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寒漠、高寒草甸、高寒草原等典型高寒景观要素构成特殊西北内陆河高寒山区景观系统,其时空变化及分布特征直接影响内陆河上游流域的产汇流过程和水量平衡关系。为厘清内陆河高寒山区的景观分布特征,选取中国三大内陆河之一的疏勒河的上游为研究区域,细分高寒景观类型,并应用景观动态度、转移矩阵、景观格局指数及PLUS模型等,分析了研究区高寒景观类型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高寒草原和寒漠是疏勒河上游主体景观类型(面积占比>85%),在变化趋势上,高寒草原、裸地面积在1990—2020s呈较显著增加趋势,而寒漠、冰川、灌丛面积呈较显著减少趋势,高寒草甸、沼泽草甸面积变化不明显(相对变化率分别为0.09%和-0.03%),预计到2030年代,草地面积持续增加,寒漠和冰川面积持续减少;高寒草原增加面积主要由寒漠转化而来,研究区植被有向好的趋势;景观格局趋于破碎化,景观整体的异质性和不均匀程度均有所增加;气温、降水是研究区高寒景观变化的主导影响因子。本研究有助于提升对气候暖湿化背景下高寒景观格局研究及其动态变化的认识水平,相关结果可为内陆河高寒山区流域生态及水文研究提供参考。
冰川、寒漠、高寒草甸、高寒草原等典型高寒景观要素构成特殊西北内陆河高寒山区景观系统,其时空变化及分布特征直接影响内陆河上游流域的产汇流过程和水量平衡关系。为厘清内陆河高寒山区的景观分布特征,选取中国三大内陆河之一的疏勒河的上游为研究区域,细分高寒景观类型,并应用景观动态度、转移矩阵、景观格局指数及PLUS模型等,分析了研究区高寒景观类型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高寒草原和寒漠是疏勒河上游主体景观类型(面积占比>85%),在变化趋势上,高寒草原、裸地面积在1990—2020s呈较显著增加趋势,而寒漠、冰川、灌丛面积呈较显著减少趋势,高寒草甸、沼泽草甸面积变化不明显(相对变化率分别为0.09%和-0.03%),预计到2030年代,草地面积持续增加,寒漠和冰川面积持续减少;高寒草原增加面积主要由寒漠转化而来,研究区植被有向好的趋势;景观格局趋于破碎化,景观整体的异质性和不均匀程度均有所增加;气温、降水是研究区高寒景观变化的主导影响因子。本研究有助于提升对气候暖湿化背景下高寒景观格局研究及其动态变化的认识水平,相关结果可为内陆河高寒山区流域生态及水文研究提供参考。
冰川、寒漠、高寒草甸、高寒草原等典型高寒景观要素构成特殊西北内陆河高寒山区景观系统,其时空变化及分布特征直接影响内陆河上游流域的产汇流过程和水量平衡关系。为厘清内陆河高寒山区的景观分布特征,选取中国三大内陆河之一的疏勒河的上游为研究区域,细分高寒景观类型,并应用景观动态度、转移矩阵、景观格局指数及PLUS模型等,分析了研究区高寒景观类型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高寒草原和寒漠是疏勒河上游主体景观类型(面积占比>85%),在变化趋势上,高寒草原、裸地面积在1990—2020s呈较显著增加趋势,而寒漠、冰川、灌丛面积呈较显著减少趋势,高寒草甸、沼泽草甸面积变化不明显(相对变化率分别为0.09%和-0.03%),预计到2030年代,草地面积持续增加,寒漠和冰川面积持续减少;高寒草原增加面积主要由寒漠转化而来,研究区植被有向好的趋势;景观格局趋于破碎化,景观整体的异质性和不均匀程度均有所增加;气温、降水是研究区高寒景观变化的主导影响因子。本研究有助于提升对气候暖湿化背景下高寒景观格局研究及其动态变化的认识水平,相关结果可为内陆河高寒山区流域生态及水文研究提供参考。
冰川、寒漠、高寒草甸、高寒草原等典型高寒景观要素构成西北内陆河高寒山区特殊的景观系统,其时空变化及分布特征直接影响内陆河上游流域的产汇流过程和水量平衡关系。为厘清内陆河高寒山区的景观分布特征,选取中国三大内陆河之一的疏勒河的上游为研究区域,细分高寒景观类型,并应用景观动态度、转移矩阵、景观格局指数及PLUS模型等,分析了研究区高寒景观类型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高寒草原和寒漠是疏勒河上游主体景观类型(面积占比>85%),在变化趋势上,高寒草原、裸地面积在1990—2020年代呈较显著增加趋势,而寒漠、冰川、灌丛面积呈较显著减少趋势,高寒草甸、沼泽草甸面积变化不明显(相对变化率分别为0.09%和-0.03%),预计到2030年代,草地面积持续增加,寒漠和冰川面积持续减少;高寒草原增加面积主要由寒漠转化而来,研究区植被有向好的趋势;景观格局趋于破碎化,景观整体的异质性和不均匀程度均有所增加;气温和降水是研究区高寒景观变化的主导影响因子。本研究有助于提升对气候暖湿化背景下高寒景观格局研究及其动态变化的认识水平,相关结果可为内陆河高寒山区流域生态及水文研究提供参考。
冰川、寒漠、高寒草甸、高寒草原等典型高寒景观要素构成特殊西北内陆河高寒山区景观系统,其时空变化及分布特征直接影响内陆河上游流域的产汇流过程和水量平衡关系。为厘清内陆河高寒山区的景观分布特征,选取中国三大内陆河之一的疏勒河的上游为研究区域,细分高寒景观类型,并应用景观动态度、转移矩阵、景观格局指数及PLUS模型等,分析了研究区高寒景观类型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高寒草原和寒漠是疏勒河上游主体景观类型(面积占比>85%),在变化趋势上,高寒草原、裸地面积在1990—2020s呈较显著增加趋势,而寒漠、冰川、灌丛面积呈较显著减少趋势,高寒草甸、沼泽草甸面积变化不明显(相对变化率分别为0.09%和-0.03%),预计到2030年代,草地面积持续增加,寒漠和冰川面积持续减少;高寒草原增加面积主要由寒漠转化而来,研究区植被有向好的趋势;景观格局趋于破碎化,景观整体的异质性和不均匀程度均有所增加;气温、降水是研究区高寒景观变化的主导影响因子。本研究有助于提升对气候暖湿化背景下高寒景观格局研究及其动态变化的认识水平,相关结果可为内陆河高寒山区流域生态及水文研究提供参考。
冰川、寒漠、高寒草甸、高寒草原等典型高寒景观要素构成西北内陆河高寒山区特殊的景观系统,其时空变化及分布特征直接影响内陆河上游流域的产汇流过程和水量平衡关系。为厘清内陆河高寒山区的景观分布特征,选取中国三大内陆河之一的疏勒河的上游为研究区域,细分高寒景观类型,并应用景观动态度、转移矩阵、景观格局指数及PLUS模型等,分析了研究区高寒景观类型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高寒草原和寒漠是疏勒河上游主体景观类型(面积占比>85%),在变化趋势上,高寒草原、裸地面积在1990—2020年代呈较显著增加趋势,而寒漠、冰川、灌丛面积呈较显著减少趋势,高寒草甸、沼泽草甸面积变化不明显(相对变化率分别为0.09%和-0.03%),预计到2030年代,草地面积持续增加,寒漠和冰川面积持续减少;高寒草原增加面积主要由寒漠转化而来,研究区植被有向好的趋势;景观格局趋于破碎化,景观整体的异质性和不均匀程度均有所增加;气温和降水是研究区高寒景观变化的主导影响因子。本研究有助于提升对气候暖湿化背景下高寒景观格局研究及其动态变化的认识水平,相关结果可为内陆河高寒山区流域生态及水文研究提供参考。
