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1

提高季节性冻土区高铁路基冻深预测精度,对保证寒区高速铁路的安全调度和平稳运行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现有季冻区高铁路基冻深预测模型缺乏利用多元环境序列信息的问题,提出一种顾及导热系数与冻土环境变量的高铁路基冻深预测LSTM模型,以兰新高铁山丹马场-民乐路段DK371+900、DK383+345和DK391+940三处断面为例,对2015-2017年冻深快速增长期的路基冻深进行预测。该模型首先利用EMD算法对导热系数与冻土环境变量时序数据进行信号分解,得到一系列具有不同特征尺度的数据序列,体现出原数据的趋势与波动性,增加数据的细节和多样性;再利用KPCA算法提取出影响路基冻深的关键因子,实现数据降维,消除因EMD产生的数据冗余;最后通过LSTM网络实现基于多变量的路基冻深预测。实验表明:该模型较传统路基冻深预测模型、EMD-LSTM模型、多变量BP神经网络模型、多变量LSTM模型有更高的精确度。模型在三处断面路基冻深预测的平均绝对误差(fmae)为0.029m、0.033m和0.060m;均方根误差(frmse)为0.036m、0.042m和0.07...

期刊论文 2025-02-28 DOI: 10.19713/j.cnki.43-1423/u.T20241709

【目的】季节性冻土的冻融循环过程显著影响了流域水循环和冻土层的演变。明晰冻融过程演变规律,为保障季节性冻土区生态及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和运行管理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基于我国东北部典型季节性冻土区的10个气象站和冻土观测站数据,分析1960—2020年冻融指数的时空分布特征,计算了最大冻结深度、冻结开始日期、完全融化日期、冻融期、冻土退化速率,并结合气候(年平均气温、冻结温度变化率、冻结指数、融化指数)及地理参数(经纬度、海拔),利用相关性分析评估1960—2023年典型季节性冻土区最大冻结深度、冻土退化速率与冻融状态的影响。【结果】我国东北部典型季节性冻土区冻结指数以55.10℃·d/10 a的速率减小,融化指数以60.80℃·d/10 a的速率增加。60 a间最大冻结深度范围为68.00~260.00 cm,冻土退化速率范围为0.07~1.45 cm/a,开始冻结日期推迟速率为1.15 d/10 a,完全融化日期以4.71 d/10 a的速率显著提前,冻融期以5.60 d/10 a的速率缩短。【结论】冻结指数与纬度的相关性大,而融化指数与海拔相关性强。我国东北部典型季节性冻土区最大冻...

期刊论文 2024-06-18 DOI: 10.13928/j.cnki.wrahe.2024.08.015

在寒温带多年冻土区大兴安岭地区的黑龙江省漠河试验地,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森林类型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林、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林、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林、山杨(Populus davidiana)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埋袋法,将4种树木3个径级(d)的根系(细根(d≤2 mm)、中根(2 mm

期刊论文 2022-04-22 DOI: 10.13759/j.cnki.dlxb.2022.03.017

研究裸斑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呼吸和甲烷通量的影响,对准确评估多年冻土区小流域和区域尺度碳交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青藏高原风火山高寒草甸中裸斑和高植被覆盖斑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不同地形条件下(不同坡向和海拔)二者生态系统呼吸和甲烷通量的差异来研究裸斑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呼吸和甲烷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裸斑显著减少了高寒草甸的生态系统呼吸,裸斑和高植被覆盖斑块生长季生态系统呼吸的平均速率分别为2.26和6.17 g CO2 m-2 d-1,这主要是二者微生物量碳和蔗糖酶活性差异造成的;(2)裸斑和高植被覆盖斑块在生长季内均表现为甲烷的汇,二者生长季甲烷吸收的平均速率分别为25.4和6.61μg CH4 m-2 h-1;在坡中和坡顶,裸斑的甲烷吸收速率显著大于高植被覆盖斑块,而在坡底,二者的甲烷吸收速率相近;土壤湿度是调控高寒草甸甲烷吸收空间变异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深化了裸斑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高寒草甸碳交换影响的认识,可为小流域以及区域尺...

期刊论文 2020-06-29 DOI: 10.16089/j.cnki.1008-2786.000501

磷石膏是湿法磷酸生产排放的固体废渣,长期露天堆放成为行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磷石膏分解制酸联产水泥是其资源化利用的有效途径,但传统过程是在回转窑中进行磷石膏分解的,因气固传质传热效率低导致过程能耗高。本项目提出采用旋流流化床分解磷石膏,通过U型压差计和PV-4A型颗粒浓度速度测定仪测定固体颗粒在床层中的分布特性,考察气体入口尺寸、磷石膏颗粒性质、反应添加剂以及操作条件对流化特性的影响,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关联处理。然后进行传热系数测定,以K型热电偶测定床层温度分布,在一定假设条件下根据热量平衡原理获得传热系数方程,进而考察旋流流化床结构、固体颗粒性质和操作条件对传热特性的影响规律,获得旋流流化床气固两相传热准则方程。在此基础上进行磷石膏分解反应,与前面实验获得的流化与传热特性相关联,揭示旋流流态化强化磷石膏分解反应过程的机理,最终达到强化和调控磷石膏分解的目的,为工业过程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基础。

2014-01

水分是影响土壤分解的重要环境因子之一。采用室内培养实验分析水分对大兴安岭不连续多年冻土区湿地泥炭分解排放CO2的影响。培养实验分为4个水分梯度(0%、30%、60%和100%最大持水量),泥炭分解排放的CO2采用碱液吸收法测量。结果表明:水分对冻土湿地泥炭有机碳分解具有先促进后抑制的影响趋势,在60%最大持水量条件下,泥炭分解CO2的排放率和排放量最大;而在同一个水分梯度下,40d的培养期内,泥炭分解CO2的排放率具有先降低后稳定的变化趋势。并且水分含量对冻土湿地两层泥炭(10~20cm和20~30cm)分解的影响趋势基本一致。二次方程很好地反映了土壤水分对泥炭分解的影响,方程预测大兴安岭不连续多年冻土区泥炭分解的最优含水量约为65%(10~20cm层)和59%(20~30cm层)最大持水量。而一元动力学方程很好地反映了不同水分含量下冻土湿地泥炭有机碳分解排放CO2随时间的动态变化。

期刊论文 2011-10-31

【中文摘要】钻井过程中,天然气水合物的分解对钻井、钻进质量、设备等造成严重危害。水合物的分解如果得不到控制将对全球气候及海洋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钻井液的化学成分是影响水合物分解的重要因素之一。项目在与德国专家合作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天然气水合物钻井实验模拟系统",进行了水合物合成及分解实验,确定了水合物钻井液的配方,利用钻井液抑制钻井过程中水合物的分解。在水合物开采过程中,可以利用化学方法诱发水合物的分解。建立起天然气水合物赋存地层钻井液体系设计的理论和试验基础,为将来大规模冻土和海洋水合物勘探开发做好准备,在该项目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分解法开采海底表面天然气水合物方法。项目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5篇(2篇EI收录),国际会议论文5篇。已培养博士生1名,硕士生2名,出站博士后1名,在站博士后2名,在读博士生1名,硕士生4名。研究成果为天然气水合物钻井控制,钻井开采装备、整体钻井技术系统和开采技术系统、勘探钻井高保真取样系统等设计和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2006-01
  • 首页
  • 1
  • 2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10条  共11条,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