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列表中检索

共检索到 101

为研究含碎冰冰碛土渗透系数的影响因素和变化规律,以藏东南林芝地区含冰冰碛土为研究对象,自制适用于含冰粗粒土的大口径渗透系数的测量仪器进行试验,揭示了不同含水量(冻土)、不同含冰量、不同升温条件下含冰冰碛土的渗透系数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含水量冰碛土冻结后,随着含水量增加,土体渗透系数不断降低,含水量在4%~16%之间时,冻土渗透系数范围为3.008×10-3~1.934×10-3 cm/s,当含水量为20%时,土体渗透系数降低至0;(2)不同含冰量冰碛土在冻结状态下,土体渗透系数随体积含冰量的增大逐渐减小,含冰量在4%~16%之间时,渗透系数范围为2.436×10-4~1.554×10-4 cm/s,当体积含冰量为20%时,土体渗透系数为0;(3)同一数值含水量与含冰量土体渗透系数相比,含冰土体渗透系数更低,下降约一个数量级,这与含冰土体内部出现冰-土胶结块状隔断层相关;(4)不同升温条件下,温度较高时,含冰土体渗透系数增加幅度更大,变化率亦更大,且初始含冰量越高,稳定渗透系数越大;(5...

期刊论文 2025-04-09

为研究含碎冰冰碛土渗透系数的影响因素和变化规律,以藏东南林芝地区含冰冰碛土为研究对象,自制适用于含冰粗粒土的大口径渗透系数的测量仪器进行试验,揭示了不同含水量(冻土)、不同含冰量、不同升温条件下含冰冰碛土的渗透系数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含水量冰碛土冻结后,随着含水量增加,土体渗透系数不断降低,含水量在4%~16%之间时,冻土渗透系数范围为3.008×10-3~1.934×10-3 cm/s,当含水量为20%时,土体渗透系数降低至0;(2)不同含冰量冰碛土在冻结状态下,土体渗透系数随体积含冰量的增大逐渐减小,含冰量在4%~16%之间时,渗透系数范围为2.436×10-4~1.554×10-4 cm/s,当体积含冰量为20%时,土体渗透系数为0;(3)同一数值含水量与含冰量土体渗透系数相比,含冰土体渗透系数更低,下降约一个数量级,这与含冰土体内部出现冰-土胶结块状隔断层相关;(4)不同升温条件下,温度较高时,含冰土体渗透系数增加幅度更大,变化率亦更大,且初始含冰量越高,稳定渗透系数越大;(5...

期刊论文 2025-04-09

为研究含碎冰冰碛土渗透系数的影响因素和变化规律,以藏东南林芝地区含冰冰碛土为研究对象,自制适用于含冰粗粒土的大口径渗透系数的测量仪器进行试验,揭示了不同含水量(冻土)、不同含冰量、不同升温条件下含冰冰碛土的渗透系数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含水量冰碛土冻结后,随着含水量增加,土体渗透系数不断降低,含水量在4%~16%之间时,冻土渗透系数范围为3.008×10-3~1.934×10-3 cm/s,当含水量为20%时,土体渗透系数降低至0;(2)不同含冰量冰碛土在冻结状态下,土体渗透系数随体积含冰量的增大逐渐减小,含冰量在4%~16%之间时,渗透系数范围为2.436×10-4~1.554×10-4 cm/s,当体积含冰量为20%时,土体渗透系数为0;(3)同一数值含水量与含冰量土体渗透系数相比,含冰土体渗透系数更低,下降约一个数量级,这与含冰土体内部出现冰-土胶结块状隔断层相关;(4)不同升温条件下,温度较高时,含冰土体渗透系数增加幅度更大,变化率亦更大,且初始含冰量越高,稳定渗透系数越大;(5...

