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水比(SLR)是新增积雪深度预报中将定量降水预报转化为雪深预报所必须的重要参数。本文利用北疆地区国家气象观测站2000—2023年10月—次年3月逐日降雪量、积雪深度、温度、风速等资料,筛选北疆降雪天气事件,分析北疆不同区域内SLR变化特征,并初步探讨其与温度、降雪量级、海拔高度等气象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北疆地区SLR的平均值为12.9,高于经验值10,其变化范围跨度很大,但主要集中在2 ~ 22内变化,6~16之间出现频数最多,占比50%以上,大于32的极端值出现频率较低。北疆地区平均SLR不仅存在明显的月变化特征(12月最大,1月次之),还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布差异(总体而言高海拔地区平均SLR较平原区大)。温度、降雪量、海拔高度与SLR有很好的相关性,平均温度在-15 ℃附近平均SLR存在峰值,峰值前随温度降低平均SLR明显增大,而峰值后随温度降低平均SLR突然减小;随降雪量等级的增大平均SLR呈减小趋势;随海拔高度升高平均SLR呈增加趋势。
雪水比(SLR)是新增积雪深度预报中将定量降水预报转化为雪深预报所必须的重要参数。本文利用北疆地区国家气象观测站2000—2023年10月—次年3月逐日降雪量、积雪深度、温度、风速等资料,筛选北疆降雪天气事件,分析北疆不同区域内SLR变化特征,并初步探讨其与温度、降雪量级、海拔高度等气象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北疆地区SLR的平均值为12.9,高于经验值10,其变化范围跨度很大,但主要集中在2 ~ 22内变化,6~16之间出现频数最多,占比50%以上,大于32的极端值出现频率较低。北疆地区平均SLR不仅存在明显的月变化特征(12月最大,1月次之),还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布差异(总体而言高海拔地区平均SLR较平原区大)。温度、降雪量、海拔高度与SLR有很好的相关性,平均温度在-15 ℃附近平均SLR存在峰值,峰值前随温度降低平均SLR明显增大,而峰值后随温度降低平均SLR突然减小;随降雪量等级的增大平均SLR呈减小趋势;随海拔高度升高平均SLR呈增加趋势。
雪水比(SLR)是新增积雪深度预报中将定量降水预报转化为雪深预报所必须的重要参数。本文利用北疆地区国家气象观测站2000—2023年10月—次年3月逐日降雪量、积雪深度、温度、风速等资料,筛选北疆降雪天气事件,分析北疆不同区域内SLR变化特征,并初步探讨其与温度、降雪量级、海拔高度等气象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北疆地区SLR的平均值为12.9,高于经验值10,其变化范围跨度很大,但主要集中在2 ~ 22内变化,6~16之间出现频数最多,占比50%以上,大于32的极端值出现频率较低。北疆地区平均SLR不仅存在明显的月变化特征(12月最大,1月次之),还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布差异(总体而言高海拔地区平均SLR较平原区大)。温度、降雪量、海拔高度与SLR有很好的相关性,平均温度在-15 ℃附近平均SLR存在峰值,峰值前随温度降低平均SLR明显增大,而峰值后随温度降低平均SLR突然减小;随降雪量等级的增大平均SLR呈减小趋势;随海拔高度升高平均SLR呈增加趋势。
