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究高含冰量冻土在高温作用下的融化过程和水热变化,在负温环境箱内将干土、冰晶、水按配合比制成温度为-1.5℃,体积含冰量分别为20%、30%、40%和50%的4种冻土,然后利用自制的高功率加热管对4种高含冰量冻土进行了预融对比试验并通过传感器对冻土解冻过程中土体的温度和体积含水量进行实时监测,分析了加热管作用下冻土温度和水分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以及融化速率;在此基础上,通过现场试验验证了高功率加热管用于预融深层高含冰量冻土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并利用静力触探试验(CPT)判断了土体的融化范围。研究结果表明:加热棒作用下冻土的融化过程可以分为3个阶段,即冰水相变融化阶段、升温阶段和降温阶段;冻土融化由温度梯度和湿度梯度下共同作用引起的水热迁移主导,土体的最高温度随着含冰量和径向距离的增加逐渐减小;高温作用对径向为0~5cm处的融土水分具有显著驱动作用,在加热时间内径向为5cm处冻土的含水量在达到设计含水量之后逐渐减小;冻土在0~5cm范围内的融化速率远大于其他范围且融化速率随着径向距离和含冰量增加而大幅减小;通过水分场判断冻土的融化时间和范围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其会低估冻土的融化速度和范围,建议...
探究多年冻土区桩侧冻土含冰量差异对桩基础承载性能的影响,不仅有助于冻土区桩基础的设计施工,而且对桩基础变形防控有重要指导意义。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模拟计算桩侧不同含冰量分布模式下桩基础的荷载传递和承载力。桩侧含冰量分布模式设置为:倒梯形(含冰量沿桩深减小)、灯笼形(含冰量沿桩深先增大再减弱)和正梯形(含冰量沿桩深增大)。结果表明:尽管桩侧总体含冰量相同,桩基础的承载性能受桩侧土体的含冰量影响显著。取荷载为26 MN进行分析,倒梯形、灯笼形及正梯形工况对应位移依次为0.026 m、0.030 m及0.032 m;在相同荷载下,桩侧土体含冰量倒梯形分布时的桩顶沉降要小于正梯形分布时的沉降,而灯笼形分布情况介于二者之间;桩侧摩阻力整体呈现上大下小的趋势。研究成果可为寒区基础工程设计与施工提供理论参考。
冻土的水-冰相变交替过程会造成水文环境与地表工程的破坏,从而导致路基塌陷、山体滑坡、洪水暴发以及冰川溃决等灾害,智能感知潜在风险对保护冻土区工程建筑具有重要意义。采用2017年01月—2023年04月194景Sentinel-1A 影像,利用SBAS-InSAR技术获取了黄河上游沱沱河盆地冻土区形变结果,冻土地表形变明显且空间分布不均匀,监测时间段内最大形变速率可达13 mm/年。冻土区青藏铁路路基形变呈现“冻胀融沉”的季节性变化,暖季匀速沉降,冷季缓慢抬升,在气候变暖背景下暖季逐渐长于冷季;分别将InSAR监测结果与近7年沱沱河盆地GNSS监测数据对比,两者趋势一致;引入降水和气温因素后发现冻土区形变具有显著聚集特征,在人类活动频繁地区存在较大形变。该研究对冻土防灾减灾、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为高纬度冻土工程建设提供一定借鉴。
在高温、高含冰多年冻土区,气候变暖导致的冻土升温造成了青藏铁路部分路基断面出现明显的沉降变形。为了解气候升温背景下不同结构路基的稳定性变化过程,本研究选取了普通路基、U型块石结构路基和块石护坡路基进行分析。通过分析2006—2018年的地温和变形监测数据,研究这三种类型路基的稳定性以及多年冻土地温和路基变形的关系。研究表明,这三个断面中U型块石结构路基地温稳定性最好,块石护坡路基浅层地温稳定性优于普通路基,但其深层多年冻土的地温稳定性较差。对路基变形监测数据的分析表明,三种路基的变形稳定性从高至低分别为U型块石结构路基、块石护坡路基和普通路基。此外,通过分析含冰量与地温变化数据发现,对于减小路基变形而言,控制浅层多年冻土的升温和融化相比于控制深层地温更有效。
科学数据已成为战略性资源,科学数据中心作为科学数据长期保存和开放共享的重要载体,支撑着科技创新发展。基于30多年的科学数据建设积累,国家冰川冻土沙漠科学数据中心聚合了60%以上国内冰川冻土沙漠研究领域的科学数据。为了推动本领域科学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国家冰川冻土沙漠科学数据中心研究了寒区旱区科学数据的资源体系建设,数据共享的机制和方法。本文通过回顾国家冰川冻土沙漠科学数据中心的发展历程、建设思路,从标准规范体系建设、数据资源管理、系统平台建设、共享服务成效与进展等方面,总结了国家冰川冻土沙漠科学数据中心在寒区旱区科学数据共享领域的研究实践。最后,针对国家科学数据中心的可持续发展给出未来展望。
