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列表中检索

共检索到 23

利用大量的古多年冻土遗迹和古冰缘现象,并佐以古冰川、孢粉及动物化石等资料,重建了20ka以来中国多年冻土演化进程.结果表明,在末次冰期最盛期(LGM,或末次多年冻土最大期LPMax),中国多年冻土面积达到了5.3×10~6~5.4×10~6km2(现今中国多年冻土面积的3倍多),而全新世大暖期(HMP,或末次多年冻土最小期LPMin),中国多年冻土面积曾缩减至0.80×10~6~0.85×10~6km2(约为现今中国多年冻土面积的50%).按照古冻土遗迹的年代及分布等特征,在确定LGM和HMP两个主要时段的冻土格局基础上,将20ka以来中国多年冻土演化进程划分为7个阶段:晚更新世LGM(20000~10800a BP)多年冻土强烈扩展,达到LPMax;早全新世气候剧变期(10800至8500~7000a BP)多年冻土较稳定但相对缩减阶段;中全新世HMP(8500~7000至4000~3000a BP)多年冻土强烈退化阶段,多年冻土缩减到LPMin;晚全新世新冰期(4000~3000至1000a BP)冻土扩展阶段;晚全新世中世纪暖期(100...

期刊论文 2018-12-06

通过巴丹吉林沙漠腹地连续的地温观测和2014年1月的专题考察,发现巴丹吉林沙漠属于季节冻土区,年冻结时间长达4个月.沙漠内部的局地地形和湖泊分布是影响季节冻土分布差异的重要因素.迎风坡和背风坡冻土冻结深度显著大于丘间地冻结深度,湖泊的存在使湖泊周边地区最大冻结深度显著变浅.通过沙漠及其周边地区地温、气温、地气温差的分析,结合我们在巴丹吉林沙漠外围发现的末次冰期砂楔群,表明我国北方沙漠在末次冰期属于不连续的多年冻土区.

期刊论文 2016-04-06

揭示过去冰川变化规律对于认识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确定过去冰进的时代是确定冰川变化及其机制的基本要求。内朗峰位于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念青唐古拉山东段),气候上主要受印度季风控制,同时又是位于连接受西风影响的喜马拉雅山脉和受印度季风影响的藏东南地区的关键地区。申请人前期研究已查明内朗峰南坡巴松措流域存在四套冰碛垄序列,光释光测年结果显示最大规模冰川前进发生在MIS 3晚期并保持其规模至MIS 2晚期。本研究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内朗峰北坡第四纪冰川遗迹开展野外考察,查清该区域末次冰期以来的冰进期次和规模;结合光释光和宇宙成因核素暴露测年,建立该地区第四纪末次冰期以来的冰进年代序列;运用GIS工具恢复各期次冰川规模及平衡线高度。通过南北坡古冰川时代、面积和古平衡线高度比较,判断温度、降水和地形等因素对第四纪冰川发育的影响,以期为深入认识青藏高原末次冰期以来的气候环境演变规律提供科学依据。

2016-01

全球气候的反复变化特别是第四纪冰期对雅鲁藏布大峡谷(YZGC)物种的地理分布及遗传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而该地区白蚁物种的进化历史至今仍存在较多争议。我们采用mtDNA和核糖体ITS等基因组的分子标记,将对雅鲁藏布大峡谷特有白蚁(Isoptera)物种三个属散白蚁属Reticulitermes, 象白蚁属Nasutitermes 土白蚁Odontotermean,进行谱系地理学方面的研究。微卫星标记或STRs拟用于雅鲁藏布、印度和马拉西亚等东南亚地区的土白蚁属标本的物种分化研究。以世界广布种栖北散白蚁R. sepratus为代表的散白蚁属谱系地理学和种群遗传分析, 将为该物种在全世界广泛传播提供信息。以象白蚁属为材料研究同域物种形成,是裂变选择还是近域物种形成机制。食木蜚蠊隐尾蠊属Cryptocercus的分科位置尚未稳定,其与白蚁的亲缘关系亦悬而未决,拟通过隐尾蠊属推测西藏白蚁的进化历史,获得雅鲁藏布大峡白蚁分布相关冰期避难所理论可能线索,为该地区白蚁种类分化与进化提供有价值的证据,揭示雅鲁藏布大峡谷白蚁如何应对第四季冰川。

