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列表中检索

共检索到 4

沱沱河流域是长江的发源地之一,其广泛分布的多年冻土对长江源区的产汇流过程、生态系统乃至于区域气候都有着重要影响,对该区域多年冻土分布和特征的调查和了解,可为研究江河源区多年冻土与气候、水文、生态的相互作用关系提供基础数据支撑。2020年10—11月,研究团队对沱沱河源区的多年冻土开展了为期50天的野外调查工作,并在不同下垫面类型、不同地貌部位和不同海拔高度共布设钻孔32个,总钻进深度1 200m。该文是基于钻孔和探坑资料对沱沱河源区多年冻土特征和地下冰发育状况的初步总结。结果显示,沱沱河源区多年冻土在一定程度上受河流和地热影响形成了局部融区,其多年冻土下界大致在4 650~4 680m之间;钻孔揭示的多年冻土上限平均埋藏深度为(2.47±0.98)m,部分地区存在融化夹层;受浅表层沉积物岩性和地热的影响,多年冻土下限埋藏深度相对较浅,平均为19.3m,多年冻土相对较薄,平均厚度为15.0m;多年冻土下限深度和多年冻土的厚度最大为75.0m和72.7m;地形地貌、沉积物特征和地热条件是影响多年冻土厚度存在较大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研究区内地下冰主要分布于15.0m深度以上范围内,同时也发现...

期刊论文 2022-03-25

通过对中俄原油管道漠河-加格达奇段多年冻土区的现场勘查研究,统计了管道运营以来出现的冻土次生地质灾害主要有冻胀、融沉、水毁、冻胀丘、冰椎等.在研究区域特定的气候背景下,管道的修建和季节性变化的正油温运营,破坏了管道周围冻土的水热平衡,使得管道周围土体出现差异性冻胀和融沉,这种差异性位移量的累积对管道安全稳定长期运营造成了威胁.以管道里程MDX364处的冻胀丘为例,利用探地雷达进行了现场探测.结果表明:管道周围存在的融区为冻胀丘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水源补给通道,管道的热影响加速了冻胀丘的发展和消融,2014年3-10月管道周围地表产生的差异性位移超过了1.1 m.针对该次生开放型季节冻胀丘,提出了修筑或疏通管道附近的排水通道、钻孔放水和保温排水渗沟等防治措施.研究成果能为中俄原油管道的安全稳定运营提供技术支撑,为其他冻土区管道设计施工和运营维护提供参考和依据.

期刊论文 2015-10-16

介绍了天棚~江仓公路沿线存在的多年冻土类型,为后期公路设计与施工提供了参考意见。

期刊论文 2014-08-18

冻胀丘是多年冻土区常见的冻胀现象,冻胀丘融化后,融水汇聚或渗进路基,造成路基及其周围土体饱和,而引起路基冻胀融沉。以青藏铁路K966+746处路基右侧一典型发育的冻胀丘为研究对象,地温、水分及变形监测的结果表明:地表扰动及积水对地温及冻土上限产生了显著影响,0.5 m深度处,天然孔年平均地温低于路基坡脚处相同深度地温2.2℃,15 m深度地温低0.5℃;天然条件下的多年冻土上限为0.75 m,随着向路基方向的靠近,多年冻土人为上限逐渐加深,至路基坡脚附近上限深度为2.3 m。路基坡脚附近含水量在融化期高达60%,土体处于饱和、过饱和状态,导致地温升高和多年冻土上限的下降,从而通过侧向热侵蚀影响路基稳定性。沉降表现出冷季的冻胀和暖季的下沉,地面最大变形量约为10 cm。

期刊论文 2013-04-28 DOI: 10.13238/j.issn.1004-2954.2013.05.003
  • 首页
  • 1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4条  共4条,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