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7

为量化分析典型黑土农耕地在冻结过程中的剖面水热耦合特征,以东北典型黑土区耕层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单土柱模拟试验,并结合COMSOL Multiphysics模型PDE模块,实现黑土冻结过程中温度场与水分场的耦合求解。结果表明:(1)COMSOL模型可实现黑土剖面冻结过程的水热耦合分析,温度场(R2=0.83,RMSE=0.91℃)与水分场拟合效果(R2=0.88,RMSE=0.02 cm/cm3)均较好,可满足拟合精度需要;(2)黑土农耕地剖面温度的变化速率呈先快速冷却后缓慢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且越接近冷端,土壤温度下降至稳定阶段的速率越快;(3)黑土农耕地剖面水分场在冻结过程中呈明显的水分重分布现象,且在冻结峰面呈现暖端聚集速率快[0.000 93~0.001 00 cm/(cm3·h)]而冷端反之[0.000 34~0.000 42 cm/(cm3·h)]的冰晶聚集现象。研究结果可为黑土冻结水热运移规律分析提供技术支持,并为黑土冻融—水力复合侵蚀机理研究和剖面水热动态模...

期刊论文 2023-10-07 DOI: 10.13870/j.cnki.stbcxb.2023.06.024

为量化分析典型黑土农耕地在冻结过程中的剖面水热耦合特征,以东北典型黑土区耕层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单土柱模拟试验,并结合COMSOL Multiphysics模型PDE模块,实现黑土冻结过程中温度场与水分场的耦合求解。结果表明:(1)COMSOL模型可实现黑土剖面冻结过程的水热耦合分析,温度场(R2=0.83,RMSE=0.91℃)与水分场拟合效果(R2=0.88,RMSE=0.02 cm/cm3)均较好,可满足拟合精度需要;(2)黑土农耕地剖面温度的变化速率呈先快速冷却后缓慢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且越接近冷端,土壤温度下降至稳定阶段的速率越快;(3)黑土农耕地剖面水分场在冻结过程中呈明显的水分重分布现象,且在冻结峰面呈现暖端聚集速率快[0.000 93~0.001 00 cm/(cm3·h)]而冷端反之[0.000 34~0.000 42 cm/(cm3·h)]的冰晶聚集现象。研究结果可为黑土冻结水热运移规律分析提供技术支持,并为黑土冻融—水力复合侵蚀机理研究和剖面水热动态模...

期刊论文 2023-10-07 DOI: 10.13870/j.cnki.stbcxb.2023.06.024

为量化分析典型黑土农耕地在冻结过程中的剖面水热耦合特征,以东北典型黑土区耕层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单土柱模拟试验,并结合COMSOL Multiphysics模型PDE模块,实现黑土冻结过程中温度场与水分场的耦合求解。结果表明:(1)COMSOL模型可实现黑土剖面冻结过程的水热耦合分析,温度场(R2=0.83,RMSE=0.91℃)与水分场拟合效果(R2=0.88,RMSE=0.02 cm/cm3)均较好,可满足拟合精度需要;(2)黑土农耕地剖面温度的变化速率呈先快速冷却后缓慢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且越接近冷端,土壤温度下降至稳定阶段的速率越快;(3)黑土农耕地剖面水分场在冻结过程中呈明显的水分重分布现象,且在冻结峰面呈现暖端聚集速率快[0.000 93~0.001 00 cm/(cm3·h)]而冷端反之[0.000 34~0.000 42 cm/(cm3·h)]的冰晶聚集现象。研究结果可为黑土冻结水热运移规律分析提供技术支持,并为黑土冻融—水力复合侵蚀机理研究和剖面水热动态模...

