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20年代,内蒙古地区建立的气象站开始观测冻土数据信息,经过几十年的观测资料积累,为研究北方地区冻土变化特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气候环境和地形条件的共同影响,使得土壤冻结的季节性变化特征极为显著,且对气候变化的反应极为敏感。为全面了解冻土变化特征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充分利用光热资源,不断挖掘农业生产潜力,本文重点分析了呼和浩特赛罕区的冻土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选用呼和浩特赛罕区基准气候站1991年~2023年9月到次年4月(5~8月无冻土)逐日冻土深度及逐年冻土初日和终日资料,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呼和浩特赛罕区的最大冻土深度、冻土初日和终日变化特征,同时分析了冻土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在20世纪20年代,内蒙古地区建立的气象站开始观测冻土数据信息,经过几十年的观测资料积累,为研究北方地区冻土变化特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气候环境和地形条件的共同影响,使得土壤冻结的季节性变化特征极为显著,且对气候变化的反应极为敏感。为全面了解冻土变化特征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充分利用光热资源,不断挖掘农业生产潜力,本文重点分析了呼和浩特赛罕区的冻土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选用呼和浩特赛罕区基准气候站1991年~2023年9月到次年4月(5~8月无冻土)逐日冻土深度及逐年冻土初日和终日资料,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呼和浩特赛罕区的最大冻土深度、冻土初日和终日变化特征,同时分析了冻土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在20世纪20年代,内蒙古地区建立的气象站开始观测冻土数据信息,经过几十年的观测资料积累,为研究北方地区冻土变化特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气候环境和地形条件的共同影响,使得土壤冻结的季节性变化特征极为显著,且对气候变化的反应极为敏感。为全面了解冻土变化特征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充分利用光热资源,不断挖掘农业生产潜力,本文重点分析了呼和浩特赛罕区的冻土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选用呼和浩特赛罕区基准气候站1991年~2023年9月到次年4月(5~8月无冻土)逐日冻土深度及逐年冻土初日和终日资料,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呼和浩特赛罕区的最大冻土深度、冻土初日和终日变化特征,同时分析了冻土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在20世纪20年代,内蒙古地区建立的气象站开始观测冻土数据信息,经过几十年的观测资料积累,为研究北方地区冻土变化特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气候环境和地形条件的共同影响,使得土壤冻结的季节性变化特征极为显著,且对气候变化的反应极为敏感。为全面了解冻土变化特征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充分利用光热资源,不断挖掘农业生产潜力,本文重点分析了呼和浩特赛罕区的冻土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选用呼和浩特赛罕区基准气候站1991年~2023年9月到次年4月(5~8月无冻土)逐日冻土深度及逐年冻土初日和终日资料,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呼和浩特赛罕区的最大冻土深度、冻土初日和终日变化特征,同时分析了冻土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目的】莫斯科—喀山高速铁路(简称“莫喀高铁”)是我国参与的高纬度地区重要代表性工程,因此有必要掌握沿线地区气温特征以助力该工程的设计与建设。【方法】基于英国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中心(Climate Research Unit,CRU)的1901—2021年CRU格点数据月平均气温数据集,研究了莫喀高铁沿线地区的气温冻融指数变化趋势及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莫喀高铁沿线地区1901—2021年年冻结指数平均值为411.23~1 773.70℃·d,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年融化指数平均值为2 223.69~3 170.31℃·d,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这表明1901—2021年莫喀高铁沿线地区的年平均气温是逐渐升高的。在空间分布上,莫喀高铁沿线地区1901—2021年的多年平均冻结指数呈明显的由西向东递增的趋势,多年平均冻结指数为841.55~1 360.13℃·d,而该地区多年平均融化指数整体相差不大,为2 654.40~2 748.63℃·d,由中部向东西两侧递增。这表明:自下诺夫哥罗德到莫斯科地区,气温逐渐降低,而自下诺夫哥罗德到喀山地区,气温逐渐升高;莫喀高铁沿线地区气温自西向东逐渐升...
【目的】莫斯科—喀山高速铁路(简称“莫喀高铁”)是我国参与的高纬度地区重要代表性工程,因此有必要掌握沿线地区气温特征以助力该工程的设计与建设。【方法】基于英国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中心(Climate Research Unit,CRU)的1901—2021年CRU格点数据月平均气温数据集,研究了莫喀高铁沿线地区的气温冻融指数变化趋势及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莫喀高铁沿线地区1901—2021年年冻结指数平均值为411.23~1 773.70℃·d,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年融化指数平均值为2 223.69~3 170.31℃·d,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这表明1901—2021年莫喀高铁沿线地区的年平均气温是逐渐升高的。在空间分布上,莫喀高铁沿线地区1901—2021年的多年平均冻结指数呈明显的由西向东递增的趋势,多年平均冻结指数为841.55~1 360.13℃·d,而该地区多年平均融化指数整体相差不大,为2 654.40~2 748.63℃·d,由中部向东西两侧递增。这表明:自下诺夫哥罗德到莫斯科地区,气温逐渐降低,而自下诺夫哥罗德到喀山地区,气温逐渐升高;莫喀高铁沿线地区气温自西向东逐渐升...
