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7

冰川侵蚀与堆积地貌含有重要的古气候、古环境信息,是鉴别冰川作用范围和性质的标志,也是冰川动力学研究的基础。冰川地貌的表达研究经过15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完备的冰川地貌制图方案,为冰川形成过程、冰川类型及冰川作用的动力学特征判断提供了重要依据。然而,冰川地貌专题图的专业性为古冰川重建和古环境研究提供支撑的同时,也提高了非专业人士的解读难度。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地图、混合现实地图、微地图、语义地图和隐喻地图等的泛地图表达机制提供了更多维度的表达方案,在传统的空间几何维度的基础上增加了状态和读图者视角等维度,为冰川地貌表达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使用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构建了卡若拉冰川西沟的交互式三维冰川地貌场景,增加了三维、动态和读图者视角等表达维度。通过前期研究工作基础(沉积物特征、测年等工作)对场景内典型的冰川地貌进行标注,将前期冰川地貌的研究认识与VR场景进行较好的对应。该场景可以720°自由变换,包含末次冰盛期-晚冰期、早全新世、新冰期、小冰期和现代冰川共40个分场景,可以激发读图者的沉浸感、交互感和构想感。VR等技术对冰川地貌进行泛地图式的更多维...

期刊论文 2024-07-17

冰川侵蚀与堆积地貌含有重要的古气候、古环境信息,是鉴别冰川作用范围和性质的标志,也是冰川动力学研究的基础。冰川地貌的表达研究经过15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完备的冰川地貌制图方案,为冰川形成过程、冰川类型及冰川作用的动力学特征判断提供了重要依据。然而,冰川地貌专题图的专业性为古冰川重建和古环境研究提供支撑的同时,也提高了非专业人士的解读难度。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地图、混合现实地图、微地图、语义地图和隐喻地图等的泛地图表达机制提供了更多维度的表达方案,在传统的空间几何维度的基础上增加了状态和读图者视角等维度,为冰川地貌表达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使用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构建了卡若拉冰川西沟的交互式三维冰川地貌场景,增加了三维、动态和读图者视角等表达维度。通过前期研究工作基础(沉积物特征、测年等工作)对场景内典型的冰川地貌进行标注,将前期冰川地貌的研究认识与VR场景进行较好的对应。该场景可以720°自由变换,包含末次冰盛期-晚冰期、早全新世、新冰期、小冰期和现代冰川共40个分场景,可以激发读图者的沉浸感、交互感和构想感。VR等技术对冰川地貌进行泛地图式的更多维...

期刊论文 2024-07-17

SNP模式是一种将科学建模与论证融合的教学方式,能加强学生对地理事象的本质理解,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本文在构建SNP模式与高中地理教学联系的基础上,以“冰川地貌”为例,阐述SNP模式在地理教学中的实践路径,并从情境选择、核心问题设计、建模与论证、反思与评价四个方面对SNP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提出建议。

期刊论文 2024-03-14

SNP模式是一种将科学建模与论证融合的教学方式,能加强学生对地理事象的本质理解,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本文在构建SNP模式与高中地理教学联系的基础上,以“冰川地貌”为例,阐述SNP模式在地理教学中的实践路径,并从情境选择、核心问题设计、建模与论证、反思与评价四个方面对SNP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提出建议。

期刊论文 2024-03-14

教材编写质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开展地理教材对比研究,可获得教材编写的经验和方法,提高教材的编写水平。文章以中国湘教版和英国牛津版AQA的“冰川地貌”为例,对比分析了两者在内容选取、组织、呈现等方面的异同,并得出结论:两者在内容组织上遵循的逻辑相似,牛津版AQA的内容选取更具时代感,其内容呈现更注重文字表达的亲和力和图表资料的实用价值。

期刊论文 2023-08-24

教材编写质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开展地理教材对比研究,可获得教材编写的经验和方法,提高教材的编写水平。文章以中国湘教版和英国牛津版AQA的“冰川地貌”为例,对比分析了两者在内容选取、组织、呈现等方面的异同,并得出结论:两者在内容组织上遵循的逻辑相似,牛津版AQA的内容选取更具时代感,其内容呈现更注重文字表达的亲和力和图表资料的实用价值。