期刊论文 2023-10-07 DOI: 10.13870/j.cnki.stbcxb.2023.06.024

冻融侵蚀是仅次于风蚀、水蚀的第三大土壤侵蚀类型。以长江上游地区为例,采用气温年较差、最大冻结深度、活动层厚度、高程、年降水量、坡度、细粒土含量、植被盖度、坡向这9个冻融侵蚀的影响因子作为评价指标,采取标准化值赋权重加权求和的方法,实现了该区冻融侵蚀强度的相对分级,并且讨论了该区冻融侵蚀的空间分布特征,旨在为该地区的水土保持研究以及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参考。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冻融侵蚀总面积约为55.8×10~4 km2,主要为强烈侵蚀和极强烈侵蚀,分别占研究区冻融侵蚀总面积的30%和25%,主要分布在五道梁-沱沱河以东、康定-九龙-香格里拉以西地区。随着青藏高原气候变暖、多年冻土退化、冻融灾害的增加,未来冻融侵蚀可能呈现增加的趋势,这对区域生态环境修复及工程建设带来了新的问题。

期刊论文 2023-01-06

冻融侵蚀是仅次于风蚀、水蚀的第三大土壤侵蚀类型。以长江上游地区为例,采用气温年较差、最大冻结深度、活动层厚度、高程、年降水量、坡度、细粒土含量、植被盖度、坡向这9个冻融侵蚀的影响因子作为评价指标,采取标准化值赋权重加权求和的方法,实现了该区冻融侵蚀强度的相对分级,并且讨论了该区冻融侵蚀的空间分布特征,旨在为该地区的水土保持研究以及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参考。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冻融侵蚀总面积约为55.8×10~4 km2,主要为强烈侵蚀和极强烈侵蚀,分别占研究区冻融侵蚀总面积的30%和25%,主要分布在五道梁-沱沱河以东、康定-九龙-香格里拉以西地区。随着青藏高原气候变暖、多年冻土退化、冻融灾害的增加,未来冻融侵蚀可能呈现增加的趋势,这对区域生态环境修复及工程建设带来了新的问题。

期刊论文 2023-01-06

冻融侵蚀是仅次于风蚀、水蚀的第三大土壤侵蚀类型。以长江上游地区为例,采用气温年较差、最大冻结深度、活动层厚度、高程、年降水量、坡度、细粒土含量、植被盖度、坡向这9个冻融侵蚀的影响因子作为评价指标,采取标准化值赋权重加权求和的方法,实现了该区冻融侵蚀强度的相对分级,并且讨论了该区冻融侵蚀的空间分布特征,旨在为该地区的水土保持研究以及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参考。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冻融侵蚀总面积约为55.8×10~4 km2,主要为强烈侵蚀和极强烈侵蚀,分别占研究区冻融侵蚀总面积的30%和25%,主要分布在五道梁-沱沱河以东、康定-九龙-香格里拉以西地区。随着青藏高原气候变暖、多年冻土退化、冻融灾害的增加,未来冻融侵蚀可能呈现增加的趋势,这对区域生态环境修复及工程建设带来了新的问题。

期刊论文 2023-01-06

冻融侵蚀约占我国水土流失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在青藏高原地区分布最集中、侵蚀最强烈,是威胁当地生态环境安全的主要问题之一。气温低、温差大等气候特点使得青藏高原冻融交替频繁,为冻融侵蚀创造了条件;受冰川、积雪、冻土等影响,水土流失呈融雪、融冰与降水多源驱动的表现形式,冻融侵蚀机理与其它地区有较大差异。本项目在西藏冻融侵蚀强烈的纳木错地区,选取高山冰川与冻土并存、冰雪融水和降水混合补给的曲嘎切流域为研究区,通过实地监测流域内冰川末端和流域出口处的径流量、输沙量以及流域内土壤理化性质、土壤温湿度、坡面产流产沙的动态变化,揭示气象要素、地形、植被、土壤冻融等因素对冰雪融水和降雨侵蚀的影响机制。并在观测研究的基础上,完善冻融土壤冰雪融水侵蚀的参数化方案,利用基于物理机制的分布式水文模型定量研究流域的水文泥沙过程,通过模型敏感性分析和情景预估,为西藏土壤侵蚀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提供依据。

2014-01
  • 首页
  • 1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7条  共7条,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