土体强度是冻结施工的关键技术指标,为研究外部扰动作用对冻土抗压强度的影响,采用室内试验方法对扰动后原状和重塑冻土无侧限抗压强度变化规律研究。研究表明原状冻土在扰动10次内,强度迅速衰减,之后降速放缓并稳定,残余强度与峰值强度比值约为0.3;重塑冻土强度随扰动次数呈弧形下降,残余强度与峰值强度比值小于0.1;冻土强度衰减原因可以从冰晶格断裂、土颗粒胶体断裂及温度升高三方面考虑;对于原状土,结构性破坏引起的强度衰减不可忽略,通过电镜试验发现,扰动后单位面积内土颗粒数量增加,有效粒径减小,颗粒形态更加规则,而重塑土颗粒形态未有明显变化,其强度损失主要是因为冰胶结力的丧失。结论可为冻结施工时外力扰动控制提供借鉴与参考。
农业冻土中的冰含量作为冻土冻融过程的关键变量之一,影响着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土壤养分流失和农田生态环境维稳等。根据质量守恒原理和体积变换关系,自制一种农业冻土冰含量测量的试验装置,进行-20、-25、-30℃和土壤含水率为15.7%、23.5%、31.4%的冰含量测量试验。结果表明,农业冻土样品中冰含量随冻结温度降低冰质量含量增加。冻结温度达到-30℃时,冰质量含量达到一个恒定的峰值。相同冻结温度不同含水率状态下,冰质量含量百分比趋于一个平均值,且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约为2%。
随着气候临界点的迫近,多年冻土两层分层体系的局限性日益凸显,因此有必要单独考虑多年冻土上部即过渡带的特殊性质.通过系统梳理已有研究发现:(1)过渡带是多年冻土区内成冰和过剩冰的主要分布带,广泛分布于粉黏土中及部分细粒多孔且冻结敏感性强的风化基岩地带,地下冰多为分凝冰、脉冰和大块冰,冷生构造主要为透镜状、层状、网状和斑杂状等,其变化与热融沉陷和斜坡地带热融滑塌、融冻泥流和活动层滑脱等现象密切相关;(2)其蕴含的丰富有机质和腐殖质常与多年冻土的加积和重复分凝成冰过程伴生,是重建冻土形成时气候与环境的可靠替代性指标;(3)多年冻土退化的程度和幅度与过渡带的厚度、冷生构造、地下冰和有机质含量等内在性质密不可分,呈现极强的时空异质性,其因地下冰巨大相变潜热效应而减缓甚至阻抗多年冻土退化,但一旦融化即产生临界点效应,由此多年冻土退化加速,热喀斯特现象激增,并造成上覆工程构筑物失稳.因此,亟待开展包含过渡带的气候环境重建、生态水文效应、力学性能和结构性质的演化与冻土精准模拟研究.
科学数据中心是科学数据的载体,是科学数据资源安全支撑的基础和保障环境,承担着促进科学数据开放共享的使命,科学数据的安全主要依赖于科学数据中心的安全管理。本研究针对国家冰川冻土沙漠科学数据中心的安全工作实践,分析了数据中心安全问题的来源,提出包含工作层级、安全过程、安全对象三个维度的数据中心安全能力建设模型,提出了以数据为中心,兼顾发展和安全,预防为主、全程管控的安全工作思路;分析了数据中心重点关注的物理安全、网络安全、系统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的主要防范内容,并针对这些安全对象,设计了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开展了安全能力建设;并从制度流程建设、人员安全能力培训、数据安全审计、数据分级分类、容灾备份和应急处置、安全工作中的防呆设计、技术工具利用七个方面对数据中心十年以来的安全实践经验进行了总结。
为了探究土壤水盐含量对冻土水力传导度模拟的影响,以内蒙古河套灌区土壤为研究对象,使用MesoMR23-060V-I核磁共振仪系统测定了5个初始土壤含盐量(0.1%、0.2%、0.5%、0.7%和1.0%)和3个初始质量含水率(20%、25%和30%),共15种组合下的土壤冻结曲线(SFCC)。基于SFCC,采用最新的毛管束模型(CBM)预测冻土水力传导度,并与目前广泛采用的冰阻抗模型(IIM)对比。结果表明:(1)土壤盐分能够显著增加冻结土壤未冻水含量,降低冰点和冻结曲线斜率,但三者均随初始土壤含水率的增加而增大。(2)幂函数模型能较好地描述土壤冻结特征曲线,拟合参数α和β随盐分增加而分别增大和减小,水分对拟合参数无显著影响。(3)无论是冰阻抗模型还是毛管束模型,盐分对冻土水力传导度的影响都明显大于水分。盐分分别通过影响临界温度和土壤冻结曲线参数影响IIM和CBM对冻土水力传导度的预测。相比于IIM,CBM在低温和高盐条件下预测精度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