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43

为了研究季节性温度边界条件对冻土路基融化固结特性的影响,对三维非线性大变形融化固结理论进行修正,引入季节性温度边界条件,并采用摩尔库伦准则描述土体融化后进入塑性阶段的沉降变形,建立了能够考虑季节性温度边界条件影响的三维非线性塑性融化固结理论。在此基础上,采用FLAC3D软件对所建理论模型进行数值化,并以青藏公路某段高含冰量路基为例,分析了其在季节性温度边界条件下的融化固结规律,最后结合实测数据验证了所建理论模型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冻土路基的沉降变形随着地表温度的季节性变化而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规律,这是季节性温度边界条件下冻土路基融化固结规律的最显著特征。通过对固结过程中孔隙水压力分布的研究发现,路基浅层融化区域内的孔隙水在运营初期已经消散,而在之后长时间的运营过程中,冻土路基融沉的持续发展主要是由于融化锋面处新融化的孔隙水的消散。

期刊论文 2025-02-14

为了研究季节性温度边界条件对冻土路基融化固结特性的影响,对三维非线性大变形融化固结理论进行修正,引入季节性温度边界条件,并采用摩尔库伦准则描述土体融化后进入塑性阶段的沉降变形,建立了能够考虑季节性温度边界条件影响的三维非线性塑性融化固结理论。在此基础上,采用FLAC3D软件对所建理论模型进行数值化,并以青藏公路某段高含冰量路基为例,分析了其在季节性温度边界条件下的融化固结规律,最后结合实测数据验证了所建理论模型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冻土路基的沉降变形随着地表温度的季节性变化而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规律,这是季节性温度边界条件下冻土路基融化固结规律的最显著特征。通过对固结过程中孔隙水压力分布的研究发现,路基浅层融化区域内的孔隙水在运营初期已经消散,而在之后长时间的运营过程中,冻土路基融沉的持续发展主要是由于融化锋面处新融化的孔隙水的消散。

期刊论文 2025-02-14

为了研究季节性温度边界条件对冻土路基融化固结特性的影响,对三维非线性大变形融化固结理论进行修正,引入季节性温度边界条件,并采用摩尔库伦准则描述土体融化后进入塑性阶段的沉降变形,建立了能够考虑季节性温度边界条件影响的三维非线性塑性融化固结理论。在此基础上,采用FLAC3D软件对所建理论模型进行数值化,并以青藏公路某段高含冰量路基为例,分析了其在季节性温度边界条件下的融化固结规律,最后结合实测数据验证了所建理论模型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冻土路基的沉降变形随着地表温度的季节性变化而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规律,这是季节性温度边界条件下冻土路基融化固结规律的最显著特征。通过对固结过程中孔隙水压力分布的研究发现,路基浅层融化区域内的孔隙水在运营初期已经消散,而在之后长时间的运营过程中,冻土路基融沉的持续发展主要是由于融化锋面处新融化的孔隙水的消散。

期刊论文 2025-02-14

为了研究季节性温度边界条件对冻土路基融化固结特性的影响,对三维非线性大变形融化固结理论进行修正,引入季节性温度边界条件,并采用摩尔库伦准则描述土体融化后进入塑性阶段的沉降变形,建立了能够考虑季节性温度边界条件影响的三维非线性塑性融化固结理论。在此基础上,采用FLAC3D软件对所建理论模型进行数值化,并以青藏公路某段高含冰量路基为例,分析了其在季节性温度边界条件下的融化固结规律,最后结合实测数据验证了所建理论模型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冻土路基的沉降变形随着地表温度的季节性变化而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规律,这是季节性温度边界条件下冻土路基融化固结规律的最显著特征。通过对固结过程中孔隙水压力分布的研究发现,路基浅层融化区域内的孔隙水在运营初期已经消散,而在之后长时间的运营过程中,冻土路基融沉的持续发展主要是由于融化锋面处新融化的孔隙水的消散。

