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列表中检索

共检索到 7

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 AO)作为北半球冬季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年际变率的主模态,是气候可预测性的重要来源之一。然而,AO对中高纬度地表温度、土壤湿度、积雪等陆面特征变量的影响缺乏系统研究。本文基于ERA5和ERA5-Land再分析资料,通过回归分析和物理过程诊断,揭示了AO对冬春欧亚陆面变量的影响规律和机理。结果发现:伴随正位相的AO,欧亚地表温度呈现南北偶极型分布,即欧亚北部地表异常增暖,而欧亚南部地表异常变冷;而积雪和土壤湿度异常则总体呈现南北向三极型空间分布,即中纬度地区积雪覆盖和雪深异常减小、土壤异常干燥,而高纬度地区雪深异常增加、土壤异常湿润,低纬度地区积雪覆盖和雪深异常增加、土壤异常湿润。AO相关的大气环流异常主导的异常水汽输送驱动了上述欧亚陆面变量异常的形成。欧亚北部(南部)水汽的异常辐合(辐散)引起整层水汽和云量增加(减少),导致向下长波辐射增加(减少),使得北部(南部)地区地表异常增暖(变冷)。同时,异常水汽输送引起的降雪和降水异常导致了积雪和土壤湿度异常空间分布的形成。水汽的异常辐散(辐合)引起降雪或降水减少(增加),导致了欧亚中纬度地区(高...

期刊论文 2024-11-21

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 AO)作为北半球冬季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年际变率的主模态,是气候可预测性的重要来源之一。然而,AO对中高纬度地表温度、土壤湿度、积雪等陆面特征变量的影响缺乏系统研究。本文基于ERA5和ERA5-Land再分析资料,通过回归分析和物理过程诊断,揭示了AO对冬春欧亚陆面变量的影响规律和机理。结果发现:伴随正位相的AO,欧亚地表温度呈现南北偶极型分布,即欧亚北部地表异常增暖,而欧亚南部地表异常变冷;而积雪和土壤湿度异常则总体呈现南北向三极型空间分布,即中纬度地区积雪覆盖和雪深异常减小、土壤异常干燥,而高纬度地区雪深异常增加、土壤异常湿润,低纬度地区积雪覆盖和雪深异常增加、土壤异常湿润。AO相关的大气环流异常主导的异常水汽输送驱动了上述欧亚陆面变量异常的形成。欧亚北部(南部)水汽的异常辐合(辐散)引起整层水汽和云量增加(减少),导致向下长波辐射增加(减少),使得北部(南部)地区地表异常增暖(变冷)。同时,异常水汽输送引起的降雪和降水异常导致了积雪和土壤湿度异常空间分布的形成。水汽的异常辐散(辐合)引起降雪或降水减少(增加),导致了欧亚中纬度地区(高...

期刊论文 2024-11-21

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 AO)作为北半球冬季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年际变率的主模态,是气候可预测性的重要来源之一。然而,AO对中高纬度地表温度、土壤湿度、积雪等陆面特征变量的影响缺乏系统研究。本文基于ERA5和ERA5-Land再分析资料,通过回归分析和物理过程诊断,揭示了AO对冬春欧亚陆面变量的影响规律和机理。结果发现:伴随正位相的AO,欧亚地表温度呈现南北偶极型分布,即欧亚北部地表异常增暖,而欧亚南部地表异常变冷;而积雪和土壤湿度异常则总体呈现南北向三极型空间分布,即中纬度地区积雪覆盖和雪深异常减小、土壤异常干燥,而高纬度地区雪深异常增加、土壤异常湿润,低纬度地区积雪覆盖和雪深异常增加、土壤异常湿润。AO相关的大气环流异常主导的异常水汽输送驱动了上述欧亚陆面变量异常的形成。欧亚北部(南部)水汽的异常辐合(辐散)引起整层水汽和云量增加(减少),导致向下长波辐射增加(减少),使得北部(南部)地区地表异常增暖(变冷)。同时,异常水汽输送引起的降雪和降水异常导致了积雪和土壤湿度异常空间分布的形成。水汽的异常辐散(辐合)引起降雪或降水减少(增加),导致了欧亚中纬度地区(高...

期刊论文 2024-11-21

本文利用1979~2010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中国台站观测雪深、气温和降雪资料,分析了中国冬季积雪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雪深经验正交分解第一模态有显著的南、北反位相特征,当新疆北部、东北地区积雪偏多(少)时,对应黄河以南和青藏高原地区积雪偏少(多)。近30年来中国冬季积雪变异与北极涛动(AO)有非常紧密的联系,雪深的南、北反位相分布型与北极涛动有明显的反相关关系。AO负位相时,500 h Pa等压面上40°N以北存在着中心在贝加尔湖附近的气旋环流,而在其南存在着中心在中国西南的反气旋性环流,中国北方和南方地区分别受气旋和反气旋的控制。在我国北方地区,与AO相联系的气旋环流异常导致降雪增多、地表温度偏低,使得积雪增加;而在南方地区,与AO相联系的反气旋性环流异常导致的降雪减少和气温偏高,导致了积雪减少。本文的研究说明了北极涛动通过影响中国降雪和气温,进而对中国冬季积雪产生可能的影响。

期刊论文 2015-06-11

本文利用1979~2010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中国台站观测雪深、气温和降雪资料,分析了中国冬季积雪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雪深经验正交分解第一模态有显著的南、北反位相特征,当新疆北部、东北地区积雪偏多(少)时,对应黄河以南和青藏高原地区积雪偏少(多)。近30年来中国冬季积雪变异与北极涛动(AO)有非常紧密的联系,雪深的南、北反位相分布型与北极涛动有明显的反相关关系。AO负位相时,500 h Pa等压面上40°N以北存在着中心在贝加尔湖附近的气旋环流,而在其南存在着中心在中国西南的反气旋性环流,中国北方和南方地区分别受气旋和反气旋的控制。在我国北方地区,与AO相联系的气旋环流异常导致降雪增多、地表温度偏低,使得积雪增加;而在南方地区,与AO相联系的反气旋性环流异常导致的降雪减少和气温偏高,导致了积雪减少。本文的研究说明了北极涛动通过影响中国降雪和气温,进而对中国冬季积雪产生可能的影响。

期刊论文 2015-06-11

本文利用1979~2010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中国台站观测雪深、气温和降雪资料,分析了中国冬季积雪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雪深经验正交分解第一模态有显著的南、北反位相特征,当新疆北部、东北地区积雪偏多(少)时,对应黄河以南和青藏高原地区积雪偏少(多)。近30年来中国冬季积雪变异与北极涛动(AO)有非常紧密的联系,雪深的南、北反位相分布型与北极涛动有明显的反相关关系。AO负位相时,500 h Pa等压面上40°N以北存在着中心在贝加尔湖附近的气旋环流,而在其南存在着中心在中国西南的反气旋性环流,中国北方和南方地区分别受气旋和反气旋的控制。在我国北方地区,与AO相联系的气旋环流异常导致降雪增多、地表温度偏低,使得积雪增加;而在南方地区,与AO相联系的反气旋性环流异常导致的降雪减少和气温偏高,导致了积雪减少。本文的研究说明了北极涛动通过影响中国降雪和气温,进而对中国冬季积雪产生可能的影响。

期刊论文 2015-06-11
  • 首页
  • 1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7条  共7条,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