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2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地表土壤水分是该区地表各圈层之间物质和能量迁移转化的重要媒介,准确的地表土壤水分时空信息有助于分析该区土壤冻融循环过程、多年冻土退化特征以及在探讨地表土壤水分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等方面具有重要科学意义。现阶段,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发生着不同程度的退化,对区域土壤水分产生了显著影响。受限于该区高寒、缺氧以及恶劣天气的影响,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大范围的高分辨率土壤水分信息相对缺乏。为此,以青藏工程走廊沿线区域为研究区,以土壤水分的相关地表变量(地表温度、归一化植被指数、增强植被指数、坡度、坡向、高程、土壤质地、经纬度)为输入变量,以实测地表土壤水分为目标变量,基于随机森林回归方法分别建立了白天和夜间的土壤水分反演模型,得到了研究区2015~2018年5~9月地表土壤水分含量数据。结果表明:两个土壤水分反演模型均具有较好的反演精度,模型训练结果和验证结果与实测土壤水分含量的相关性均大于0.97,误差较小(RMSE=0.03 m3/m3),偏差接近于0 m3/m3,对各站点模拟结果较优,反演得到的地表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特征与植被分布特征一致,自东南向西北呈递减趋势。

期刊论文 2024-01-08

多年冻土区泥炭是全球重要的有机碳储存库,由于不同区域泥炭厚度以及计算时采用的间隔分辨率的不同,导致对全球多年冻土区泥炭地碳储量的估算不够精确。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尔泰山3处典型多年冻土区泥炭剖面为研究对象,结合不同泥炭厚度,估算不同分辨率(2 cm、4 cm、8 cm和16 cm)下泥炭沼泽的单位面积有机碳储量,揭示3处泥炭沼泽单位面积有机碳储量的差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不同分辨率估算的泥炭沼泽碳储量存在明显差异,分辨率越低,估算结果的相对精度损失越大,泥炭沼泽单位面积碳储量的评估值越高;泥炭厚度越小,其碳储量估算受分辨率的影响越大。2 cm分辨率下的估算结果表明,新疆阿尔泰山黑湖泥炭沼泽有机碳储量为3 585.6 t/hm2,哈拉萨孜泥炭沼泽有机碳储量为2 697.1 t/hm2,三道海子泥炭沼泽有机碳储量为734.9 t/hm2;与其他地区相比,阿尔泰山多年冻土区泥炭沼泽固碳潜力巨大,区域气候模式、水热条件、植被等局地因素是影响不同泥炭沼泽单位面积有机碳储量差异的主要因素。

期刊论文 2023-12-12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23.06.008

全球气候变暖及人类活动导致青藏高原大面积冻土退化、热融滑塌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多年冻土区工程建设和生态环境。利用无人机高空间分辨率影像和面向对象分类技术进行了黑河上游俄博岭垭口冻土区热融滑塌监测实验,详细分析了最邻近、K-最邻近、决策树、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和随机森林5种面向对象监督学习方法提取冻土热融滑塌边界的性能和精度,并使用野外实测数据对实验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面向对象分析中分割尺度对热融滑塌提取结果影响较小,而不同组合的分类特征影响较大,因此选择合适的分类特征是关键; 5种分类方法的总体精度均在90%以上,其中SVM方法的Kappa系数高于其他4种分类方法,表明该方法在本次实验研究中更适合无人机遥感影像冻土热融滑塌边界提取。无人机高空间分辨率遥感与面向对象分类方法相结合在冻土热融滑塌监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期刊论文 2019-05-24

通过对低频探地雷达在青藏高原冻土带环境下的探测深度、分辨率及反射特征分析的正演模拟来研究其在冻土带天然气水合物勘探中的可行性和关键参数。首先通过雷达测距方程计算确定了理论上探地雷达的最大探测深度与发射频率、地下介质电阻率、介电常数之间的关系,并根据电磁波反射理论计算满足冻土带天然气水合物探测深度所需的系统增益;随后通过低频探地雷达分辨率计算和仿真模拟来确定低频探地雷达在大尺度(200 m)范围的广义分辨率;最后参考已经发现天然气水合物的木里地区基本情况设计冻土及天然气水合物模型,利用时间域有限差分(FDTD)方法进行二维正演,获得了探地雷达信号在冻土带底界以及天然气水合物顶、底界的反射特征,为野外实测数据的处理及解释提供有用信息。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中心频率小于等于15 MHz且系统增益大于165 dB的低频探地雷达在地表电阻率较高的冻土区能够满足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的探测深度要求;分辨率计算及仿真模拟表明低频探地雷达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在200 m深度可以达到探测深度1%的广义分辨率;探地雷达信号在冻土底界、天然气水合物顶、底界均存在明显的强振幅和频率突变特征;理论计算结果认为应用低频探地雷达...

