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气水合物是重要的新兴能源矿产,也是国家大力倡导开发利用的清洁能源。青海祁连山木里煤田天然气水合物发现之后,国内陆域天然气水合物勘查一直没有进一步的发现。大兴安岭北部是我国多年冻土发育的重要地区之一,内蒙古大西山煤田与青海木里煤田地质条件具有可类比性。基于本次天然气水合物探井的调查成果,以发现的浅层高烃类气体和水合物异常显示为线索,分析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冻土条件、物源条件、疏导系统等地质因素。大西山煤田冻土厚度较大,底界可达70 m;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以中等—较好的烃源岩为主;暗色泥岩有机质类型为Ⅱ2型和Ⅱ1型,煤和炭质泥岩有机质类型为Ⅲ型和Ⅱ2型;有机质成熟度较高,Ro0.57%~0.84%,Tmax431~447℃;断裂、微裂缝发育,具备有效的运移通道。大西山煤田具备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条件,天然气水合物含油气系统多类型天然气综合调查是该区下一步的勘查方向。
为了研究雪灾对内蒙古地区光伏发电工程建设和运营的影响,根据内蒙古地区内119个国家气象站的观测资料,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利用气象灾害风险评价理论和层次分析方法,从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暴露度和承灾体脆弱性这3个评价因子的角度建立了雪灾风险区划模型,对内蒙古地区光伏发电工程的雪灾风险区划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地区光伏发电工程的雪灾风险分布呈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加重的趋势。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阿拉善盟、巴彦淖尔市北部与南部地区、鄂尔多斯市西部地区、赤峰市东部地区,以及通辽市的大部分地区。次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西部偏东、中部偏西地区,赤峰市与通辽市的部分地区,以及兴安盟中部地区。中等风险区主要集中在呼和浩特市北部地区、包头市的少部分地区、乌兰察布市中西部地区,以及锡林郭勒盟的大部分地区。次高与高风险区相对比较集中,主要分布在锡林郭勒盟的少部分地区和呼伦贝尔市。针对内蒙古地区的光伏发电工程,应加强雪灾前期评估,将雪灾相关参数和报告纳入光伏发电工程前期可研评估的影响因素中,提高工程防御雪灾的能力;建立相应的雪灾应急预案,结合气象部门的气象预警信息或相应的预警产品,完善应急...
为了研究雪灾对内蒙古地区光伏发电工程建设和运营的影响,根据内蒙古地区内119个国家气象站的观测资料,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利用气象灾害风险评价理论和层次分析方法,从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暴露度和承灾体脆弱性这3个评价因子的角度建立了雪灾风险区划模型,对内蒙古地区光伏发电工程的雪灾风险区划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地区光伏发电工程的雪灾风险分布呈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加重的趋势。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阿拉善盟、巴彦淖尔市北部与南部地区、鄂尔多斯市西部地区、赤峰市东部地区,以及通辽市的大部分地区。次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西部偏东、中部偏西地区,赤峰市与通辽市的部分地区,以及兴安盟中部地区。中等风险区主要集中在呼和浩特市北部地区、包头市的少部分地区、乌兰察布市中西部地区,以及锡林郭勒盟的大部分地区。次高与高风险区相对比较集中,主要分布在锡林郭勒盟的少部分地区和呼伦贝尔市。针对内蒙古地区的光伏发电工程,应加强雪灾前期评估,将雪灾相关参数和报告纳入光伏发电工程前期可研评估的影响因素中,提高工程防御雪灾的能力;建立相应的雪灾应急预案,结合气象部门的气象预警信息或相应的预警产品,完善应急...