2014-01

第四纪冰期造成的海岸带栖息环境急剧变更对北半球生物区系的形成和演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该重大气候事件协同其它重要的地理和环境因素(海区间缺乏天然屏障、物种扩散能力、近岸多向的海流)使得海洋生物的时空演化模式与多样性分布复杂而多样。本项目以在亚洲-西北太平洋呈同域分布的四种马尾藻(羊栖采、鼠尾藻、海蒿子和匐枝马尾藻)为研究对象,运用进化遗传学、分子系统地理学和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生态位模拟的多学科整合方法,目的在于:1)全面解析亚洲-西北太平洋地区马尾藻遗传多样性的时空分布模式与规律,结合分子、生态、地质和古环境数据,揭示它们自第四纪冰期以来的地理演化历史和动力学过程;2)探讨冰期、海流、生物学特性对马尾藻属地理分布的影响机制,推断一些潜在的冰期避难所,评估气候、环境和生物因子对海藻遗传多样性影响的协作关系。本项目既能丰富海洋生物进化地理学理论,又能为重要海藻资源的管理与保护提供科学指导。

2014-01

东亚季风北部边缘区冰期-间冰期尺度植被演替历史研究仍相当薄弱。本项目选择内蒙古东部乌拉盖湖长度为36.55米的U11沉积岩芯为研究对象,基于AMS 14C和OSL年代标尺,通过孢粉组合分析恢复最近两个冰期旋回湖区植被演替历史;利用已建立的温带东亚地区孢粉-气候转换函数定量重建湖区降水和温度的变化过程;力求揭示轨道尺度和千年尺度湖区气候、环境变迁的规律和机制。乌拉盖湖位于气候敏感带,U11岩芯沉积连续且分辨率高,21万年以来湖区植被演替与气候变化的研究,将有助于深入认识我国北方半干旱区植被格局和降水分布在轨道尺度上的周期性变化和在亚轨道尺度上的快速突变,从而为准确评估未来环境发展趋势提供科学依据。

2014-01

喜马拉雅山发育大规模现代冰川,古冰川遗迹亦十分丰富,是探讨青藏高原第四纪冰川发生、演化及驱动机制的重要区域。本项目选取位于西藏亚东县泡罕里峰和卓木拉日峰地区的第四纪冰川遗迹为研究对象,通过传统的野外地貌-沉积调查、采样,结合遥感、DEM影像资料和GPS、GIS技术,建立可靠的冰川地貌与沉积系列。应用14C、OSL、TCN暴露及埋藏年龄、ESR等多种测年方法对冰期系列进行综合定年,给出可靠的冰川演化绝对年代序列。将本研究与青藏高原第四纪环境演化的其他成果进行综合集成,深入探讨高原南部冰川发育和演化的驱动因素,在晚第四纪冰川年代学与环境演化机制等方面获得创新成果。

2014-01

冰川变化及其与气候变化关系的研究对全球冰冻圈变化的认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但冰川变化和气候变化观测资料稀缺而且记录时间很短,这限制了我们对几十年至百年时间尺度上冰川波动及其与气候变化关系的认识。本项目拟以横断山区海洋型山谷冰川为研究对象,利用冰川末端谷地中采集的树木年轮资料,包括冰碛中的残遗木、谷地两侧的倾斜木和冰碛垄上的最老活树样本等,结合冰川地貌证据,对该地区冰川进退波动历史进行重建;并尝试利用冰川区附近山地森林上限和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的树轮资料分别重建能够完全覆盖小冰期的气温变化序列和降水变化序列;进而探讨过去几百年横断山区海洋型冰川进退波动对气温和降水变化的响应关系。本研究的结果将有助于长时间尺度上对海洋型冰川进退波动与气候变化关系的认识,为预估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冰川变化提供科学依据和基本数据。

2014-01

末次间冰期气候特征与现代气候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为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提供重要的参照,因此末次间冰期气候特征备受关注。以往结果表明,西昆仑山地区可能是在我国西部寻找时间尺度达末次间冰期冰芯记录的唯一适合区域。本申请项目基于已在西昆仑山崇测冰帽钻取的两支透底冰芯(长度分别为135.30 m、131.92 m)和拟在崇测冰帽最厚处(雷达测量>210m)钻取的另两支透底冰芯,进行冰芯多参数、高分辨率气候环境代用指标的测试。在采用多种创新方式进行准确冰芯定年的基础上,重建该地区末次间冰期以来的气候变化。同时,通过对崇测冰帽现代测量和古冰川范围的确定,获取所研究地区的冰川动力学特征及其末次冰期以来的冰川变化过程,并结合末次间冰期以来冰芯以及其他类型气候记录,探讨末次冰期以来冰川变化对气候的响应。本申请项目的研究结果对于预估未来气候状况以及山地冰川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2014-01
  • 首页
  • 1
  • 2
  • 3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10条  共23条,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