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41

基于MODIS和IMS积雪数据,计算了2006—2021年北半球积雪物候指标,利用MOD09GA数据集,通过最大分离法计算了2007—2022年植被生长季开始日期。通过偏相关分析,评估了生长季开始日期对积雪物候的响应,并分析了海拔、气温、降水和植被类型的驱动作用。此外还分析了中亚、西伯利亚和北美显著相关区域的生长季开始日期对积雪终日和积雪日数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生长季开始日期对积雪物候的响应在不同区域存在显著差异。在高纬度地区,生长季开始日期与积雪季长度、积雪终日、积雪日数主要呈正相关,与积雪初日的相关性纬度分布特征较弱;在低海拔地区,较少的积雪更有利于植被生长;在寒冷地区,更多的积雪有利于草原的生长发育,而对于其他类型植被,更多的积雪和更晚的融雪会降低土壤温度,从而抑制植被生长;在温度较高的草原和灌木地,更晚的积雪融化为植被提供了水分促进植被生长发育;在干旱的草原,更多的积雪为植物提供了更多水分,促进了植被的生长发育,而在湿润的地区降水的驱动作用则相对较弱。揭示了北半球植被物候对积雪物候的响应机制,为理解气候变化背景下植被与积雪的动态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期刊论文 2025-05-16 DOI: 10.20103/j.stxb.202410122484

基于MODIS和IMS积雪数据,计算了2006—2021年北半球积雪物候指标,利用MOD09GA数据集,通过最大分离法计算了2007—2022年植被生长季开始日期。通过偏相关分析,评估了生长季开始日期对积雪物候的响应,并分析了海拔、气温、降水和植被类型的驱动作用。此外还分析了中亚、西伯利亚和北美显著相关区域的生长季开始日期对积雪终日和积雪日数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生长季开始日期对积雪物候的响应在不同区域存在显著差异。在高纬度地区,生长季开始日期与积雪季长度、积雪终日、积雪日数主要呈正相关,与积雪初日的相关性纬度分布特征较弱;在低海拔地区,较少的积雪更有利于植被生长;在寒冷地区,更多的积雪有利于草原的生长发育,而对于其他类型植被,更多的积雪和更晚的融雪会降低土壤温度,从而抑制植被生长;在温度较高的草原和灌木地,更晚的积雪融化为植被提供了水分促进植被生长发育;在干旱的草原,更多的积雪为植物提供了更多水分,促进了植被的生长发育,而在湿润的地区降水的驱动作用则相对较弱。揭示了北半球植被物候对积雪物候的响应机制,为理解气候变化背景下植被与积雪的动态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期刊论文 2025-05-16 DOI: 10.20103/j.stxb.202410122484

基于MODIS和IMS积雪数据,计算了2006—2021年北半球积雪物候指标,利用MOD09GA数据集,通过最大分离法计算了2007—2022年植被生长季开始日期。通过偏相关分析,评估了生长季开始日期对积雪物候的响应,并分析了海拔、气温、降水和植被类型的驱动作用。此外还分析了中亚、西伯利亚和北美显著相关区域的生长季开始日期对积雪终日和积雪日数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生长季开始日期对积雪物候的响应在不同区域存在显著差异。在高纬度地区,生长季开始日期与积雪季长度、积雪终日、积雪日数主要呈正相关,与积雪初日的相关性纬度分布特征较弱;在低海拔地区,较少的积雪更有利于植被生长;在寒冷地区,更多的积雪有利于草原的生长发育,而对于其他类型植被,更多的积雪和更晚的融雪会降低土壤温度,从而抑制植被生长;在温度较高的草原和灌木地,更晚的积雪融化为植被提供了水分促进植被生长发育;在干旱的草原,更多的积雪为植物提供了更多水分,促进了植被的生长发育,而在湿润的地区降水的驱动作用则相对较弱。揭示了北半球植被物候对积雪物候的响应机制,为理解气候变化背景下植被与积雪的动态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期刊论文 2025-05-16 DOI: 10.20103/j.stxb.202410122484