期刊论文 2023-08-24

高山冰川地貌因垂向落差大,受垂直性气候条件和局地水热环境影响,造就了典型的垂直分带性特征。而地质灾害作为表生岩土圈动态平衡失稳外在动力形式,必然与其禀赋的构造地貌与气候环境密切相关。基于青藏高原冰川地貌区地貌特征及地质灾害统计分析,梳理各地貌单元垂直分带性界限标志及典型特征,进而构建高山冰川地貌区垂直分带性与地质灾害的空间配置关系。研究表明:(1)高山冰川地貌区可按雪线、冰线、雨线与高山苔原线等“四线”进行界限标志划分,且大陆性与海洋性冰川地貌区界限高度存在显著差异;(2)夷平面为高山冰川地貌区地质灾害重要物源场所,因冰川类型差异存在明显不同。具体而言,大陆性冰川区普遍存在山顶面、高原面2级夷平面物源区;而海洋性冰川区则普遍存在山顶面、山前侵蚀面及河谷侵蚀面3级夷平面物源区。(3)高山冰川地貌区地质灾害按照“四线”界限标志存在典型的垂直分带性特征,具体按照“四线”界限范围、动力地质作用方式、海拔高度可划分为:超高位冰蚀型(雪线以上/冰–岩作用带,对应划分依据,下同)、高位溃蚀型(雪线–冰线之间/冰–水–岩屑作用带)、中位冻融剥蚀型(冰线附近/冰–水–土作用带)及低位降水侵蚀型(高山苔原...

期刊论文 2023-06-19 DOI: 10.13722/j.cnki.jrme.2022.0864

高山冰川地貌因垂向落差大,受垂直性气候条件和局地水热环境影响,造就了典型的垂直分带性特征。而地质灾害作为表生岩土圈动态平衡失稳外在动力形式,必然与其禀赋的构造地貌与气候环境密切相关。基于青藏高原冰川地貌区地貌特征及地质灾害统计分析,梳理各地貌单元垂直分带性界限标志及典型特征,进而构建高山冰川地貌区垂直分带性与地质灾害的空间配置关系。研究表明:(1)高山冰川地貌区可按雪线、冰线、雨线与高山苔原线等“四线”进行界限标志划分,且大陆性与海洋性冰川地貌区界限高度存在显著差异;(2)夷平面为高山冰川地貌区地质灾害重要物源场所,因冰川类型差异存在明显不同。具体而言,大陆性冰川区普遍存在山顶面、高原面2级夷平面物源区;而海洋性冰川区则普遍存在山顶面、山前侵蚀面及河谷侵蚀面3级夷平面物源区。(3)高山冰川地貌区地质灾害按照“四线”界限标志存在典型的垂直分带性特征,具体按照“四线”界限范围、动力地质作用方式、海拔高度可划分为:超高位冰蚀型(雪线以上/冰–岩作用带,对应划分依据,下同)、高位溃蚀型(雪线–冰线之间/冰–水–岩屑作用带)、中位冻融剥蚀型(冰线附近/冰–水–土作用带)及低位降水侵蚀型(高山苔原...

期刊论文 2023-06-19 DOI: 10.13722/j.cnki.jrme.2022.0864

折多山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地势上处于由高原面向高山峡谷的过渡区,古冰川遗迹保留较好。对折多山冰川地貌进行深入研究,对揭示青藏高原东缘地形演化与古气候变化的耦合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在野外考察的基础上,结合Google Earth遥感影像、《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和DEM等资料,对折多山冰川地貌及其特征参数进行了识别、提取和计算。研究共识别出189条古冰川,覆盖面积为497km2。基于研究区已有年代学资料,本区冰川地貌主要为末次冰盛期(LGM)以来冰川作用遗存。恢复研究区LGM冰川平衡线高度(ELA),在西坡和东坡分别为4 380m和4 110m,相差270m,揭示出分水岭东侧更有利于冰川发育。广泛发育的冰蚀湖、冰蚀基岩面、羊背石等,以及深切的冰川槽谷(U形谷)指示海洋性冰川作用特征;冰川作用正差、冰川朝向、冰蚀地貌的差异,揭示积累区地形条件和水汽来源对研究区冰川发育具有重要的影响。

期刊论文 2022-05-10

折多山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地势上处于由高原面向高山峡谷的过渡区,古冰川遗迹保留较好。对折多山冰川地貌进行深入研究,对揭示青藏高原东缘地形演化与古气候变化的耦合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在野外考察的基础上,结合Google Earth遥感影像、《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和DEM等资料,对折多山冰川地貌及其特征参数进行了识别、提取和计算。研究共识别出189条古冰川,覆盖面积为497km2。基于研究区已有年代学资料,本区冰川地貌主要为末次冰盛期(LGM)以来冰川作用遗存。恢复研究区LGM冰川平衡线高度(ELA),在西坡和东坡分别为4 380m和4 110m,相差270m,揭示出分水岭东侧更有利于冰川发育。广泛发育的冰蚀湖、冰蚀基岩面、羊背石等,以及深切的冰川槽谷(U形谷)指示海洋性冰川作用特征;冰川作用正差、冰川朝向、冰蚀地貌的差异,揭示积累区地形条件和水汽来源对研究区冰川发育具有重要的影响。

期刊论文 2022-05-10
  • 首页
  • 1
  • 2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10条  共17条,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