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孢菌属Fusicolla隶属于肉座菌目Hypocreales丛赤壳科Nectriaceae,具有类似镰刀菌属Fusarium的分生孢子。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土壤、植物和动物基质上已发现该属25个物种。为了揭示梭孢菌的生态适应能力,挖掘其潜在价值,对珠穆朗玛峰冻土新物种展开研究。采集了我国西藏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的冻土样品,从中分离获得2株梭孢菌属菌株。利用形态特征结合多基因片段(ITS、LSU、acl、rpb2和tub2)进行分子系统学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代表1个新物种,定名为西藏梭孢菌Fusicolla tibetensis。西藏梭孢菌在PDA培养基上能形成菌丝环,该特征区别于梭孢菌属其他物种,增加了梭孢菌属的生物多样性,对称性。
螺旋聚孢霉属Clonostachys隶属于肉座菌目Hypocreales生赤壳科Bionectriaceae,是常见的土栖真菌。该属真菌主要是内生菌、附生菌和腐生菌,一些种类被用作生防菌。极端生境中分离获得的螺旋聚孢霉菌株可能具有较强的抗逆性,更适用于商业生产。本研究从我国西藏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采集的冻土样品中分离获得2株土壤真菌菌株,通过形态学特征结合ITS-LSU-rpb2-tef1-tub2多基因片段系统发育分析鉴定为螺旋聚孢霉属新物种,定名为西藏螺旋聚孢霉Clonostachys tibetensis。
近年来,随着冻土区油气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冻土区管道运输受到越来越多地关注。由于冻土区域地质与环境的特殊性,对管道运行具有严重的不利影响,因此,对冻土区域的油气管道事故进行分析显得尤为重要。对近年来美国与加拿大输油气管道事故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比较冻土区与非冻土区管道事故的区别与联系;参考相关文献,将冻土区管道事故原因分为7类:融沉、冻胀、冰堵、露管、地震、滑塌、洪水。对此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为我国冻土区的油气管道事故分析、应急处理、风险管理等提供参考,也为冻土区管道的设计、施工及其冻害防治等提供科学依据。
单极虫是粘孢子虫的重要类群,对养殖和野生鱼类造成严重危害。有关单极虫类群的分类地位及起源尚不明确,部分物种的有效性有待研究。本项目拟以我国淡水鱼类寄生单极虫为研究对象,利用形态学、组织学、分子生物学等方法,鉴定和梳理鱼类单极虫物种,理清我国单极虫分类的混乱局面。根据关键形态特征与单极虫系统发育位置的相关性分析,阐明单极虫单个极囊特征的分类学意义,明确单极虫属的有效性。另外,通过单极虫祖先的极囊状态重建与过渡极囊类型的发育过程比较,揭示单极虫单个极囊的演化过程,阐明单极虫的起源。本项目的完成将极大丰富我国单极虫物种资源,为揭示单极虫的系统进化模式奠定理论基础,并为我国淡水鱼类单极虫病害的有效监测和相应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2016-01蟾蜍科Bufonidae是世界性分布的两栖动物类群,其分布和演化格局的形成能充分反映全球及各分布区地质、地理和气候环境演变的自然历史背景和过程。广阔而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我国是研究蟾蜍科在欧亚大陆及向亚洲演化的关键地区。然而,目前对我国蟾蜍类物种多样性的认识还不全面,需要进一步广泛深入的野外调查和分类研究,并以此为基础,进而结合形态、生态、细胞和分子等综合手段,进行系统的分类、演化和进化机理研究。从而澄清物种分类及归属,明确物种多样性及其分布格局;探讨我国蟾蜍科不同物种及类群在整个蟾蜍科系统演化中的地位及其在我国不同地理区域环境中的起源、扩散、适应、分化和系统演化,尤其青藏高原、横断山及邻近地区;分析物种系统演化的过程、机制及相应的地质地理和气候环境等自然历史背景。并以蟾蜍类演化为模型,探讨北半球物种类群在欧亚及向亚洲扩散和演化的规律,以及青藏高原、横断山及周边地区物种类群形成演化规律。
2014-01冻土的工程分类是冻土学研究中一个重点问题,在总结和分析国内外多年冻土分类研究和中国现行规范多年冻土公路工程分类方法的现状基础上,指出了现行规范所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以影响多年冻土工程性质综合因素为指标对多年冻土进行工程分类,对我国多年冻土地区工程的建设,尤其对青藏公路的建设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探讨冻土区划与草原分类的一致性,可以为揭示冻土分布和草原分类规律提供依据。以青藏高原为研究区,将研究区内冻土区划划分为多年冻土区、季节冻土区和非冻土区3种类型,它们分别占整个研究区面积的49.64%、46.68%和3.68%;将此研究区内草原分类也划分为3种类型(优势草原类、亚优势草原类和热带草原类),它们分别占整个研究区面积的57.51%、41.08%和1.41%;然后进行图像叠加,通过分析图像分类精度的误差矩阵,可以得到冻土区划和草原分类总体一致性精度为65.95%,说明二者具有明显的一致性。
基于青藏高原大片连续多年冻土分布的东部边缘,青海省兴海县温泉地区的野外调查数据,通过对研究区遥感数据的分析,开展了土壤制图方法的探讨。以成土因素学说和土壤-景观模型理论为基础,筛选土壤分类潜在变量,在不同的变量组合下运用支持向量机(SVM)的方法建立土壤-景观模型,对整个研究区进行预测性分类。为了更好地检验该方法的有效性,采用五折交叉方式进行结果的验证。并通过对比不同变量组合的交叉验证结果和分布模拟结果图,确定了适合典型冻土区土壤分类的环境变量组合,以较少的样本知识较好地预测该区土壤类型的空间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