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列表中检索

共检索到 6

冰雪型地质灾害链是藏东南地区重大工程建设中的重要风险源,分析灾害链的演化规律可为重大灾害隐患识别和风险研判提供支撑.以直白沟为对象,通过野外调查、遥感解译和灾害监测,研究了孕灾背景的演化和1950年以来的6次灾害链事件的活动特征.结果表明:直白沟冰雪型地质灾害链是由冰川活动和高位岩崩驱动的,演进模式分为相变驱动物性变化成链和多要素级联效应成链两类,灾害链的活跃程度受地震作用显著控制.孕灾条件中的冰川和冰碛物的时空演化控制了灾害链的活动特征,地震和冰川消退驱动链首灾害由冰川跃动向高位岩体转换,物源增多和冰水相变作用增加了灾害链的演进长度和规模.现状直白沟内的则隆弄冰川退缩严重,由冰川跃动启动灾害链可能性减小,而由地震及冻融循环诱发的高位岩崩启动灾害链的可能性显著增强.

期刊论文 2024-11-01

冰雪型地质灾害链是藏东南地区重大工程建设中的重要风险源,分析灾害链的演化规律可为重大灾害隐患识别和风险研判提供支撑.以直白沟为对象,通过野外调查、遥感解译和灾害监测,研究了孕灾背景的演化和1950年以来的6次灾害链事件的活动特征.结果表明:直白沟冰雪型地质灾害链是由冰川活动和高位岩崩驱动的,演进模式分为相变驱动物性变化成链和多要素级联效应成链两类,灾害链的活跃程度受地震作用显著控制.孕灾条件中的冰川和冰碛物的时空演化控制了灾害链的活动特征,地震和冰川消退驱动链首灾害由冰川跃动向高位岩体转换,物源增多和冰水相变作用增加了灾害链的演进长度和规模.现状直白沟内的则隆弄冰川退缩严重,由冰川跃动启动灾害链可能性减小,而由地震及冻融循环诱发的高位岩崩启动灾害链的可能性显著增强.

期刊论文 2024-11-01

雅鲁藏布江下游冰川分布广泛,曾发生多次高位冰岩崩事件,引发灾害链,如泥石流或碎屑流,危害巨大。本文通过野外现场调查,结合多时相卫星图像及无人机数据,以则隆弄沟为例,分析了高位灾害的地貌特征及运动动力学效应。研究表明:(1)则隆弄沟高位灾害垂向落差大,不同海拔区段微地貌形态各有差异,具有典型的垂直分带性,根据地貌展布特征及形态可划分为高陡冰蚀地形、弯曲型沟谷地形、堆积河谷地形,独特的地貌条件和地质环境使高位灾害与中低海拔地区有显著区别。(2)高位冰岩崩灾害链经历冰岩崩、碎屑流运动、堆积堵江、洪水溃决4个阶段,形成高位远程地质灾害链,运动过程中表现出复杂的动力学效应,包括冲击解体效应、散体成拱效应、动力侵蚀效应、碎屑堆积效应,为研究碎颗粒流动行为及动力学过程提供信息。(3)则隆弄冰舌处冰碛物富集,冰舌前缘及后缘分布有大量裂缝,随时间推移内部裂纹扩展累积,应力拱承载力下降而破坏致灾。未来在气候变化及强烈的构造活动影响下,雅鲁藏布江下游高位冰岩崩灾害风险极高,引发次生堵江-洪水灾害危害极大,应加强这类流域性灾害的预警及风险防范。