期刊论文 2025-04-09

为探究高含冰量冻土在高温作用下的融化过程和水热变化,在负温环境箱内将干土、冰晶、水按配合比制成温度为-1.5℃,体积含冰量分别为20%、30%、40%和50%的4种冻土,然后利用自制的高功率加热管对4种高含冰量冻土进行了预融对比试验并通过传感器对冻土解冻过程中土体的温度和体积含水量进行实时监测,分析了加热管作用下冻土温度和水分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以及融化速率;在此基础上,通过现场试验验证了高功率加热管用于预融深层高含冰量冻土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并利用静力触探试验(CPT)判断了土体的融化范围。研究结果表明:加热棒作用下冻土的融化过程可以分为3个阶段,即冰水相变融化阶段、升温阶段和降温阶段;冻土融化由温度梯度和湿度梯度下共同作用引起的水热迁移主导,土体的最高温度随着含冰量和径向距离的增加逐渐减小;高温作用对径向为0~5cm处的融土水分具有显著驱动作用,在加热时间内径向为5cm处冻土的含水量在达到设计含水量之后逐渐减小;冻土在0~5cm范围内的融化速率远大于其他范围且融化速率随着径向距离和含冰量增加而大幅减小;通过水分场判断冻土的融化时间和范围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其会低估冻土的融化速度和范围,建议...

期刊论文 2025-04-08

为探究高含冰量冻土在高温作用下的融化过程和水热变化,在负温环境箱内将干土、冰晶、水按配合比制成温度为-1.5℃,体积含冰量分别为20%、30%、40%和50%的4种冻土,然后利用自制的高功率加热管对4种高含冰量冻土进行了预融对比试验并通过传感器对冻土解冻过程中土体的温度和体积含水量进行实时监测,分析了加热管作用下冻土温度和水分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以及融化速率;在此基础上,通过现场试验验证了高功率加热管用于预融深层高含冰量冻土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并利用静力触探试验(CPT)判断了土体的融化范围。研究结果表明:加热棒作用下冻土的融化过程可以分为3个阶段,即冰水相变融化阶段、升温阶段和降温阶段;冻土融化由温度梯度和湿度梯度下共同作用引起的水热迁移主导,土体的最高温度随着含冰量和径向距离的增加逐渐减小;高温作用对径向为0~5cm处的融土水分具有显著驱动作用,在加热时间内径向为5cm处冻土的含水量在达到设计含水量之后逐渐减小;冻土在0~5cm范围内的融化速率远大于其他范围且融化速率随着径向距离和含冰量增加而大幅减小;通过水分场判断冻土的融化时间和范围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其会低估冻土的融化速度和范围,建议...

期刊论文 2025-04-08

为探究高含冰量冻土在高温作用下的融化过程和水热变化,在负温环境箱内将干土、冰晶、水按配合比制成温度为-1.5℃,体积含冰量分别为20%、30%、40%和50%的4种冻土,然后利用自制的高功率加热管对4种高含冰量冻土进行了预融对比试验并通过传感器对冻土解冻过程中土体的温度和体积含水量进行实时监测,分析了加热管作用下冻土温度和水分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以及融化速率;在此基础上,通过现场试验验证了高功率加热管用于预融深层高含冰量冻土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并利用静力触探试验(CPT)判断了土体的融化范围。研究结果表明:加热棒作用下冻土的融化过程可以分为3个阶段,即冰水相变融化阶段、升温阶段和降温阶段;冻土融化由温度梯度和湿度梯度下共同作用引起的水热迁移主导,土体的最高温度随着含冰量和径向距离的增加逐渐减小;高温作用对径向为0~5cm处的融土水分具有显著驱动作用,在加热时间内径向为5cm处冻土的含水量在达到设计含水量之后逐渐减小;冻土在0~5cm范围内的融化速率远大于其他范围且融化速率随着径向距离和含冰量增加而大幅减小;通过水分场判断冻土的融化时间和范围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其会低估冻土的融化速度和范围,建议...

