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38

西藏边境地区地质灾害高发,对区内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建设造成严重威胁。本文搜集西藏21个边境县的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查明该区域共有3 224处地质灾害点,包括崩塌768处、滑坡697处、泥石流1 738处、冰湖溃决型链式灾害21处。其中,大型及以上的崩塌99处、滑坡48处、泥石流23处。综合区域地貌、气候特征,将西藏边境区域分为东段(南迦巴瓦峰—错那)、中段(错那—普兰)及西段(普兰—日土)。本文系统研究总结各段的地质灾害分布规律与危害特征,结合地质灾害孕灾背景及诱发因素,选取高程、坡度、水系密度、工程岩组、断裂密度、年均降雨量及地震动峰值加速度7个影响因子,基于层析分析法和加权信息量法对西藏边境地质灾害进行危险性评价,识别出察隅县察隅曲、墨脱县雅鲁藏布江段、错那县娘姆江流域、洛扎县洛扎曲、亚东县麻曲、定结县朋曲、定日县绒辖曲、聂拉木县波曲及吉隆县吉隆藏布等9个流域为地质灾害高危险区。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边境地区建设中需关注建设场地地质安全评价、高陡斜坡蠕滑堵江、冰湖溃决、地震灾害及其长期后效应等四个关键问题,为西藏边境地区的宏观地质灾害风险管控提供依据。

期刊论文 2024-10-09 DOI: 10.19826/j.cnki.1009-3850.2024.09002

西藏边境地区地质灾害高发,对区内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建设造成严重威胁。本文搜集西藏21个边境县的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查明该区域共有3 224处地质灾害点,包括崩塌768处、滑坡697处、泥石流1 738处、冰湖溃决型链式灾害21处。其中,大型及以上的崩塌99处、滑坡48处、泥石流23处。综合区域地貌、气候特征,将西藏边境区域分为东段(南迦巴瓦峰—错那)、中段(错那—普兰)及西段(普兰—日土)。本文系统研究总结各段的地质灾害分布规律与危害特征,结合地质灾害孕灾背景及诱发因素,选取高程、坡度、水系密度、工程岩组、断裂密度、年均降雨量及地震动峰值加速度7个影响因子,基于层析分析法和加权信息量法对西藏边境地质灾害进行危险性评价,识别出察隅县察隅曲、墨脱县雅鲁藏布江段、错那县娘姆江流域、洛扎县洛扎曲、亚东县麻曲、定结县朋曲、定日县绒辖曲、聂拉木县波曲及吉隆县吉隆藏布等9个流域为地质灾害高危险区。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边境地区建设中需关注建设场地地质安全评价、高陡斜坡蠕滑堵江、冰湖溃决、地震灾害及其长期后效应等四个关键问题,为西藏边境地区的宏观地质灾害风险管控提供依据。

期刊论文 2024-10-09 DOI: 10.19826/j.cnki.1009-3850.2024.09002

对高速公路两种半路堑路况进行Fluent数值模拟,分析风向夹角对半路堑积雪浓度的影响,得到半路堑积雪分布规律,为高速公路选线设计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随风向夹角增大,背风半路堑积雪浓度整体为增加趋势,风向夹角为90°时积雪浓度最高,达到79.18 kg/m3,形成严重的风积雪灾害;迎风半路堑整体浓度浮动趋势在5 kg/m3以内,且积雪浓度在20 kg/m3以下,不足以形成风积雪灾害。在风吹雪灾害频发地区进行高速公路选线设计时,应减小公路与主风向之间夹角,减少风吹雪灾害的发生。

期刊论文 2024-05-30

对高速公路两种半路堑路况进行Fluent数值模拟,分析风向夹角对半路堑积雪浓度的影响,得到半路堑积雪分布规律,为高速公路选线设计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随风向夹角增大,背风半路堑积雪浓度整体为增加趋势,风向夹角为90°时积雪浓度最高,达到79.18 kg/m3,形成严重的风积雪灾害;迎风半路堑整体浓度浮动趋势在5 kg/m3以内,且积雪浓度在20 kg/m3以下,不足以形成风积雪灾害。在风吹雪灾害频发地区进行高速公路选线设计时,应减小公路与主风向之间夹角,减少风吹雪灾害的发生。

期刊论文 2024-05-30

藏东地区拥有丰富的地质遗迹资源,涵盖基础地质大类,地貌景观大类和地质灾害大类。对不完全统计的61处地质遗迹经过综合评定,评选出世界级4处、国家级19处、省级38处,据此划分出一级保护区20处、二级保护区9处、三级保护区32处。分析归纳得出藏东地质遗迹空间分布具有两大特征:一是地质遗迹以地貌景观大类为主,具有成群分布的特征;二是地质灾害发育广泛,具有灾害链成灾特点。探讨了藏东地质遗迹保护现状并从强化行政机构管理职责、健全政策法规、加大社会资金投入、助力脱贫攻坚四方面提出了地质遗迹资源可持续发展对策,为今后西藏其他地区地质遗迹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借鉴。