期刊论文 2024-03-15 DOI: 10.13544/j.cnki.jeg.2023-0163

雅鲁藏布江下游冰川分布广泛,曾发生多次高位冰岩崩事件,引发灾害链,如泥石流或碎屑流,危害巨大。本文通过野外现场调查,结合多时相卫星图像及无人机数据,以则隆弄沟为例,分析了高位灾害的地貌特征及运动动力学效应。研究表明:(1)则隆弄沟高位灾害垂向落差大,不同海拔区段微地貌形态各有差异,具有典型的垂直分带性,根据地貌展布特征及形态可划分为高陡冰蚀地形、弯曲型沟谷地形、堆积河谷地形,独特的地貌条件和地质环境使高位灾害与中低海拔地区有显著区别。(2)高位冰岩崩灾害链经历冰岩崩、碎屑流运动、堆积堵江、洪水溃决4个阶段,形成高位远程地质灾害链,运动过程中表现出复杂的动力学效应,包括冲击解体效应、散体成拱效应、动力侵蚀效应、碎屑堆积效应,为研究碎颗粒流动行为及动力学过程提供信息。(3)则隆弄冰舌处冰碛物富集,冰舌前缘及后缘分布有大量裂缝,随时间推移内部裂纹扩展累积,应力拱承载力下降而破坏致灾。未来在气候变化及强烈的构造活动影响下,雅鲁藏布江下游高位冰岩崩灾害风险极高,引发次生堵江-洪水灾害危害极大,应加强这类流域性灾害的预警及风险防范。

期刊论文 2024-03-15 DOI: 10.13544/j.cnki.jeg.2023-0163

[目的]分析西藏林芝市米林县派镇直白沟2020年9月10日泥石流灾害的形成条件、启动机制和动力特征,为藏东南地区重大工程建设中的冰崩型泥石流灾害的监测预警及风险防控提供科学参考。[方法]综合利用野外调查、多期遥感解译、灾害监测和现场观测等手段,研究了泥石流的启动过程、冲淤特征和灾损情况,计算了动力参数。[结果]“9·10”泥石流灾害是高位冰岩崩驱动形成的,包括3个形成过程:(1)受2017年米林地震对岩体震裂作用和冻融循环作用,南侧分水岭发育高位冰岩崩,形成冰岩碎屑流在斜坡冰碛平台运动,(2)冰岩碎屑流铲刮斜坡冰碛物与松散岩土体,进入2#支沟运动并沿途携带沟道物质,放大碎屑流规模。(3)通过运动过程中的碰撞摩擦,冰体发生相变,冰岩碎屑流转化为泥石流。[结论]冰崩型泥石流的触发条件、水土耦合过程和动力特征均异于常规冰川降雨复合型泥石流,其动力参数受启动点高势能和运动中冰水相变作用影响,与现有计算方法所得结果具有极大差异。未来对冰川泥石流灾害防治研究不能直接采用现有降雨型泥石流动力参数计算方法,应基于泥石流启动机制来分析动力参数。

期刊论文 2023-02-15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2.06.004

[目的]分析西藏林芝市米林县派镇直白沟2020年9月10日泥石流灾害的形成条件、启动机制和动力特征,为藏东南地区重大工程建设中的冰崩型泥石流灾害的监测预警及风险防控提供科学参考。[方法]综合利用野外调查、多期遥感解译、灾害监测和现场观测等手段,研究了泥石流的启动过程、冲淤特征和灾损情况,计算了动力参数。[结果]“9·10”泥石流灾害是高位冰岩崩驱动形成的,包括3个形成过程:(1)受2017年米林地震对岩体震裂作用和冻融循环作用,南侧分水岭发育高位冰岩崩,形成冰岩碎屑流在斜坡冰碛平台运动,(2)冰岩碎屑流铲刮斜坡冰碛物与松散岩土体,进入2#支沟运动并沿途携带沟道物质,放大碎屑流规模。(3)通过运动过程中的碰撞摩擦,冰体发生相变,冰岩碎屑流转化为泥石流。[结论]冰崩型泥石流的触发条件、水土耦合过程和动力特征均异于常规冰川降雨复合型泥石流,其动力参数受启动点高势能和运动中冰水相变作用影响,与现有计算方法所得结果具有极大差异。未来对冰川泥石流灾害防治研究不能直接采用现有降雨型泥石流动力参数计算方法,应基于泥石流启动机制来分析动力参数。

期刊论文 2023-02-15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2.06.004
  • 首页
  • 1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6条  共6条,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