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游植物是传统食物链的起点和生物地化循环的重要环节,对海洋生态系统潜在变动有较好的指示与反馈作用。北极环境的快速变化导致浮游植物群落发生改变,对西北冰洋不同时期时间序列和不同生境空间尺度的浮游植物群落进行研究,有助于探究气候变化背景下北极浮游植物群落的时空动态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本项目拟对项目组于中国北极科考第1、4和5航次期间(共享补全第6航次)(1999~2014年)在西北冰洋(楚科奇海、波弗特海、楚科奇海台和美亚海盆等)所获得的浮游植物物种及群落进行系统分析,结合同期环境参数,阐明西北冰洋浮游植物的物种形态特征、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关键种与优势种的分布及生态适应性,解析浮游植物群落的时空变化特征,测度环境因子和海冰消融对浮游植物群落的作用及影响,探索全球变暖背景下西北冰洋浮游植物的群落动态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力求为有限的极地浮游植物分类研究增添新记录或新物种。
2016-01【中文摘要】北冰洋西部表层沉积物特征,生源组分,冰筏碎屑和浮游有孔虫氧碳同位素所反映的冰融水界限,营养和生产力,温盐,及两股洋流变化均与现代海洋环境相一致,为晚第四纪古海洋学研究提供可靠依据。研究结果显示楚科奇海盆N.pachyderma s (Nps)的18O和13C值分别出现7次明显偏轻,可能响应于提高的海冰形成速率,导致轻同位素卤水下沉和生产。偏轻的Nps18O和13C值与温暖的大西洋水和淡水的输入无关。楚科奇海盆可识别出7个冰筏碎屑事件,它们出现在冰消期和间冰期,被大冰块或者冰山所夹带,通过加拿大北极群岛的麦克卢尔海峡冰流输出到波弗特海,并被波弗特环流输送至楚科奇海盆。这些冰筏碎屑事件不仅指示粗颗粒物来源和冰山输出事件,而且还反映波弗特环流和北美冰盖变化历史。楚科奇海盆间冰期低的TOC和Opal含量可能反映海冰覆盖减少,水柱通气作用好,底层水富氧,TOC降解和Opal溶解作用增强,保存在沉积物中的TOC和Opal减少;而冰期相对高的TOC和Opal含量可能反映海冰覆盖扩大,水柱通气作用差,底层水少氧,TOC降解和Opal溶解作用减弱,保存在沉积物中的TOC和Opal增多。
2007-01【中文摘要】本研究将通过对白令海、楚科海以及加拿大海盆各海区CO2体系各参数(pCO2、pH、TA、DIC等)的详细调查,发展利用CO2系统参数进行水团运移示踪研究的新方法。着重深入研究不同太平洋水团进入北冰洋前后在白令海峡口的混合与变化;本研究拟通过对白令海、楚科海以及加拿大海盆各海区CO2体系影响因素的细致分析,找出其主要调控因子;验证发展此种新方法的可行性及优越性;然后通过在白令海峡两端布设合理的断面,
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