期刊论文 2025-04-08

探究多年冻土区桩侧冻土含冰量差异对桩基础承载性能的影响,不仅有助于冻土区桩基础的设计施工,而且对桩基础变形防控有重要指导意义。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模拟计算桩侧不同含冰量分布模式下桩基础的荷载传递和承载力。桩侧含冰量分布模式设置为:倒梯形(含冰量沿桩深减小)、灯笼形(含冰量沿桩深先增大再减弱)和正梯形(含冰量沿桩深增大)。结果表明:尽管桩侧总体含冰量相同,桩基础的承载性能受桩侧土体的含冰量影响显著。取荷载为26 MN进行分析,倒梯形、灯笼形及正梯形工况对应位移依次为0.026 m、0.030 m及0.032 m;在相同荷载下,桩侧土体含冰量倒梯形分布时的桩顶沉降要小于正梯形分布时的沉降,而灯笼形分布情况介于二者之间;桩侧摩阻力整体呈现上大下小的趋势。研究成果可为寒区基础工程设计与施工提供理论参考。

期刊论文 2025-03-20 DOI: 10.20000/j.1000-0844.20231229001

探究多年冻土区桩侧冻土含冰量差异对桩基础承载性能的影响,不仅有助于冻土区桩基础的设计施工,而且对桩基础变形防控有重要指导意义。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模拟计算桩侧不同含冰量分布模式下桩基础的荷载传递和承载力。桩侧含冰量分布模式设置为:倒梯形(含冰量沿桩深减小)、灯笼形(含冰量沿桩深先增大再减弱)和正梯形(含冰量沿桩深增大)。结果表明:尽管桩侧总体含冰量相同,桩基础的承载性能受桩侧土体的含冰量影响显著。取荷载为26 MN进行分析,倒梯形、灯笼形及正梯形工况对应位移依次为0.026 m、0.030 m及0.032 m;在相同荷载下,桩侧土体含冰量倒梯形分布时的桩顶沉降要小于正梯形分布时的沉降,而灯笼形分布情况介于二者之间;桩侧摩阻力整体呈现上大下小的趋势。研究成果可为寒区基础工程设计与施工提供理论参考。

期刊论文 2025-03-20 DOI: 10.20000/j.1000-0844.20231229001

探究多年冻土区桩侧冻土含冰量差异对桩基础承载性能的影响,不仅有助于冻土区桩基础的设计施工,而且对桩基础变形防控有重要指导意义。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模拟计算桩侧不同含冰量分布模式下桩基础的荷载传递和承载力。桩侧含冰量分布模式设置为:倒梯形(含冰量沿桩深减小)、灯笼形(含冰量沿桩深先增大再减弱)和正梯形(含冰量沿桩深增大)。结果表明:尽管桩侧总体含冰量相同,桩基础的承载性能受桩侧土体的含冰量影响显著。取荷载为26 MN进行分析,倒梯形、灯笼形及正梯形工况对应位移依次为0.026 m、0.030 m及0.032 m;在相同荷载下,桩侧土体含冰量倒梯形分布时的桩顶沉降要小于正梯形分布时的沉降,而灯笼形分布情况介于二者之间;桩侧摩阻力整体呈现上大下小的趋势。研究成果可为寒区基础工程设计与施工提供理论参考。

期刊论文 2025-03-20 DOI: 10.20000/j.1000-0844.20231229001

两极冰盖在全球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而当今全球变暖背景下两极冰盖的快速消融势必会引起一系列的气候环境效应。然而,目前末次间冰期以来南北半球冰量变化的综合对比研究工作较为欠缺。鉴于此,在崂山实验室“穿越地球时空的亚太海陆气候演化”项目支持下,系统收集和整理130 ka以来基于深海底栖有孔虫氧同位素、模拟等方法定量重建的南北半球冰量记录,以及可用于指示冰量变化的定性记录,如南北半球中高纬温度记录、粉尘记录、海洋沉积物冰筏碎屑记录等(数据集储存格式为.xlsx)。不同的指标响应冰盖变化的灵敏度存在差异,总体而言,130 ka以来南、北半球冰盖均发生了三次快速扩张,其中北半球扩张较快,在深海氧同位素4-2阶段总量超过了南半球。此外,深海氧同位素3阶段不同记录重建的北半球冰量存在很大差异。收集的相关数据资料对更好地理解过去130 ka以来的南北半球冰量变化模式和机制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期刊论文 2025-02-05
  • 首页
  • 1
  • 2
  • 3
  • 4
  • 5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10条  共101条,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