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6

喜马拉雅山作为中纬度地区冰川作用中心之一,其变化的时空格局特征与气候环境息息相关。本文基于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采用比值阈值及目视解译法,分析1990—2020年喜马拉雅山中段北坡冰川的分布和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 2020年冰川面积为2763.72 km2,较1990年减少了622.35 km2,冰川呈持续退缩状态,年均退缩率为0.61%/a。(2)从地形分布特征看,冰川面积分布随海拔变化呈正态分布趋势,冰川退缩最为显著的区域集中在5500~6000 m,退缩面积达321.03 km2。在3500~4000 m范围内,冰川的年均退缩率最大,为1.12%/a。(3)研究区内非表碛物覆盖型冰川分布面积远高于表碛物覆盖型冰川,且前者年均退缩率(0.78%/a)远大于后者(0.31%/a),表明研究区内表碛物对冰川融化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4) 2020年研究区山谷冰川分布面积最多,为1649.63 km2,其次为悬冰川、冰斗-山谷冰川和冰斗冰川,面积分别为574.71 km2

期刊论文 2024-07-03

喜马拉雅山作为中纬度地区冰川作用中心之一,其变化的时空格局特征与气候环境息息相关。本文基于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采用比值阈值及目视解译法,分析1990—2020年喜马拉雅山中段北坡冰川的分布和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 2020年冰川面积为2763.72 km2,较1990年减少了622.35 km2,冰川呈持续退缩状态,年均退缩率为0.61%/a。(2)从地形分布特征看,冰川面积分布随海拔变化呈正态分布趋势,冰川退缩最为显著的区域集中在5500~6000 m,退缩面积达321.03 km2。在3500~4000 m范围内,冰川的年均退缩率最大,为1.12%/a。(3)研究区内非表碛物覆盖型冰川分布面积远高于表碛物覆盖型冰川,且前者年均退缩率(0.78%/a)远大于后者(0.31%/a),表明研究区内表碛物对冰川融化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4) 2020年研究区山谷冰川分布面积最多,为1649.63 km2,其次为悬冰川、冰斗-山谷冰川和冰斗冰川,面积分别为574.71 km2

期刊论文 2024-07-03

喜马拉雅山作为中纬度地区冰川作用中心之一,其变化的时空格局特征与气候环境息息相关。本文基于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采用比值阈值及目视解译法,分析1990—2020年喜马拉雅山中段北坡冰川的分布和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 2020年冰川面积为2763.72 km2,较1990年减少了622.35 km2,冰川呈持续退缩状态,年均退缩率为0.61%/a。(2)从地形分布特征看,冰川面积分布随海拔变化呈正态分布趋势,冰川退缩最为显著的区域集中在5500~6000 m,退缩面积达321.03 km2。在3500~4000 m范围内,冰川的年均退缩率最大,为1.12%/a。(3)研究区内非表碛物覆盖型冰川分布面积远高于表碛物覆盖型冰川,且前者年均退缩率(0.78%/a)远大于后者(0.31%/a),表明研究区内表碛物对冰川融化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4) 2020年研究区山谷冰川分布面积最多,为1649.63 km2,其次为悬冰川、冰斗-山谷冰川和冰斗冰川,面积分别为574.71 km2

期刊论文 2024-07-03

微生物通过多种功能代谢过程主导着因气候变暖裸露的冰川前缘地土壤元素的地球化学循环.以青藏高原的海洋型冰川、亚大陆型冰川和极大陆型冰川的前缘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类型冰川前缘地土壤的微生物功能特征.依次选择玉龙冰川、天山乌鲁木齐1号冰川和老虎沟12号冰川作为三类冰川的典型代表,采用高通量功能基因芯片(QMEC)检测土壤微生物的功能基因特征.结果表明,在三类冰川前缘地土壤中,半纤维素降解基因和还原型乙酰辅酶A途径相关的碳固定基因丰度最高,三者主要的氮功能基因和氨化作用有关,磷、硫功能基因则主要与有机磷矿化过程和硫氧化过程相关.其中,水热条件较好的海洋型冰川的微生物功能基因的种类与丰度最高,其次为环境较为干燥的极大陆型冰川.三类冰川前缘地土壤的微生物功能基因结构的显著差异,证实了地理环境差异对微生物功能特征的影响,也为不同类型冰川前缘地土壤微生物的功能及其介导的元素地球化学循环研究提供了基础.

期刊论文 2023-01-12 DOI: 10.13227/j.hjkx.202203184

微生物通过多种功能代谢过程主导着因气候变暖裸露的冰川前缘地土壤元素的地球化学循环.以青藏高原的海洋型冰川、亚大陆型冰川和极大陆型冰川的前缘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类型冰川前缘地土壤的微生物功能特征.依次选择玉龙冰川、天山乌鲁木齐1号冰川和老虎沟12号冰川作为三类冰川的典型代表,采用高通量功能基因芯片(QMEC)检测土壤微生物的功能基因特征.结果表明,在三类冰川前缘地土壤中,半纤维素降解基因和还原型乙酰辅酶A途径相关的碳固定基因丰度最高,三者主要的氮功能基因和氨化作用有关,磷、硫功能基因则主要与有机磷矿化过程和硫氧化过程相关.其中,水热条件较好的海洋型冰川的微生物功能基因的种类与丰度最高,其次为环境较为干燥的极大陆型冰川.三类冰川前缘地土壤的微生物功能基因结构的显著差异,证实了地理环境差异对微生物功能特征的影响,也为不同类型冰川前缘地土壤微生物的功能及其介导的元素地球化学循环研究提供了基础.

期刊论文 2023-01-12 DOI: 10.13227/j.hjkx.202203184

微生物通过多种功能代谢过程主导着因气候变暖裸露的冰川前缘地土壤元素的地球化学循环.以青藏高原的海洋型冰川、亚大陆型冰川和极大陆型冰川的前缘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类型冰川前缘地土壤的微生物功能特征.依次选择玉龙冰川、天山乌鲁木齐1号冰川和老虎沟12号冰川作为三类冰川的典型代表,采用高通量功能基因芯片(QMEC)检测土壤微生物的功能基因特征.结果表明,在三类冰川前缘地土壤中,半纤维素降解基因和还原型乙酰辅酶A途径相关的碳固定基因丰度最高,三者主要的氮功能基因和氨化作用有关,磷、硫功能基因则主要与有机磷矿化过程和硫氧化过程相关.其中,水热条件较好的海洋型冰川的微生物功能基因的种类与丰度最高,其次为环境较为干燥的极大陆型冰川.三类冰川前缘地土壤的微生物功能基因结构的显著差异,证实了地理环境差异对微生物功能特征的影响,也为不同类型冰川前缘地土壤微生物的功能及其介导的元素地球化学循环研究提供了基础.

期刊论文 2023-01-12 DOI: 10.13227/j.hjkx.202203184
  • 首页
  • 1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6条  共6条,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