为了研究雪灾对内蒙古地区光伏发电工程建设和运营的影响,根据内蒙古地区内119个国家气象站的观测资料,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利用气象灾害风险评价理论和层次分析方法,从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暴露度和承灾体脆弱性这3个评价因子的角度建立了雪灾风险区划模型,对内蒙古地区光伏发电工程的雪灾风险区划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地区光伏发电工程的雪灾风险分布呈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加重的趋势。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阿拉善盟、巴彦淖尔市北部与南部地区、鄂尔多斯市西部地区、赤峰市东部地区,以及通辽市的大部分地区。次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西部偏东、中部偏西地区,赤峰市与通辽市的部分地区,以及兴安盟中部地区。中等风险区主要集中在呼和浩特市北部地区、包头市的少部分地区、乌兰察布市中西部地区,以及锡林郭勒盟的大部分地区。次高与高风险区相对比较集中,主要分布在锡林郭勒盟的少部分地区和呼伦贝尔市。针对内蒙古地区的光伏发电工程,应加强雪灾前期评估,将雪灾相关参数和报告纳入光伏发电工程前期可研评估的影响因素中,提高工程防御雪灾的能力;建立相应的雪灾应急预案,结合气象部门的气象预警信息或相应的预警产品,完善应急...
[目的]解析内蒙古近地表土壤冻融状态的时空分异及变化规律并量化驱动因素的影响,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及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ERA5-LAND土壤温度数据,利用Sen趋势分析(Theil-Sen median)、Mann-Kendall检验和多元回归残差分析,对内蒙古地区近40年地表土壤冻融状态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1)近40年内蒙古地区秋冬始冻期和完全冻结期起始日期呈推迟趋势,变化速率分别为0.54 d/10 a和0.45 d/10 a;在空间分布上,随着经纬度的增加逐渐提前。冬春解冻期和完全融化期起始日期呈提前趋势,变化速率分别为2.17 d/10 a和2.15 d/10 a;空间上随着经纬度的增加逐渐推迟。(2)秋冬始冻期、完全冻结期和冬春解冻期的发生天数呈减少趋势,变化速率分别为0.10 d/10 a, 2.61 d/10 a和0.27 d/10 a,而完全融化期的发生天数则以2.68 d/10 a的速率在增加。空间分布上,除完全冻结期呈东北向西南逐渐减少的趋势,其余3个阶段均呈东北向西南逐渐增加的趋势。(3)不同土壤冻融状态受气候变化和人...
[目的]解析内蒙古近地表土壤冻融状态的时空分异及变化规律并量化驱动因素的影响,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及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ERA5-LAND土壤温度数据,利用Sen趋势分析(Theil-Sen median)、Mann-Kendall检验和多元回归残差分析,对内蒙古地区近40年地表土壤冻融状态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1)近40年内蒙古地区秋冬始冻期和完全冻结期起始日期呈推迟趋势,变化速率分别为0.54 d/10 a和0.45 d/10 a;在空间分布上,随着经纬度的增加逐渐提前。冬春解冻期和完全融化期起始日期呈提前趋势,变化速率分别为2.17 d/10 a和2.15 d/10 a;空间上随着经纬度的增加逐渐推迟。(2)秋冬始冻期、完全冻结期和冬春解冻期的发生天数呈减少趋势,变化速率分别为0.10 d/10 a, 2.61 d/10 a和0.27 d/10 a,而完全融化期的发生天数则以2.68 d/10 a的速率在增加。空间分布上,除完全冻结期呈东北向西南逐渐减少的趋势,其余3个阶段均呈东北向西南逐渐增加的趋势。(3)不同土壤冻融状态受气候变化和人...
湖冰是冰冻圈水文学的重要研究对象,湖冰的生消对气候变化极其敏感,可以作为气候变化的指示因子,并通过影响湖泊与大气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调节区域气候和湖泊生态系统。湖冰厚度是研究湖冰生消过程的关键变量,明晰其生消特征对于揭示气候变化下湖泊响应过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内蒙古南湖湖冰为研究对象,基于2013—2017年和2022—2023年原型测冰数据,利用ERA5-Land再分析数据作为大气强迫场,通过SIMSTRAT湖泊过程模型重建2003—2022年内蒙古南湖完整冰厚生消过程并分析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 SIMSTRAT模型模拟与原型观测得到的初冰日和终冰日平均偏差为3.40 d,冰厚数据平均偏差为1.29 cm,平均绝对误差为1.29 cm,均方根误差为1.90 cm。模拟结果与现场观测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2)2003—2022年南湖封冻期平均持续119 d,冰厚生长期、平衡期、融化期平均日数分别为64、34、21d。南湖封冻期整体呈缩短趋势,缩短率为4.27 d/10 a;其中,融化期年际变化幅度较大,缩短率为3.67 d/10 a。3)近20年,南湖年均冰厚介...