期刊论文 2018-01-04

中国季风区石笋氧同位素信号的本质至今仍存在许多争议,寻找同一地区不同气候代用指标的高分辨率对比研究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和途径之一。本项目以洱海金梭岛上洞穴石笋为研究对象,开展石笋年纹层计年、高分辨率U-Th测年和稳定同位素测定获得年际-季际石笋稳定同位素变化序列,通过与现代气象观测资料以及已有洱海湖泊沉积记录的高分辨率对比研究,初步探讨典型西南季风区石笋氧同位素信号的气候意义。在明确石笋氧同位素气候意义的基础上,建立分辨率达年际甚至季节尺度的近2000年来石笋氧同位素序列,对中世纪暖期、小冰期和现代高温期等气候快速变化事件进行精确厘定,并与海洋沉积、高纬冰芯以及东亚其他地区石笋等典型记录分别进行变化趋势和变化细节分析,探讨气候快速变化事件内部气候格局差异的原因及其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探索影响气候快速变化的控制因素及变化机理。

2014-01

【中文摘要】本项目通过对中国贵州、云南、四川、广西、湖北和山西等地的钙华进行考察,发现钙华可划分为4种类型:藻钙华、藓钙华、古钙华和热成因钙华。仅以蓝藻为优势物种的藻钙华,具有精细的纹层,是淡水石灰华叠层石,其他均不是。认为到目前为止,贵州黄果树是研究现生淡水石灰华叠层石的最佳地点,本项目确立了该地的最佳水样和沉积观测点。根据石灰华纹层特点和研究区降水量及河流流量年、月变化资料,研究认为石灰华叠层石的纹层特征是有沉积间断的季节纹层,其纹层厚度能反映当地的年、季节降水量,可通过数纹层定年,而蓝藻藻席是石灰华叠层石形成的必要条件之一。通过分析和验证研究区石灰华叠层石氧碳稳定同位素记录,揭示出贵州黄果树近200年来的气候环境变化,认为自1798年以来贵州黄果树气候变化分为6个阶段,分别为湿热、稳定、湿热、稳定、湿冷和干热,指出20世纪50年代以后,工农业发展迅速,植被破坏和生态恶化等一系列变化影响了气候环境自然发展的方向,目前气候环境正在向不同于20世纪50年代以前150多年的方向发展,即气候变暖。

2009-01

【中文摘要】亚洲季风形成和演化是全球变化领域广泛关注而且仍未根本解决的重大前沿科学问题。近几十年来,我国科学家利用海洋和湖泊沉积、黄土、冰芯等研究亚洲古季风己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并进入国际领先行列。由于西南地区缺乏相应沉积物的系统研究,所以,利用岩溶地区的洞穴石笋,研究西南地区50-15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规律,对于认识全球变化和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项申请,通过对洞穴石笋的高精度MC-ICP-MS铀系定年,高分辨的碳、氧同位素、微量元素分析,研究50-15万年(即中更新世中期)以来的万年、千年、百年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规律, 捕捉气候突变事件,重大事件发生的相位、周期、变幅、表现特征等,并与已有的全球突发事件记录进行对比,揭示季风的演变历史及其差异性。最终建立50-15万年来的标准时标序列,探讨其与全球变化的响应关系及其机理,为全球变化对比和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2008-01

【中文摘要】本课题选择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四个典型高山泥炭地- - 湖北神农架大九湖泥炭、浙江天目山千亩田泥炭、安徽大别山区天堂寨泥炭和福建泉州戴云山泥炭,作为过去气候环境变化的信息载体进行高分辨率年代学和环境代用指标研究,即通过单种陆生植物残体或提取孢粉浓缩物进行AMS14C测年建立四处泥炭剖面的高分辨率年代序列;通过孢粉、植物大化石、α纤维素的氧碳稳定同位素、腐殖化度、磁化率等气候环境代用指标的测定,并运用地表孢数据和数理方法定量重建四处典型高山泥炭高分辨率全新世气候、环境和古生态变化序列,揭示研究区反映的气候环境变化信息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尤其是区域变化特点和对东亚季风及其转型的响应,在此基础上为预测未来气候环境变化提供历史相似型。

2008-01
  • 首页
  • 1
  • 2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10条  共12条,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