可溶性有机碳对泥炭地温室气体排放与碳收支评估有重要影响。然而关于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泥炭地不同深度土壤水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与性质的季节动态变化规律研究较少。本研究选择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图强林业局)泥炭地为研究对象,分析泥炭地不同深度土壤水(地表、10 cm、20 cm、30 cm、40 cm、冻土层)DOC含量的季节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电导率、溶解氧含量、HCO3-含量、pH值、氧化还原电位和CO2含量),利用紫外-可见光谱分析DOC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土壤水DOC含量具有显著的季节动态变化规律,秋季高、夏季低,含量变化范围为55.7~188.1 mg·L-1;不同深度土壤水DOC含量差异显著,以冻土层最高。DOC含量与pH值、电导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氧化还原电位、HCO3-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溶解氧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CO2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泥炭地土壤水溶解CO2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冻土层水体...
可溶性有机碳对泥炭地温室气体排放与碳收支评估有重要影响。然而关于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泥炭地不同深度土壤水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与性质的季节动态变化规律研究较少。本研究选择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图强林业局)泥炭地为研究对象,分析泥炭地不同深度土壤水(地表、10 cm、20 cm、30 cm、40 cm、冻土层)DOC含量的季节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电导率、溶解氧含量、HCO3-含量、pH值、氧化还原电位和CO2含量),利用紫外-可见光谱分析DOC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土壤水DOC含量具有显著的季节动态变化规律,秋季高、夏季低,含量变化范围为55.7~188.1 mg·L-1;不同深度土壤水DOC含量差异显著,以冻土层最高。DOC含量与pH值、电导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氧化还原电位、HCO3-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溶解氧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CO2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泥炭地土壤水溶解CO2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冻土层水体...
可溶性有机碳对泥炭地温室气体排放与碳收支评估有重要影响。然而关于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泥炭地不同深度土壤水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与性质的季节动态变化规律研究较少。本研究选择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图强林业局)泥炭地为研究对象,分析泥炭地不同深度土壤水(地表、10 cm、20 cm、30 cm、40 cm、冻土层)DOC含量的季节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电导率、溶解氧含量、HCO3-含量、pH值、氧化还原电位和CO2含量),利用紫外-可见光谱分析DOC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土壤水DOC含量具有显著的季节动态变化规律,秋季高、夏季低,含量变化范围为55.7~188.1 mg·L-1;不同深度土壤水DOC含量差异显著,以冻土层最高。DOC含量与pH值、电导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氧化还原电位、HCO3-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溶解氧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CO2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泥炭地土壤水溶解CO2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冻土层水体...
可溶性有机碳对泥炭地温室气体排放与碳收支评估有重要影响。然而关于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泥炭地不同深度土壤水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与性质的季节动态变化规律研究较少。本研究选择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图强林业局)泥炭地为研究对象,分析泥炭地不同深度土壤水(地表、10 cm、20 cm、30 cm、40 cm、冻土层)DOC含量的季节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电导率、溶解氧含量、HCO3-含量、pH值、氧化还原电位和CO2含量),利用紫外-可见光谱分析DOC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土壤水DOC含量具有显著的季节动态变化规律,秋季高、夏季低,含量变化范围为55.7~188.1 mg·L-1;不同深度土壤水DOC含量差异显著,以冻土层最高。DOC含量与pH值、电导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氧化还原电位、HCO3-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溶解氧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CO2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泥炭地土壤水溶解CO2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冻土层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