【目的】莫斯科—喀山高速铁路(简称“莫喀高铁”)是我国参与的高纬度地区重要代表性工程,因此有必要掌握沿线地区气温特征以助力该工程的设计与建设。【方法】基于英国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中心(Climate Research Unit,CRU)的1901—2021年CRU格点数据月平均气温数据集,研究了莫喀高铁沿线地区的气温冻融指数变化趋势及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莫喀高铁沿线地区1901—2021年年冻结指数平均值为411.23~1 773.70℃·d,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年融化指数平均值为2 223.69~3 170.31℃·d,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这表明1901—2021年莫喀高铁沿线地区的年平均气温是逐渐升高的。在空间分布上,莫喀高铁沿线地区1901—2021年的多年平均冻结指数呈明显的由西向东递增的趋势,多年平均冻结指数为841.55~1 360.13℃·d,而该地区多年平均融化指数整体相差不大,为2 654.40~2 748.63℃·d,由中部向东西两侧递增。这表明:自下诺夫哥罗德到莫斯科地区,气温逐渐降低,而自下诺夫哥罗德到喀山地区,气温逐渐升高;莫喀高铁沿线地区气温自西向东逐渐升...
为了解大通县季节性冻土冻结深度的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利用大通县气象观测站1994~2020年最大冻土深度、冻土期间平均气温(10月~次年4月)、平均最低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和平均地面温度、平均最低地面温度、极端最低地面温度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相关系数等方法,分析了大通县季节性冻土最大冻结深度的演变规律及其与气温、地温等要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大通县最大冻土深度多年平均可达87 cm,最大值出现在2007年为114 cm,最小值出现在2010和2015年为68 cm,两者相差46 cm;在整个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27a来大通站最大冻土深度逐年减小的趋势较为显著(P=0.01),线性趋势为7.5 cm/10a。并且存在明显的阶段性变化,呈现"减—增—减"的趋势,最大冻土深度的变化与冬季平均气温和地温变化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气温和地温低则冻土层厚,否则冻土层薄。土壤冻结和解冻的早晚影响作物播种和牧草返青的推迟或提前,进而影响当年农作物发育期和产量,因此,研究季节性冻土深度变化规律,对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指导农业生产,开展农业气象服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为了解大通县季节性冻土冻结深度的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利用大通县气象观测站1994~2020年最大冻土深度、冻土期间平均气温(10月~次年4月)、平均最低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和平均地面温度、平均最低地面温度、极端最低地面温度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相关系数等方法,分析了大通县季节性冻土最大冻结深度的演变规律及其与气温、地温等要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大通县最大冻土深度多年平均可达87 cm,最大值出现在2007年为114 cm,最小值出现在2010和2015年为68 cm,两者相差46 cm;在整个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27a来大通站最大冻土深度逐年减小的趋势较为显著(P=0.01),线性趋势为7.5 cm/10a。并且存在明显的阶段性变化,呈现"减—增—减"的趋势,最大冻土深度的变化与冬季平均气温和地温变化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气温和地温低则冻土层厚,否则冻土层薄。土壤冻结和解冻的早晚影响作物播种和牧草返青的推迟或提前,进而影响当年农作物发育期和产量,因此,研究季节性冻土深度变化规律,对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指导农业生产,开展农业气象服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为了解大通县季节性冻土冻结深度的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利用大通县气象观测站1994~2020年最大冻土深度、冻土期间平均气温(10月~次年4月)、平均最低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和平均地面温度、平均最低地面温度、极端最低地面温度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相关系数等方法,分析了大通县季节性冻土最大冻结深度的演变规律及其与气温、地温等要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大通县最大冻土深度多年平均可达87 cm,最大值出现在2007年为114 cm,最小值出现在2010和2015年为68 cm,两者相差46 cm;在整个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27a来大通站最大冻土深度逐年减小的趋势较为显著(P=0.01),线性趋势为7.5 cm/10a。并且存在明显的阶段性变化,呈现"减—增—减"的趋势,最大冻土深度的变化与冬季平均气温和地温变化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气温和地温低则冻土层厚,否则冻土层薄。土壤冻结和解冻的早晚影响作物播种和牧草返青的推迟或提前,进而影响当年农作物发育期和产量,因此,研究季节性冻土深度变化规律,对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指导农业生产,开展农业气象服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