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锦州市2024年农业气象进行年景展望,预计2024年锦州市平均温度10~11℃,较常年偏高0.5~1.5℃,农作物生长季积温好于2023年和常年;降水总量为650~750 mm,较常年(554.1 mm)偏多20%~30%。2024年终霜结束早,备耕作业及早春作物播种提早或接近常年;透雨略偏晚,大田作物适播期接近或稍晚于常年,出现阶段性春旱风险高;初夏降水较少,主汛期降水偏多,有出现阶段性高温和旱涝急转的可能;成熟收获期气温偏高。预计2024年水热条件基本满足作物生长发育需求,气象条件总体有利于农业产量形成,为平年年景。
针对锦州市2024年农业气象进行年景展望,预计2024年锦州市平均温度10~11℃,较常年偏高0.5~1.5℃,农作物生长季积温好于2023年和常年;降水总量为650~750 mm,较常年(554.1 mm)偏多20%~30%。2024年终霜结束早,备耕作业及早春作物播种提早或接近常年;透雨略偏晚,大田作物适播期接近或稍晚于常年,出现阶段性春旱风险高;初夏降水较少,主汛期降水偏多,有出现阶段性高温和旱涝急转的可能;成熟收获期气温偏高。预计2024年水热条件基本满足作物生长发育需求,气象条件总体有利于农业产量形成,为平年年景。
春季融雪过程不仅是陆面过程与冰雪水文研究领域的关键一环,更直接指示了气候、物候及其变化特征。受气候条件以及观测数据的限制,呼伦贝尔中高纬农田地区积雪消融过程及其变化规律长期被忽略。本文以呼伦贝尔东部农田区域两个野外雪深自动观测站2021—2022年小时级雪深数据以及同步气温、地表温度等气象观测数据为依据,分析了呼伦贝尔农区积雪消融过程及其敏感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在呼伦贝尔高纬农区积雪持续期一般始于10月中旬并终于次年3月上旬,其中,2022年的积雪期长达116 d。秋冬季节积雪较浅,雪深一般处于5~9cm,春季雪深大多超过10 cm以上。积雪融化期始于3月上旬,完全融化需5~18 d。(2)年融雪过程表现为先逐渐减少后迅速融化的前稳后急特征。日融雪过程则开始于每日9:00—10:00,最大融雪速率通常出现于11:00—16:00。(3)气温和雪面温度对积雪融化影响显著,但融雪与土壤温度相关最为显著,9:00—17:00地表0 cm的温度是融化速率快慢的主导影响因子。(4)不同类型融雪过程对比表明,呼伦贝尔市高纬农区动态融雪特征与草地、林地不同覆盖条件下融雪过程有较好的一致性,表明...
春季融雪过程不仅是陆面过程与冰雪水文研究领域的关键一环,更直接指示了气候、物候及其变化特征。受气候条件以及观测数据的限制,呼伦贝尔中高纬农田地区积雪消融过程及其变化规律长期被忽略。本文以呼伦贝尔东部农田区域两个野外雪深自动观测站2021—2022年小时级雪深数据以及同步气温、地表温度等气象观测数据为依据,分析了呼伦贝尔农区积雪消融过程及其敏感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在呼伦贝尔高纬农区积雪持续期一般始于10月中旬并终于次年3月上旬,其中,2022年的积雪期长达116 d。秋冬季节积雪较浅,雪深一般处于5~9cm,春季雪深大多超过10 cm以上。积雪融化期始于3月上旬,完全融化需5~18 d。(2)年融雪过程表现为先逐渐减少后迅速融化的前稳后急特征。日融雪过程则开始于每日9:00—10:00,最大融雪速率通常出现于11:00—16:00。(3)气温和雪面温度对积雪融化影响显著,但融雪与土壤温度相关最为显著,9:00—17:00地表0 cm的温度是融化速率快慢的主导影响因子。(4)不同类型融雪过程对比表明,呼伦贝尔市高纬农区动态融雪特征与草地、林地不同覆盖条件下融雪过程有较好的一致性,表明...
[目的]为探究冬季积雪深度变化下东北农田黑土盐基离子及有效硅铝含量的季节性变化特征。[方法]采用人工控制积雪深度的方法,通过测定除雪处理组(SR)、减雪处理组(SL)、自然积雪对照组(C)、增雪处理组(SA)的东北农田黑土环境因子(温湿度、含水率、pH、总有机碳)、盐基离子、有效硅以及活性铝,分析土壤盐基离子及有效硅铝的含量变化过程,以及两者对土壤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结果]积雪深度的降低使季节性雪被覆盖下黑土受到积雪的保温作用减弱,0—30 cm土壤温度及湿度(未冻水含量)显著下降,使水盐运移过程中未冻水携带的HCO3-含量减少,土壤平均pH受HCO3-含量影响分别变化-0.06,-0.04,-0.02,0.01。土壤的碱性降低,低价阳离子对高价阳离子在土壤胶体吸附电位的置换能力增强,使得交换态一价阳离子(Na+、K+)含量升高,同时使交换态及碳酸盐态二价阳离子(Ca2+、Mg2+)含量降低。碳酸盐态二价阳离子...
