定性及施工技术.采用有限元软件MIDAS-GTS NX建立边坡模型,运用强度折减法计算、分析了冻融循环前后公路边坡位移、应力及应变等力学特性的变化规律,并与施工现场检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边坡水平方向上的最大位移发生在坡趾位置,竖直方向上的最大位移发生在坡肩位置;经历冻融循环后,边坡水平位移、竖向位移分别增加1.91 cm和7.5 cm,且坡面破坏以竖向沉降为主;边坡水平和竖直方向上的最大应力均发生在坡底,并出现应力集中现象.结合工程特点及模拟分析结果提出减小冻土开挖深度、锥形坡面砌筑、拱式防护、仰斜式路肩墙、浸水路肩墙以及主动防护系统等防护措施,后期现场观测表明,冻融引起公路边坡失稳问题治理效果明显.将建模理论计算值和工程实测值进行比较分析,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正确性.

期刊论文 2021-06-03 DOI: 10.15991/j.cnki.411100.2021.03.009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地区,具有海拔高、气温低等特点.2000年和2001年分别在青藏公路两道河和头二九附近的公路边坡,开展了植被恢复试验.采用垂穗披碱草、老芒麦等植物种类混播的方式,喷播法种植,播种当年就可以建立良好的植被.8 a的跟踪观测结果表明,植被一旦建立,能够正常越冬、返青.在牛羊啃食、践踏的情况下,植被能保持良好的生长状态,地下生物量积累不断增多.假设植被能一直保持良好生长状态,人工植被生物量要恢复到自然群落水平,在两道河至少需要几十年,在头二九约需十几年.但由于野生植物种类入侵速度较慢,人工植被要真正恢复到自然植被状态则需要更加漫长的时间.

期刊论文 2008-09-23
  • 首页
  • 1
  • 2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10条  共13条,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