雪水比(SLR)是新增积雪深度预报中将定量降水预报转化为雪深预报所必须的重要参数。本文利用北疆地区国家气象观测站2000—2023年10月—次年3月逐日降雪量、积雪深度、温度、风速等资料,筛选北疆降雪天气事件,分析北疆不同区域内SLR变化特征,并初步探讨其与温度、降雪量级、海拔高度等气象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北疆地区SLR的平均值为12.9,高于经验值10,其变化范围跨度很大,但主要集中在2 ~ 22内变化,6~16之间出现频数最多,占比50%以上,大于32的极端值出现频率较低。北疆地区平均SLR不仅存在明显的月变化特征(12月最大,1月次之),还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布差异(总体而言高海拔地区平均SLR较平原区大)。温度、降雪量、海拔高度与SLR有很好的相关性,平均温度在-15 ℃附近平均SLR存在峰值,峰值前随温度降低平均SLR明显增大,而峰值后随温度降低平均SLR突然减小;随降雪量等级的增大平均SLR呈减小趋势;随海拔高度升高平均SLR呈增加趋势。
雪水比(SLR)是新增积雪深度预报中将定量降水预报转化为雪深预报所必须的重要参数。本文利用北疆地区国家气象观测站2000—2023年10月—次年3月逐日降雪量、积雪深度、温度、风速等资料,筛选北疆降雪天气事件,分析北疆不同区域内SLR变化特征,并初步探讨其与温度、降雪量级、海拔高度等气象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北疆地区SLR的平均值为12.9,高于经验值10,其变化范围跨度很大,但主要集中在2 ~ 22内变化,6~16之间出现频数最多,占比50%以上,大于32的极端值出现频率较低。北疆地区平均SLR不仅存在明显的月变化特征(12月最大,1月次之),还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布差异(总体而言高海拔地区平均SLR较平原区大)。温度、降雪量、海拔高度与SLR有很好的相关性,平均温度在-15 ℃附近平均SLR存在峰值,峰值前随温度降低平均SLR明显增大,而峰值后随温度降低平均SLR突然减小;随降雪量等级的增大平均SLR呈减小趋势;随海拔高度升高平均SLR呈增加趋势。
雪水比(SLR)是新增积雪深度预报中将定量降水预报转化为雪深预报所必须的重要参数。本文利用北疆地区国家气象观测站2000—2023年10月—次年3月逐日降雪量、积雪深度、温度、风速等资料,筛选北疆降雪天气事件,分析北疆不同区域内SLR变化特征,并初步探讨其与温度、降雪量级、海拔高度等气象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北疆地区SLR的平均值为12.9,高于经验值10,其变化范围跨度很大,但主要集中在2 ~ 22内变化,6~16之间出现频数最多,占比50%以上,大于32的极端值出现频率较低。北疆地区平均SLR不仅存在明显的月变化特征(12月最大,1月次之),还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布差异(总体而言高海拔地区平均SLR较平原区大)。温度、降雪量、海拔高度与SLR有很好的相关性,平均温度在-15 ℃附近平均SLR存在峰值,峰值前随温度降低平均SLR明显增大,而峰值后随温度降低平均SLR突然减小;随降雪量等级的增大平均SLR呈减小趋势;随海拔高度升高平均SLR呈增加趋势。
积雪是北疆地区季节冻土冻融循环的主要控制因素,季节冻土又通过改变浅层土壤的冻融相态来影响积雪融水的下渗,但该地区消融季浅层土壤的冻融状态并不清楚,致使难以从机理层面准确评估积雪和冻土协同对土壤水分的调节作用。为此,本研究基于1961—2011年阿尔泰山地区6个气象站点的积雪与冻土地面监测数据,应用高斯模型和玻尔兹曼模型进行分析,在划分多雪年、少雪年和正常年的基础上,分析了北疆地区积雪和季节冻土的基本特征,详细探讨了消融期浅层土壤的冻融状态。结果表明,该地区各站点的多年平均积雪持续期为123.2 d,多年平均最大雪深为29.7 cm;季节冻土多年平均冻结期为150.9 d,平均最大冻结深度为120.3 cm。总体上,积雪呈现增加趋势,主要表现为雪深的增加;而冻土则呈现退化趋势,主要体现在冻结期缩短和最大冻结深度减少。不同类型积雪年冻土融化结束时间和积雪消融结束时间的对比分析显示,70%的多雪年和60.5%的正常年冻土融化结束时间分别比积雪消融结束时间早8.2 d和5.5 d;而少雪年冻土融化结束时间则比积雪消融结束时间晚13.2 d。总体上,所有站点的结果表明,随着积雪的增加,消融期季节...
