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列表中检索

共检索到 5

干旱半干旱区占中国陆地面积一半以上,生态环境脆弱,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敏感,极端气候事件呈多发、强发态势。该区域的气候异常不仅受到大气内部变率的调制,还受海温、海冰和积雪等下垫面影响,这些物理因子对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异常起关键性作用。文章系统性地回顾和梳理了这些物理因子对中国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异常影响的研究。研究表明:大气遥相关作为气候异常的内部影响因子,其位相转变造成的环流异常会通过调控急流位置、行星波活动、阻塞强度、槽脊位置等造成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异常;而海温则通过影响季风强度、沃克(Walker)环流强度、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及激发大气罗斯贝(Rossby)波响应等方式对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异常产生影响;积雪通过反照率效应和水文效应,改变地表辐射、土壤温湿度等下垫面热力状况,进而通过非绝热加热或改变大气斜压性等方式对干旱半干旱区气温和降水产生显著作用。文章在总结已有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指出不同因子之间的协同作用机制以及各因子对中国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异常的贡献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期刊论文 2023-06-06

青藏高原热源作用加强了我国旱区气候背景的形成和维持,同时也对我国旱区的气候异常产生重要影响。深入认识高原热源变化与我国旱区气候异常之间的联系,对于维系旱区生态安全、防范重大气象灾害、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回顾和梳理了当前关于高原热源对我国旱区气候异常影响的相关研究,包括高原热源的气候特征、高原热源对我国旱区气候异常的影响以及高原热源前期信号对我国旱区气候的预测作用。已有研究表明,高原热源的时空分布特征具有显著的季节性、区域性以及时间阶段性差异,通过调控高原北侧经圈环流、南亚高压、西风急流、纬向行星波等环流系统可对我国旱区气候异常产生影响;同时,高原积雪、冻土等通过陆面过程改变地表能量平衡和土壤水热传输影响高原热源,可作为前期信号运用于旱区夏季降水预测。最后,在总结已有研究进展和成果的基础上,对今后高原热源对我国旱区气候异常影响的研究方向做了展望,即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高原热源的时空变化规律仍存在很大不确定性,高原热源影响我国旱区气候异常的途径目前尚不全面,二者之间的内在影响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期刊论文 2023-04-06

针对我国西部干旱半干旱区典型流域的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特征分析问题,以近35年来的5期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变化监测技术和景观生态学分析算法,对石羊河流域的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近35年来,由于人类的活动,石羊河流域居民地和耕地大幅增加,水体、草地、林地面积大幅减少,生态环境日益恶化。2)研究区不同地类之间出现不同程度的转移现象,主要是较大面积的未利用土地和草地转化成了耕地,部分草地转化成未利用土地。3)景观格局在各个研究时段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整个景观的密度是先增后减,说明流域的开发已有所节制。

期刊论文 2016-11-11

【中文摘要】陆相沉积物有机质同位素主要来自于古植被有机同位素,利用沉积物同位素反演当时地表植被及气候环境信息已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可靠的现代过程研究必不可少。国内已开展的现代过程研究多集中在某种或几种植物同位素组成和气候因子的关系上,缺少对植被群落整体有机质碳同位素信息和气候因子之间关系的研究,而且表土和现生植被有机质同位素组成的变化幅度仍没有统一的认识。本项目拟通过对干旱半干旱区不同降水带和内陆湖泊流域沿高度分布垂直带谱上植物和表土碳氢同位素的系统分析,了解植物转化为土壤有机质过程中同位素分馏幅度,同时利用生理生态学手段阐明不同植物同位素组成响应环境变化的主要生理适应机制,建立现代植物群落、表土碳氢同位素组成、环境因子三者之间的关系,从中获得湿度转换指标和影响高度梯度上同位素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沉积物(包括黄土和内陆湖泊沉积物)中利用有机碳氢同位素进行古环境定量重建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2007-01

【中文摘要】根据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水循环和陆地生态系统特征及其相互作用机制,以生态环境脆弱区不同景观小流域作为案例研究,综合实验研究、模型模拟结合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通过尺度转换和系统耦合的方法,从叶片-生态系统-小流域不同尺度,模拟并分析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不同景观内主要植物种的生理生态学特性,不同生态系统内的水分平衡过程以及不同小流域生态水文特征,探讨生态水文过程对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的敏感性。完善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小流域生态水文过程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生态建设和退耕还林还草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

2005-01
  • 首页
  • 1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5条  共5条,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