湖冰是冰冻圈水文学的重要研究对象,湖冰的生消对气候变化极其敏感,可以作为气候变化的指示因子,并通过影响湖泊与大气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调节区域气候和湖泊生态系统。湖冰厚度是研究湖冰生消过程的关键变量,明晰其生消特征对于揭示气候变化下湖泊响应过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内蒙古南湖湖冰为研究对象,基于2013—2017年和2022—2023年原型测冰数据,利用ERA5-Land再分析数据作为大气强迫场,通过SIMSTRAT湖泊过程模型重建2003—2022年内蒙古南湖完整冰厚生消过程并分析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 SIMSTRAT模型模拟与原型观测得到的初冰日和终冰日平均偏差为3.40 d,冰厚数据平均偏差为1.29 cm,平均绝对误差为1.29 cm,均方根误差为1.90 cm。模拟结果与现场观测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2)2003—2022年南湖封冻期平均持续119 d,冰厚生长期、平衡期、融化期平均日数分别为64、34、21d。南湖封冻期整体呈缩短趋势,缩短率为4.27 d/10 a;其中,融化期年际变化幅度较大,缩短率为3.67 d/10 a。3)近20年,南湖年均冰厚介...
内蒙古东北部拉布达林盆地是我国陆域高纬度冻土型天然气水合物重要潜在分布区,有望成为祁连山木里高海拔冻土型天然气水合物的互补类型,具重要调查研究价值。目前该区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研究程度较低,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研究院首次在该区部署两口天然气水合物探井。以资料较为齐全的ST-1井为例开展综合分析与区域对比研究,旨在总结各种可能与天然气水合物相关的异常现象,分析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有利条件,指出研究区天然气水合物-浅层气系统的共生模式。研究显示:(1)本次钻探中发现岩心表面冒泡现象、井涌现象、烃类气测和岩心解吸气高含量异常现象、自生方解石伴生产出现象等,可能与天然气水合物直接或间接相关。(2)岩心解吸气组成主要为CH4,次为CO2,还含少量C2H6,主要以煤型气来源为主,可能还含少部分微生物成因气及热解成因混合气。(3)钻遇的下白垩统大磨拐河组(K1d)有机碳含量在3.16%~31.19%间,平均12.48%,生烃潜量在1.50~113.78 mg/g间,平均45.50 mg/...
内蒙古东北部拉布达林盆地是我国陆域高纬度冻土型天然气水合物重要潜在分布区,有望成为祁连山木里高海拔冻土型天然气水合物的互补类型,具重要调查研究价值。目前该区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研究程度较低,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研究院首次在该区部署两口天然气水合物探井。以资料较为齐全的ST-1井为例开展综合分析与区域对比研究,旨在总结各种可能与天然气水合物相关的异常现象,分析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有利条件,指出研究区天然气水合物-浅层气系统的共生模式。研究显示:(1)本次钻探中发现岩心表面冒泡现象、井涌现象、烃类气测和岩心解吸气高含量异常现象、自生方解石伴生产出现象等,可能与天然气水合物直接或间接相关。(2)岩心解吸气组成主要为CH4,次为CO2,还含少量C2H6,主要以煤型气来源为主,可能还含少部分微生物成因气及热解成因混合气。(3)钻遇的下白垩统大磨拐河组(K1d)有机碳含量在3.16%~31.19%间,平均12.48%,生烃潜量在1.50~113.78 mg/g间,平均45.50 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