期刊论文 2023-09-22

藏东地区拥有丰富的地质遗迹资源,涵盖基础地质大类,地貌景观大类和地质灾害大类。对不完全统计的61处地质遗迹经过综合评定,评选出世界级4处、国家级19处、省级38处,据此划分出一级保护区20处、二级保护区9处、三级保护区32处。分析归纳得出藏东地质遗迹空间分布具有两大特征:一是地质遗迹以地貌景观大类为主,具有成群分布的特征;二是地质灾害发育广泛,具有灾害链成灾特点。探讨了藏东地质遗迹保护现状并从强化行政机构管理职责、健全政策法规、加大社会资金投入、助力脱贫攻坚四方面提出了地质遗迹资源可持续发展对策,为今后西藏其他地区地质遗迹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借鉴。

期刊论文 2023-09-22

高海拔寒冷地区具有海拔高、气温低、昼夜温差大等特点。在冻融循环作用下,高海拔寒冷地区混凝土结构容易发生损伤而影响建筑物使用年限,当损伤严重时甚至威胁建筑物的安全。为了研究高海拔寒冷地区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力学性能、抗冻耐久性以及冻融损伤机理,在某高海拔寒冷地区桥梁施工项目制作了4种不同混凝土试件,开展了混凝土冻融循环试验,并对不同冻融循环次数下的高寒混凝土试件进行了核磁共振试验。结果表明:从宏观力学性能来看,高寒引气减水混凝土的抗冻耐久性表现最佳。同时,4种高寒混凝土试件的抗冻耐久性与混凝土内部的小孔(<0.01μm)和中孔(0.01μm~0.05μm)所占比例密切相关,即高寒混凝土内部的小孔和中孔所占比例越大,混凝土抗冻耐久性越好。

期刊论文 2023-09-19

高海拔寒冷地区具有海拔高、气温低、昼夜温差大等特点。在冻融循环作用下,高海拔寒冷地区混凝土结构容易发生损伤而影响建筑物使用年限,当损伤严重时甚至威胁建筑物的安全。为了研究高海拔寒冷地区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力学性能、抗冻耐久性以及冻融损伤机理,在某高海拔寒冷地区桥梁施工项目制作了4种不同混凝土试件,开展了混凝土冻融循环试验,并对不同冻融循环次数下的高寒混凝土试件进行了核磁共振试验。结果表明:从宏观力学性能来看,高寒引气减水混凝土的抗冻耐久性表现最佳。同时,4种高寒混凝土试件的抗冻耐久性与混凝土内部的小孔(<0.01μm)和中孔(0.01μm~0.05μm)所占比例密切相关,即高寒混凝土内部的小孔和中孔所占比例越大,混凝土抗冻耐久性越好。

期刊论文 2023-09-19

青藏高原东部受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影响,区域泥石流密度大,类型多样,暴发频繁。为研究交通廊道内泥石流发育特征及其对工程的影响,通过高分遥感解译、现场调查、室内颗分实验等手段,对研究区泥石流的类型和分布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提出相应的选线对策。结果表明:(1)研究区主要发育暴雨型泥石流和冰川型泥石流,具有泥石流分布广、种类多、规模大、灾害链长等特点,临近线路多为暴雨型泥石流;(2)研究区存在潜在泥石流沟勘察判识困难、灾害链防治设计难度大、高原施工环境恶劣等问题。(3)交通廊道选线应贯彻风险控制原则,采取减灾选线为主导,对物源估算难、潜在泥石流沟识别不清楚等地区应积极采用InSAR、LiDAR和无人机技术进行勘察,对复杂地质条件的泥石流沟应采用“空天地”一体化综合勘察技术,针对不同类型泥石流结合其特征采取不同的防治对策。

期刊论文 2023-05-31

青藏高原东部受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影响,区域泥石流密度大,类型多样,暴发频繁。为研究交通廊道内泥石流发育特征及其对工程的影响,通过高分遥感解译、现场调查、室内颗分实验等手段,对研究区泥石流的类型和分布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提出相应的选线对策。结果表明:(1)研究区主要发育暴雨型泥石流和冰川型泥石流,具有泥石流分布广、种类多、规模大、灾害链长等特点,临近线路多为暴雨型泥石流;(2)研究区存在潜在泥石流沟勘察判识困难、灾害链防治设计难度大、高原施工环境恶劣等问题。(3)交通廊道选线应贯彻风险控制原则,采取减灾选线为主导,对物源估算难、潜在泥石流沟识别不清楚等地区应积极采用InSAR、LiDAR和无人机技术进行勘察,对复杂地质条件的泥石流沟应采用“空天地”一体化综合勘察技术,针对不同类型泥石流结合其特征采取不同的防治对策。

期刊论文 2023-05-31
  • 首页
  • 1
  • 2
  • 3
  • 4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10条  共38条,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