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列表中检索

共检索到 5

由于泥炭化冻土是冻土工程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因此泥炭与冻土的共生关系备受关注。以川西高原0~30 cm深度的泥炭化冻土为研究对象,从泥炭化冻土的形成和泥炭与冻土的共生关系角度,选取控制因素,分析这些因素的控制机制,并将这些因素作为评价指标;采用熵权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价方法,制作出川西高原泥炭化冻土分布图;最后,结合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对研究结果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的研究方法具有可行性;川西高原泥炭化冻土分布具有区域聚集、空间变异性大和受纬度地带性影响大的特点;高泥炭化冻土的面积为0.8×10~4km2(约占研究区面积的5%),中泥炭化冻土的面积为7.8×10~4km2(约占研究区面积的33%);低泥炭化冻土广泛分布,面积为11.5×10~4km2(约占研究区面积的50%);非泥炭化冻土面积为3.0×10~4km2(约占研究区面积的12%);多年冻土的泥炭化程度最大;冻土与泥炭的共生作用对冻土工程具有显著影响。

期刊论文 2022-07-15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22.03.001

本文系统归纳了马更些三角洲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赋存的稳定条件、分布特征和水合物成藏特征,指出构造条件、沉积条件和水动力场在天然气水合物富集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马更些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主要气体来源为热成因气,空间非均质分布特征明显,且与传统油气资源共生成藏。在冻土带底部温度和压力视为均一条件下,可为深部气源提供运移通道的区域主断层等构造条件是天然气水合物聚集成藏的控制因素。储层非均质性影响天然气水合物的空间分布,粗粒沉积是高饱和度水合物富集的有利场所;同时,冻土层在水合物成藏中起到"封盖作用",良好的"储盖组合"有利于水合物富集成藏。此外,深部超压流体系统和浅层重力流系统两大水动力场也是影响该地区天然气运移和水合物赋存与分布的重要地质因素。

期刊论文 2018-03-05

以中国大、小兴安岭为例,在前期沼泽湿地与多年冻土共生机制研究基础上,构建了沼泽湿地与多年冻土的共生模式,并发现在不同尺度空间上,共生模式的主导特性并不相同:在大尺度空间上为"结构型共生模式";在中尺度空间上为"功能型共生模式";在小(微)尺度空间上为"过程型共生模式"。三者间,后者依次是前者的基础。微观过程型共生模式又分为3类:第一类为厚泥炭沼泽与稳定多年冻土的强共生模式,第二类为中厚泥炭沼泽与亚稳定多年冻土的中强度共生模式,第三类为薄(或无)泥炭沼泽与不稳定多年冻土的弱共生模式。沼泽湿地与多年冻土共生模式的构建,对揭示该共生体的形成演化规律具有理论价值,对冻土保护提供了新思路。

期刊论文 2009-02-09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08.04.009

【中文摘要】兴安岭地区赋存多年冻土和沼泽湿地,目前呈现出退化趋势。课题组于内蒙古根河,伊图里河,满归及漠河等地建立实验站,基于两年多野外观测和多次考察基础上,对兴安岭型冻土和湿地的共生性进行了多尺度分析。两者宏观尺度上表现出区域分布同位性,中观尺度上表现为功能吻合性,微观尺度上表现出垂向结构性。并建立了共生体的命名体系。本课题重点研究了冻土-湿地共生体发育、退化的驱动因子和机制。驱动因子主要包括内生因子(植被,泥炭层),外生因子(气候,雪盖以及人为活动) 和缓冲因子(地貌,坡向)等。课题研究认为,植被类型是共生体发育和退化的内在基础;本区域植被盖度的影响可达地下4m深度,其强影响范围在地表至地下1.6m深度左右;泥炭层具有热半导体效应,本研究提出泥炭层对冻土发育具有"双向调节"稳定器功能;气温对共生体热稳定性的影响呈显著多项式关系,影响强度随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弱,其强影响深度在地表至地下0.5m左右。当外生与内生因子形成反作用力,共生体热稳定性迅速降低、逐渐退化。课题通过建立多年冻土地温分布等效纬度模型,预测分析了未来时段冻土地温分区,并提出了保护兴安落叶松和修氏苔草,停止开发冻土区泥炭等对策。

2008-01

以大小兴安岭沼泽与冻土研究为基础 ,运用系统论原理 ,提出并阐明了沼泽与冻土的共生机理 ,彼此均以对方的存在和状态为重要前提 .指出共生关系的结构基础在于 ,两者既是独立系统 ,又是沼泽化冻土复合系统的分支系统 .在构筑复合系统物质—能量循环模型的基础上 ,揭示了两者共生的机理 :作为下覆冻土界面层的沼泽体所特有的构造及热物理性质 ,具有隔热和蓄水功能 ,减弱冷储耗散或增加冷储 ,使冻土趋于稳定或增生 ;冻土阻止沼泽水的垂直散失 ,有利于沼泽化过程的连续性 .低温抑制菌解过程 ,亦有利于泥炭积累 ,两者对环境变化表现出同步涨落 .

期刊论文
  • 首页
  • 1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5条  共5条,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