[目的]为探究冬季积雪深度变化下东北农田黑土盐基离子及有效硅铝含量的季节性变化特征。[方法]采用人工控制积雪深度的方法,通过测定除雪处理组(SR)、减雪处理组(SL)、自然积雪对照组(C)、增雪处理组(SA)的东北农田黑土环境因子(温湿度、含水率、pH、总有机碳)、盐基离子、有效硅以及活性铝,分析土壤盐基离子及有效硅铝的含量变化过程,以及两者对土壤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结果]积雪深度的降低使季节性雪被覆盖下黑土受到积雪的保温作用减弱,0—30 cm土壤温度及湿度(未冻水含量)显著下降,使水盐运移过程中未冻水携带的HCO3-含量减少,土壤平均pH受HCO3-含量影响分别变化-0.06,-0.04,-0.02,0.01。土壤的碱性降低,低价阳离子对高价阳离子在土壤胶体吸附电位的置换能力增强,使得交换态一价阳离子(Na+、K+)含量升高,同时使交换态及碳酸盐态二价阳离子(Ca2+、Mg2+)含量降低。碳酸盐态二价阳离子...
积雪可以改变土壤水热平衡,进而对春耕产生影响。因此,了解积雪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至关重要。本数据集包括两部分:(1)基于东北典型农田区进行不同积雪覆盖厚度下土壤温湿度的变化观测,形成2017–2019年积雪–土壤水热地面观测数据集;(2)基于农业气象站实测的土壤温湿度数据和ERA5数据(包括浅层土壤温湿度数据、雪深数据),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构建经验模型,形成了空间分辨率为10 km×10 km的积雪影响下的2017–2020年东北典型农田区(吉林西部)春季(2月1日–3月20日)逐日土壤温、湿度模拟数据集。此外,采用吉林西部66个农业气象站实测数据对模拟数据集的温度和湿度进行验证,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1.6℃和0.04m3m-3。本数据可为探究积雪对东北农田水热影响提供数据支撑。
积雪可以改变土壤水热平衡,进而对春耕产生影响。因此,了解积雪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至关重要。本数据集包括两部分:(1)基于东北典型农田区进行不同积雪覆盖厚度下土壤温湿度的变化观测,形成2017–2019年积雪–土壤水热地面观测数据集;(2)基于农业气象站实测的土壤温湿度数据和ERA5数据(包括浅层土壤温湿度数据、雪深数据),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构建经验模型,形成了空间分辨率为10 km×10 km的积雪影响下的2017–2020年东北典型农田区(吉林西部)春季(2月1日–3月20日)逐日土壤温、湿度模拟数据集。此外,采用吉林西部66个农业气象站实测数据对模拟数据集的温度和湿度进行验证,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1.6℃和0.04m3m-3。本数据可为探究积雪对东北农田水热影响提供数据支撑。
为明确我国高寒区积雪消融对春季农田土壤水分的作用,针对气象站点监测数据、遥感及陆面模式同化数据在时空分辨率方面存在的不足,以地处黑龙江省中部的呼兰河流域为例,利用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模拟流域降雪、积雪、融雪等过程,研究流域内降雪、积雪、融雪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春季农田土壤水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呼兰河流域的平均降雪量、最大日积雪量、融雪量空间分布呈现自西向东逐渐增加的相近特征;积雪量、降雪量、融雪量变化率的空间分布特征相近,这些变化率在流域内大部分区域呈现增长趋势;降雪量、积雪量、融雪量的年时间序列关系密切,与土壤水分的年际变化趋势相近,农田土壤水分的年际变化受降水量影响较大;上年11月至当年3月的各月积雪量、上年11月降雪量、当年4月融雪量与当年春季4、5月农田土壤水分含量的相关性较显著;融雪水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补给土壤水分,能够促使农田土壤水分短期上升,积雪量决定了融雪水对农田土壤水分的补给作用;农田土壤水分在融雪前下降趋势平缓,但在融雪后急剧下降。
为明确我国高寒区积雪消融对春季农田土壤水分的作用,针对气象站点监测数据、遥感及陆面模式同化数据在时空分辨率方面存在的不足,以地处黑龙江省中部的呼兰河流域为例,利用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模拟流域降雪、积雪、融雪等过程,研究流域内降雪、积雪、融雪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春季农田土壤水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呼兰河流域的平均降雪量、最大日积雪量、融雪量空间分布呈现自西向东逐渐增加的相近特征;积雪量、降雪量、融雪量变化率的空间分布特征相近,这些变化率在流域内大部分区域呈现增长趋势;降雪量、积雪量、融雪量的年时间序列关系密切,与土壤水分的年际变化趋势相近,农田土壤水分的年际变化受降水量影响较大;上年11月至当年3月的各月积雪量、上年11月降雪量、当年4月融雪量与当年春季4、5月农田土壤水分含量的相关性较显著;融雪水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补给土壤水分,能够促使农田土壤水分短期上升,积雪量决定了融雪水对农田土壤水分的补给作用;农田土壤水分在融雪前下降趋势平缓,但在融雪后急剧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