基于MODIS和IMS积雪数据,计算了2006—2021年北半球积雪物候指标,利用MOD09GA数据集,通过最大分离法计算了2007—2022年植被生长季开始日期。通过偏相关分析,评估了生长季开始日期对积雪物候的响应,并分析了海拔、气温、降水和植被类型的驱动作用。此外还分析了中亚、西伯利亚和北美显著相关区域的生长季开始日期对积雪终日和积雪日数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生长季开始日期对积雪物候的响应在不同区域存在显著差异。在高纬度地区,生长季开始日期与积雪季长度、积雪终日、积雪日数主要呈正相关,与积雪初日的相关性纬度分布特征较弱;在低海拔地区,较少的积雪更有利于植被生长;在寒冷地区,更多的积雪有利于草原的生长发育,而对于其他类型植被,更多的积雪和更晚的融雪会降低土壤温度,从而抑制植被生长;在温度较高的草原和灌木地,更晚的积雪融化为植被提供了水分促进植被生长发育;在干旱的草原,更多的积雪为植物提供了更多水分,促进了植被的生长发育,而在湿润的地区降水的驱动作用则相对较弱。揭示了北半球植被物候对积雪物候的响应机制,为理解气候变化背景下植被与积雪的动态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期刊论文 2025-05-16 DOI: 10.20103/j.stxb.202410122484

热喀斯特湖作为多年冻土响应气候变暖最显著的冰冻圈地貌之一,其形成演化过程深刻影响着生态环境变化、区域水文循环及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并危害冻土工程稳定性。通过综述北半球多年冻土区热喀斯特湖形成演化、水文循环、热量迁移及生态环境效应和工程影响的研究进展,发现在环北极不连续多年冻土区,多数区域的湖塘面积呈减少趋势;在连续多年冻土区,湖塘面积的增加和减少均有发生,而青藏高原区域气候暖湿化导致热喀斯特湖快速形成和扩张。同时,热喀斯特湖演化耦合水文循环过程及产生的热效应会改变周围土壤理化性质,影响高寒生态系统的水热过程,并降低毗邻冻土工程的稳定性。热喀斯特湖发育加速多年冻土碳库分解,释放CO2、CH4和N2O等温室气体,并反馈于气候变化系统。目前,热喀斯特湖“水—热—碳”循环过程及环境效应是国际冻土研究的热点议题之一。未来需综合考虑人类活动及气候变化的协同作用,并基于热喀斯特湖水—热—碳循环耦合过程,发展高精度陆面过程模型,研究变化环境下多年冻土区生态环境演替、水资源变化及碳循环等问题,推动冰冻圈科学发展。

期刊论文 2025-03-28

热喀斯特湖作为多年冻土响应气候变暖最显著的冰冻圈地貌之一,其形成演化过程深刻影响着生态环境变化、区域水文循环及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并危害冻土工程稳定性。通过综述北半球多年冻土区热喀斯特湖形成演化、水文循环、热量迁移及生态环境效应和工程影响的研究进展,发现在环北极不连续多年冻土区,多数区域的湖塘面积呈减少趋势;在连续多年冻土区,湖塘面积的增加和减少均有发生,而青藏高原区域气候暖湿化导致热喀斯特湖快速形成和扩张。同时,热喀斯特湖演化耦合水文循环过程及产生的热效应会改变周围土壤理化性质,影响高寒生态系统的水热过程,并降低毗邻冻土工程的稳定性。热喀斯特湖发育加速多年冻土碳库分解,释放CO2、CH4和N2O等温室气体,并反馈于气候变化系统。目前,热喀斯特湖“水—热—碳”循环过程及环境效应是国际冻土研究的热点议题之一。未来需综合考虑人类活动及气候变化的协同作用,并基于热喀斯特湖水—热—碳循环耦合过程,发展高精度陆面过程模型,研究变化环境下多年冻土区生态环境演替、水资源变化及碳循环等问题,推动冰冻圈科学发展。

期刊论文 2025-03-28

热喀斯特湖作为多年冻土响应气候变暖最显著的冰冻圈地貌之一,其形成演化过程深刻影响着生态环境变化、区域水文循环及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并危害冻土工程稳定性。通过综述北半球多年冻土区热喀斯特湖形成演化、水文循环、热量迁移及生态环境效应和工程影响的研究进展,发现在环北极不连续多年冻土区,多数区域的湖塘面积呈减少趋势;在连续多年冻土区,湖塘面积的增加和减少均有发生,而青藏高原区域气候暖湿化导致热喀斯特湖快速形成和扩张。同时,热喀斯特湖演化耦合水文循环过程及产生的热效应会改变周围土壤理化性质,影响高寒生态系统的水热过程,并降低毗邻冻土工程的稳定性。热喀斯特湖发育加速多年冻土碳库分解,释放CO2、CH4和N2O等温室气体,并反馈于气候变化系统。目前,热喀斯特湖“水—热—碳”循环过程及环境效应是国际冻土研究的热点议题之一。未来需综合考虑人类活动及气候变化的协同作用,并基于热喀斯特湖水—热—碳循环耦合过程,发展高精度陆面过程模型,研究变化环境下多年冻土区生态环境演替、水资源变化及碳循环等问题,推动冰冻圈科学发展。

