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1km的MODIS地表温度产品(MOD11A1和MYD11A1),使用地表冻结数模型反演2003-2019年蒙古高原多年冻土分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将识别冻土分布的逻辑值转化为定量计算多年冻土变化率的方法,分析蒙古高原多年冻土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主要结果表明:蒙古高原多年冻土面积约57.07×10~4km2;空间上,105°E以东多年冻土退化程度大于以西地区;相较其他土地覆盖类型,森林和草甸草原下的多年冻土退化更显著;时间上,多年冻土随纬度和海拔变化呈现明显差异,其中500~2500m范围多年冻土变化尤为显著;影响因子对多年冻土面积影响的方差贡献度排序为:NDVI>雪盖>雪深>表层土壤水>降水>冬季太阳辐射,表明靠近活动层顶部的植被、雪盖和雪深对多年冻土分布影响最大,且多年冻土面积减少显著的区域与植被NDVI显著上升区域及105°E以东积雪大面积融化甚至消失的区域具有一致性。
基于1km的MODIS地表温度产品(MOD11A1和MYD11A1),使用地表冻结数模型反演2003-2019年蒙古高原多年冻土分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将识别冻土分布的逻辑值转化为定量计算多年冻土变化率的方法,分析蒙古高原多年冻土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主要结果表明:蒙古高原多年冻土面积约57.07×10~4km2;空间上,105°E以东多年冻土退化程度大于以西地区;相较其他土地覆盖类型,森林和草甸草原下的多年冻土退化更显著;时间上,多年冻土随纬度和海拔变化呈现明显差异,其中500~2500m范围多年冻土变化尤为显著;影响因子对多年冻土面积影响的方差贡献度排序为:NDVI>雪盖>雪深>表层土壤水>降水>冬季太阳辐射,表明靠近活动层顶部的植被、雪盖和雪深对多年冻土分布影响最大,且多年冻土面积减少显著的区域与植被NDVI显著上升区域及105°E以东积雪大面积融化甚至消失的区域具有一致性。
基于1km的MODIS地表温度产品(MOD11A1和MYD11A1),使用地表冻结数模型反演2003-2019年蒙古高原多年冻土分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将识别冻土分布的逻辑值转化为定量计算多年冻土变化率的方法,分析蒙古高原多年冻土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主要结果表明:蒙古高原多年冻土面积约57.07×10~4km2;空间上,105°E以东多年冻土退化程度大于以西地区;相较其他土地覆盖类型,森林和草甸草原下的多年冻土退化更显著;时间上,多年冻土随纬度和海拔变化呈现明显差异,其中500~2500m范围多年冻土变化尤为显著;影响因子对多年冻土面积影响的方差贡献度排序为:NDVI>雪盖>雪深>表层土壤水>降水>冬季太阳辐射,表明靠近活动层顶部的植被、雪盖和雪深对多年冻土分布影响最大,且多年冻土面积减少显著的区域与植被NDVI显著上升区域及105°E以东积雪大面积融化甚至消失的区域具有一致性。
基于1km的MODIS地表温度产品(MOD11A1和MYD11A1),使用地表冻结数模型反演2003-2019年蒙古高原多年冻土分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将识别冻土分布的逻辑值转化为定量计算多年冻土变化率的方法,分析蒙古高原多年冻土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主要结果表明:蒙古高原多年冻土面积约57.07×10~4km2;空间上,105°E以东多年冻土退化程度大于以西地区;相较其他土地覆盖类型,森林和草甸草原下的多年冻土退化更显著;时间上,多年冻土随纬度和海拔变化呈现明显差异,其中500~2500m范围多年冻土变化尤为显著;影响因子对多年冻土面积影响的方差贡献度排序为:NDVI>雪盖>雪深>表层土壤水>降水>冬季太阳辐射,表明靠近活动层顶部的植被、雪盖和雪深对多年冻土分布影响最大,且多年冻土面积减少显著的区域与植被NDVI显著上升区域及105°E以东积雪大面积融化甚至消失的区域具有一致性。
基于1km的MODIS地表温度产品(MOD11A1和MYD11A1),使用地表冻结数模型反演2003-2019年蒙古高原多年冻土分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将识别冻土分布的逻辑值转化为定量计算多年冻土变化率的方法,分析蒙古高原多年冻土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主要结果表明:蒙古高原多年冻土面积约57.07×10~4km2;空间上,105°E以东多年冻土退化程度大于以西地区;相较其他土地覆盖类型,森林和草甸草原下的多年冻土退化更显著;时间上,多年冻土随纬度和海拔变化呈现明显差异,其中500~2500m范围多年冻土变化尤为显著;影响因子对多年冻土面积影响的方差贡献度排序为:NDVI>雪盖>雪深>表层土壤水>降水>冬季太阳辐射,表明靠近活动层顶部的植被、雪盖和雪深对多年冻土分布影响最大,且多年冻土面积减少显著的区域与植被NDVI显著上升区域及105°E以东积雪大面积融化甚至消失的区域具有一致性。