期刊论文 2025-02-14

为了研究季节性温度边界条件对冻土路基融化固结特性的影响,对三维非线性大变形融化固结理论进行修正,引入季节性温度边界条件,并采用摩尔库伦准则描述土体融化后进入塑性阶段的沉降变形,建立了能够考虑季节性温度边界条件影响的三维非线性塑性融化固结理论。在此基础上,采用FLAC3D软件对所建理论模型进行数值化,并以青藏公路某段高含冰量路基为例,分析了其在季节性温度边界条件下的融化固结规律,最后结合实测数据验证了所建理论模型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冻土路基的沉降变形随着地表温度的季节性变化而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规律,这是季节性温度边界条件下冻土路基融化固结规律的最显著特征。通过对固结过程中孔隙水压力分布的研究发现,路基浅层融化区域内的孔隙水在运营初期已经消散,而在之后长时间的运营过程中,冻土路基融沉的持续发展主要是由于融化锋面处新融化的孔隙水的消散。

期刊论文 2025-02-14

利用青藏高原地区1961-2020年118个气象站点逐日气象观测数据,采用线性回归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积雪的变化及其与气象要素、地理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平均累积积雪深度和积雪日数为72 cm和17.6 d,深度较日数空间差异性更为极端.(2)平均积雪初日、终日、积雪期分别为11月21日、3月29日和292 d,积雪初日出现在高原东部最早,向西部、南部延伸逐渐变晚;积雪终日与初日的分布基本相反;积雪初日越早、终日越晚的地区,积雪期也越长.(3)积雪的年内分布主要出现在10月至次年4月,积雪日数和累积积雪深度呈单峰型分布,1月份最大.积雪初日集中出现在10月和11月;积雪终日在3到5月.(4)累积积雪深度和积雪日数整体呈先减少再增加的趋势,约70%以上的站点呈减少趋势.积雪初日显著推迟、终日提前,积雪期缩短,空间上大部分站点与此呈相同趋势.(5)冬季积雪日数和累积积雪深度受气温影响要低于降水影响,春、秋季相反. 11月气温下降、降水增加有利于积雪初日提前;3月和4月气温越低、降水越多,越有利于积雪终日的推迟.随着海拔、纬度的升高,积雪日数和累积积雪深度都显著增长,积雪初日提前、终...

期刊论文 2025-01-26 DOI: 10.19675/j.cnki.1006-687x.2024.04024

利用青藏高原地区1961-2020年118个气象站点逐日气象观测数据,采用线性回归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积雪的变化及其与气象要素、地理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平均累积积雪深度和积雪日数为72 cm和17.6 d,深度较日数空间差异性更为极端.(2)平均积雪初日、终日、积雪期分别为11月21日、3月29日和292 d,积雪初日出现在高原东部最早,向西部、南部延伸逐渐变晚;积雪终日与初日的分布基本相反;积雪初日越早、终日越晚的地区,积雪期也越长.(3)积雪的年内分布主要出现在10月至次年4月,积雪日数和累积积雪深度呈单峰型分布,1月份最大.积雪初日集中出现在10月和11月;积雪终日在3到5月.(4)累积积雪深度和积雪日数整体呈先减少再增加的趋势,约70%以上的站点呈减少趋势.积雪初日显著推迟、终日提前,积雪期缩短,空间上大部分站点与此呈相同趋势.(5)冬季积雪日数和累积积雪深度受气温影响要低于降水影响,春、秋季相反. 11月气温下降、降水增加有利于积雪初日提前;3月和4月气温越低、降水越多,越有利于积雪终日的推迟.随着海拔、纬度的升高,积雪日数和累积积雪深度都显著增长,积雪初日提前、终...