期刊论文 2025-03-28

热喀斯特湖作为多年冻土响应气候变暖最显著的冰冻圈地貌之一,其形成演化过程深刻影响着生态环境变化、区域水文循环及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并危害冻土工程稳定性。通过综述北半球多年冻土区热喀斯特湖形成演化、水文循环、热量迁移及生态环境效应和工程影响的研究进展,发现在环北极不连续多年冻土区,多数区域的湖塘面积呈减少趋势;在连续多年冻土区,湖塘面积的增加和减少均有发生,而青藏高原区域气候暖湿化导致热喀斯特湖快速形成和扩张。同时,热喀斯特湖演化耦合水文循环过程及产生的热效应会改变周围土壤理化性质,影响高寒生态系统的水热过程,并降低毗邻冻土工程的稳定性。热喀斯特湖发育加速多年冻土碳库分解,释放CO2、CH4和N2O等温室气体,并反馈于气候变化系统。目前,热喀斯特湖“水—热—碳”循环过程及环境效应是国际冻土研究的热点议题之一。未来需综合考虑人类活动及气候变化的协同作用,并基于热喀斯特湖水—热—碳循环耦合过程,发展高精度陆面过程模型,研究变化环境下多年冻土区生态环境演替、水资源变化及碳循环等问题,推动冰冻圈科学发展。

期刊论文 2025-03-28

热喀斯特湖作为多年冻土响应气候变暖最显著的冰冻圈地貌之一,其形成演化过程深刻影响着生态环境变化、区域水文循环及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并危害冻土工程稳定性。通过综述北半球多年冻土区热喀斯特湖形成演化、水文循环、热量迁移及生态环境效应和工程影响的研究进展,发现在环北极不连续多年冻土区,多数区域的湖塘面积呈减少趋势;在连续多年冻土区,湖塘面积的增加和减少均有发生,而青藏高原区域气候暖湿化导致热喀斯特湖快速形成和扩张。同时,热喀斯特湖演化耦合水文循环过程及产生的热效应会改变周围土壤理化性质,影响高寒生态系统的水热过程,并降低毗邻冻土工程的稳定性。热喀斯特湖发育加速多年冻土碳库分解,释放CO2、CH4和N2O等温室气体,并反馈于气候变化系统。目前,热喀斯特湖“水—热—碳”循环过程及环境效应是国际冻土研究的热点议题之一。未来需综合考虑人类活动及气候变化的协同作用,并基于热喀斯特湖水—热—碳循环耦合过程,发展高精度陆面过程模型,研究变化环境下多年冻土区生态环境演替、水资源变化及碳循环等问题,推动冰冻圈科学发展。

期刊论文 2025-03-28

积雪调节了北半球大部分地区的水循环和能量交换,研究北半球积雪持续时间、积雪面积及积雪物候的时空动态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云平台,利用MODIS卫星数据对2000―2019年北半球积雪覆盖频率和积雪面积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积雪物候的大尺度变化和贡献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北半球积雪变化趋势存在着明显的年际和区域性差异,积雪覆盖频率在欧亚大陆(55°~65°N,30°~120°E)附近地区、蒙古高原、斯塔诺夫高原和格陵兰岛以0.4~0.6(d/a)的速率下降;北半球春冬季节积雪面积下降明显,平均每年冬季下降趋势达到了1.9×105 km2;哈萨克斯坦附近地区和北美洲中部平原地区积雪持续日数显著增加,平均每年增加1.1 d;北半球积雪物候变化主要归因于积雪结束日期的变化,二者相关性达到0.89;从区域对北半球积雪物候变化的贡献分析表明,北半球积雪物候变化主要是由欧亚大陆积雪物候变化主导的,贡献率达到60%左右。

期刊论文 2025-03-11 DOI: 10.13984/j.cnki.cn37-1141.2025.01.013
  • 首页
  • 1
  • 2
  • 3
  • 4
  • 5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10条  共41条,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