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列表中检索

共检索到 2

季节冻土区黄土路堑边坡经常出现的剥蚀病害,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污染了环境,同时也破坏了道路景观,影响了道路的正常运营。针对这一问题,在平凉至定西高速公路三处路堑边坡设置自动气象站,对黄土路堑边坡不同深度(5cm、20cm、50cm、100cm)土体的温度和含水率(体积)进行长期(2年)观测,试验(观测)发现即使在气温较低的冬天,边坡表层土体仍然存在冻融循环作用,从而引起边坡表层土体内含水率的变化。根据这一结果开展室内强度试验,发现冻融循环和由冻融循环引起的干湿循环会使原状黄土强度下降,表层土体疏松。现场观测和室内试验结果都表明冻融循环是导致季节冻土区黄土路堑边坡剥落的重要原因。此外,通过在平定高速公路的工程实践证明植被防护是一种有效的坡面防护型式。

期刊论文 2011-06-02

【中文摘要】拟议中的项目选择以东喜马拉雅构造结为核心的藏东南地区,立足其独特的构造活动和气候演变背景,利用综合的野外观测分析,系统的地质年代学方法(锆石U-Pb法定年,40Ar/39Ar,FTD,14C,光释光等)、遥感与数字地貌分析技术、河流系统演化和古水文体系的恢复,揭示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切割深达6000米地壳剖面所蕴含的地球系统科学信息,探讨地表剥蚀过程及其相关效应,揭示东喜马拉雅山隆起过程,确定研究区大地貌面形成和解体的时限,分析判定构造在区域地貌和河流演变中的作用,建立精细的构造-地貌-河流事件序列的年代学"柱子",探究构造-地表过程的耦合关系,提供理解地球系统中不同圈层相互作用的机理和过程的一个典型实例。

2009-01
  • 首页
  • 1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2条  共2条,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