基于1km的MODIS地表温度产品(MOD11A1和MYD11A1),使用地表冻结数模型反演2003-2019年蒙古高原多年冻土分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将识别冻土分布的逻辑值转化为定量计算多年冻土变化率的方法,分析蒙古高原多年冻土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主要结果表明:蒙古高原多年冻土面积约57.07×10~4km2;空间上,105°E以东多年冻土退化程度大于以西地区;相较其他土地覆盖类型,森林和草甸草原下的多年冻土退化更显著;时间上,多年冻土随纬度和海拔变化呈现明显差异,其中500~2500m范围多年冻土变化尤为显著;影响因子对多年冻土面积影响的方差贡献度排序为:NDVI>雪盖>雪深>表层土壤水>降水>冬季太阳辐射,表明靠近活动层顶部的植被、雪盖和雪深对多年冻土分布影响最大,且多年冻土面积减少显著的区域与植被NDVI显著上升区域及105°E以东积雪大面积融化甚至消失的区域具有一致性。
基于1km的MODIS地表温度产品(MOD11A1和MYD11A1),使用地表冻结数模型反演2003-2019年蒙古高原多年冻土分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将识别冻土分布的逻辑值转化为定量计算多年冻土变化率的方法,分析蒙古高原多年冻土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主要结果表明:蒙古高原多年冻土面积约57.07×10~4km2;空间上,105°E以东多年冻土退化程度大于以西地区;相较其他土地覆盖类型,森林和草甸草原下的多年冻土退化更显著;时间上,多年冻土随纬度和海拔变化呈现明显差异,其中500~2500m范围多年冻土变化尤为显著;影响因子对多年冻土面积影响的方差贡献度排序为:NDVI>雪盖>雪深>表层土壤水>降水>冬季太阳辐射,表明靠近活动层顶部的植被、雪盖和雪深对多年冻土分布影响最大,且多年冻土面积减少显著的区域与植被NDVI显著上升区域及105°E以东积雪大面积融化甚至消失的区域具有一致性。
基于1km的MODIS地表温度产品(MOD11A1和MYD11A1),使用地表冻结数模型反演2003-2019年蒙古高原多年冻土分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将识别冻土分布的逻辑值转化为定量计算多年冻土变化率的方法,分析蒙古高原多年冻土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主要结果表明:蒙古高原多年冻土面积约57.07×10~4km2;空间上,105°E以东多年冻土退化程度大于以西地区;相较其他土地覆盖类型,森林和草甸草原下的多年冻土退化更显著;时间上,多年冻土随纬度和海拔变化呈现明显差异,其中500~2500m范围多年冻土变化尤为显著;影响因子对多年冻土面积影响的方差贡献度排序为:NDVI>雪盖>雪深>表层土壤水>降水>冬季太阳辐射,表明靠近活动层顶部的植被、雪盖和雪深对多年冻土分布影响最大,且多年冻土面积减少显著的区域与植被NDVI显著上升区域及105°E以东积雪大面积融化甚至消失的区域具有一致性。
准确评估青藏高原西部多年冻土的空间分布及多年冻土下限深度情况对该区地下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托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本底调查"在该区及周边取得的冻土调查资料,利用遥感数据和扩展地面冻结数模型模拟了该区多年冻土的空间分布,调查区的模拟验证表明该方法有较高的精度。在此基础上,根据有限的地温实测资料建立了地温与位置、高程、坡向和太阳辐射的关系,并根据地温—下限关系估算了该区多年冻土下限深度的分布情况。研究表明,该区有多年冻土约占36.9%,季节冻土占57.5%,多年冻土主要分布在34°N36.5°N范围的喀喇昆仑、西昆仑一带,季节冻土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和34°N以南地区。阿里高原及以南是岛状多年冻土分布区域,其多年冻土分布面积少于此前出版的冻土图所绘制的。青藏高原西部区域的多年冻土下限深度整体表现为由东南—西北逐渐加深。
准确评估青藏高原西部多年冻土的空间分布及多年冻土下限深度情况对该区地下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托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本底调查"在该区及周边取得的冻土调查资料,利用遥感数据和扩展地面冻结数模型模拟了该区多年冻土的空间分布,调查区的模拟验证表明该方法有较高的精度。在此基础上,根据有限的地温实测资料建立了地温与位置、高程、坡向和太阳辐射的关系,并根据地温—下限关系估算了该区多年冻土下限深度的分布情况。研究表明,该区有多年冻土约占36.9%,季节冻土占57.5%,多年冻土主要分布在34°N36.5°N范围的喀喇昆仑、西昆仑一带,季节冻土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和34°N以南地区。阿里高原及以南是岛状多年冻土分布区域,其多年冻土分布面积少于此前出版的冻土图所绘制的。青藏高原西部区域的多年冻土下限深度整体表现为由东南—西北逐渐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