积雪是北疆地区季节冻土冻融循环的主要控制因素,季节冻土又通过改变浅层土壤的冻融相态来影响积雪融水的下渗,但该地区消融季浅层土壤的冻融状态并不清楚,致使难以从机理层面准确评估积雪和冻土协同对土壤水分的调节作用。为此,本研究基于1961—2011年阿尔泰山地区6个气象站点的积雪与冻土地面监测数据,应用高斯模型和玻尔兹曼模型进行分析,在划分多雪年、少雪年和正常年的基础上,分析了北疆地区积雪和季节冻土的基本特征,详细探讨了消融期浅层土壤的冻融状态。结果表明,该地区各站点的多年平均积雪持续期为123.2 d,多年平均最大雪深为29.7 cm;季节冻土多年平均冻结期为150.9 d,平均最大冻结深度为120.3 cm。总体上,积雪呈现增加趋势,主要表现为雪深的增加;而冻土则呈现退化趋势,主要体现在冻结期缩短和最大冻结深度减少。不同类型积雪年冻土融化结束时间和积雪消融结束时间的对比分析显示,70%的多雪年和60.5%的正常年冻土融化结束时间分别比积雪消融结束时间早8.2 d和5.5 d;而少雪年冻土融化结束时间则比积雪消融结束时间晚13.2 d。总体上,所有站点的结果表明,随着积雪的增加,消融期季节...
积雪是北疆地区季节冻土冻融循环的主要控制因素,季节冻土又通过改变浅层土壤的冻融相态来影响积雪融水的下渗,但该地区消融季浅层土壤的冻融状态并不清楚,致使难以从机理层面准确评估积雪和冻土协同对土壤水分的调节作用。为此,本研究基于1961—2011年阿尔泰山地区6个气象站点的积雪与冻土地面监测数据,应用高斯模型和玻尔兹曼模型进行分析,在划分多雪年、少雪年和正常年的基础上,分析了北疆地区积雪和季节冻土的基本特征,详细探讨了消融期浅层土壤的冻融状态。结果表明,该地区各站点的多年平均积雪持续期为123.2 d,多年平均最大雪深为29.7 cm;季节冻土多年平均冻结期为150.9 d,平均最大冻结深度为120.3 cm。总体上,积雪呈现增加趋势,主要表现为雪深的增加;而冻土则呈现退化趋势,主要体现在冻结期缩短和最大冻结深度减少。不同类型积雪年冻土融化结束时间和积雪消融结束时间的对比分析显示,70%的多雪年和60.5%的正常年冻土融化结束时间分别比积雪消融结束时间早8.2 d和5.5 d;而少雪年冻土融化结束时间则比积雪消融结束时间晚13.2 d。总体上,所有站点的结果表明,随着积雪的增加,消融期季节...
积雪是北疆地区季节冻土冻融循环的主要控制因素,季节冻土又通过改变浅层土壤的冻融相态来影响积雪融水的下渗,但该地区消融季浅层土壤的冻融状态并不清楚,致使难以从机理层面准确评估积雪和冻土协同对土壤水分的调节作用。为此,本研究基于1961—2011年阿尔泰山地区6个气象站点的积雪与冻土地面监测数据,应用高斯模型和玻尔兹曼模型进行分析,在划分多雪年、少雪年和正常年的基础上,分析了北疆地区积雪和季节冻土的基本特征,详细探讨了消融期浅层土壤的冻融状态。结果表明,该地区各站点的多年平均积雪持续期为123.2 d,多年平均最大雪深为29.7 cm;季节冻土多年平均冻结期为150.9 d,平均最大冻结深度为120.3 cm。总体上,积雪呈现增加趋势,主要表现为雪深的增加;而冻土则呈现退化趋势,主要体现在冻结期缩短和最大冻结深度减少。不同类型积雪年冻土融化结束时间和积雪消融结束时间的对比分析显示,70%的多雪年和60.5%的正常年冻土融化结束时间分别比积雪消融结束时间早8.2 d和5.5 d;而少雪年冻土融化结束时间则比积雪消融结束时间晚13.2 d。总体上,所有站点的结果表明,随着积雪的增加,消融期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