期刊论文 2025-01-26 DOI: 10.19675/j.cnki.1006-687x.2024.04024

利用青藏高原地区1961-2020年118个气象站点逐日气象观测数据,采用线性回归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积雪的变化及其与气象要素、地理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平均累积积雪深度和积雪日数为72 cm和17.6 d,深度较日数空间差异性更为极端.(2)平均积雪初日、终日、积雪期分别为11月21日、3月29日和292 d,积雪初日出现在高原东部最早,向西部、南部延伸逐渐变晚;积雪终日与初日的分布基本相反;积雪初日越早、终日越晚的地区,积雪期也越长.(3)积雪的年内分布主要出现在10月至次年4月,积雪日数和累积积雪深度呈单峰型分布,1月份最大.积雪初日集中出现在10月和11月;积雪终日在3到5月.(4)累积积雪深度和积雪日数整体呈先减少再增加的趋势,约70%以上的站点呈减少趋势.积雪初日显著推迟、终日提前,积雪期缩短,空间上大部分站点与此呈相同趋势.(5)冬季积雪日数和累积积雪深度受气温影响要低于降水影响,春、秋季相反. 11月气温下降、降水增加有利于积雪初日提前;3月和4月气温越低、降水越多,越有利于积雪终日的推迟.随着海拔、纬度的升高,积雪日数和累积积雪深度都显著增长,积雪初日提前、终...

期刊论文 2025-01-26 DOI: 10.19675/j.cnki.1006-687x.2024.04024

利用青藏高原地区1961-2020年118个气象站点逐日气象观测数据,采用线性回归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积雪的变化及其与气象要素、地理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平均累积积雪深度和积雪日数为72 cm和17.6 d,深度较日数空间差异性更为极端.(2)平均积雪初日、终日、积雪期分别为11月21日、3月29日和292 d,积雪初日出现在高原东部最早,向西部、南部延伸逐渐变晚;积雪终日与初日的分布基本相反;积雪初日越早、终日越晚的地区,积雪期也越长.(3)积雪的年内分布主要出现在10月至次年4月,积雪日数和累积积雪深度呈单峰型分布,1月份最大.积雪初日集中出现在10月和11月;积雪终日在3到5月.(4)累积积雪深度和积雪日数整体呈先减少再增加的趋势,约70%以上的站点呈减少趋势.积雪初日显著推迟、终日提前,积雪期缩短,空间上大部分站点与此呈相同趋势.(5)冬季积雪日数和累积积雪深度受气温影响要低于降水影响,春、秋季相反. 11月气温下降、降水增加有利于积雪初日提前;3月和4月气温越低、降水越多,越有利于积雪终日的推迟.随着海拔、纬度的升高,积雪日数和累积积雪深度都显著增长,积雪初日提前、终...

期刊论文 2025-01-26 DOI: 10.19675/j.cnki.1006-687x.2024.04024

利用青藏高原地区1961-2020年118个气象站点逐日气象观测数据,采用线性回归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积雪的变化及其与气象要素、地理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平均累积积雪深度和积雪日数为72 cm和17.6 d,深度较日数空间差异性更为极端.(2)平均积雪初日、终日、积雪期分别为11月21日、3月29日和292 d,积雪初日出现在高原东部最早,向西部、南部延伸逐渐变晚;积雪终日与初日的分布基本相反;积雪初日越早、终日越晚的地区,积雪期也越长.(3)积雪的年内分布主要出现在10月至次年4月,积雪日数和累积积雪深度呈单峰型分布,1月份最大.积雪初日集中出现在10月和11月;积雪终日在3到5月.(4)累积积雪深度和积雪日数整体呈先减少再增加的趋势,约70%以上的站点呈减少趋势.积雪初日显著推迟、终日提前,积雪期缩短,空间上大部分站点与此呈相同趋势.(5)冬季积雪日数和累积积雪深度受气温影响要低于降水影响,春、秋季相反. 11月气温下降、降水增加有利于积雪初日提前;3月和4月气温越低、降水越多,越有利于积雪终日的推迟.随着海拔、纬度的升高,积雪日数和累积积雪深度都显著增长,积雪初日提前、终...

期刊论文 2025-01-26 DOI: 10.19675/j.cnki.1006-687x.2024.04024
  • 首页
  • 1
  • 2
  • 3
  • 4
  • 5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10条  共143条,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