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9

对于植物和土壤微生物来说,磷是重要的生命元素。土壤磷的生物有效性随成土过程发生改变,同时植物和土壤微生物通过调整自身养分利用策略,对土壤磷循环产生影响。基于冰川退缩迹地土壤和植被原生演替序列,探讨了土壤-植物-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磷循环协同作用过程,分析了贡嘎山海螺沟冰川退缩区4次冰碛物出露时间(1980、1970、1958、1930年)退缩迹地上发育的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磷形态和酶活性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1)随着植被演替和土壤发育,海螺沟冰川退缩区土壤磷含量及其生物有效性发生明显改变;(2)成土作用初期,微生物促进了原生矿物磷的转化,并为早期植被发育提供养分;随着原生矿物磷释放量的减少,植物养分利用策略经历了由磷回收循环→简单获取→回收循环3个不同阶段;另外,随着植被演替,微生物更多地参与有机磷活化,提升了植物养分重吸收效率;(3)海螺沟冰川退缩区冰碛物磷的快速流失加剧了植物与微生物对磷的竞争。

期刊论文 2023-06-07 DOI: 10.19814/j.jese.2022.12055

对于植物和土壤微生物来说,磷是重要的生命元素。土壤磷的生物有效性随成土过程发生改变,同时植物和土壤微生物通过调整自身养分利用策略,对土壤磷循环产生影响。基于冰川退缩迹地土壤和植被原生演替序列,探讨了土壤-植物-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磷循环协同作用过程,分析了贡嘎山海螺沟冰川退缩区4次冰碛物出露时间(1980、1970、1958、1930年)退缩迹地上发育的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磷形态和酶活性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1)随着植被演替和土壤发育,海螺沟冰川退缩区土壤磷含量及其生物有效性发生明显改变;(2)成土作用初期,微生物促进了原生矿物磷的转化,并为早期植被发育提供养分;随着原生矿物磷释放量的减少,植物养分利用策略经历了由磷回收循环→简单获取→回收循环3个不同阶段;另外,随着植被演替,微生物更多地参与有机磷活化,提升了植物养分重吸收效率;(3)海螺沟冰川退缩区冰碛物磷的快速流失加剧了植物与微生物对磷的竞争。

期刊论文 2023-06-07 DOI: 10.19814/j.jese.2022.12055

白念珠菌 (Candida albicans,C. albicans)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当人体免疫系统受损或体内正常微生物菌群失衡时,该菌可引起浅部感染,甚至会通过血液传播到器官组织引起侵袭性白念珠菌感染,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命健康。近年来,随着免疫缺陷类疾病患病率的上升,化疗药物、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的广泛应用,白念珠菌感染逐渐增多[1]。

期刊论文 2023-05-25

白念珠菌 (Candida albicans,C. albicans)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当人体免疫系统受损或体内正常微生物菌群失衡时,该菌可引起浅部感染,甚至会通过血液传播到器官组织引起侵袭性白念珠菌感染,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命健康。近年来,随着免疫缺陷类疾病患病率的上升,化疗药物、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的广泛应用,白念珠菌感染逐渐增多[1]。

期刊论文 2023-05-25

为阐明西风-季风协同作用变化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影响规律与机理,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组织西藏自治区气象台、西藏自治区气候中心、郑州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等部门分两组实地考察青藏高原植被环境气象要素和优势植被信息,本课题组负责青藏公路沿线优势植物和气象要素的实地调研。因课题组分工不同,本小组负责优势植物叶绿素和叶面积指数调查。调查表明青藏公路沿线气候类型较为丰富,有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高原干旱大陆性气候、高原亚寒带季风半湿润气候区等多样气候。气候的多样性导致每个地区优势植物不同,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多珠芽蓼、滨藜,小嵩草等;高原亚寒带季风半湿润气候区多红景天、草地风毛菊、银边草;高原干旱大陆性气候物种较为丰富,降水的不同也对植被分布有影响,主要有高山柏、圆柏、苦马豆、圆刺、羊茅、披针叶野决明。

期刊论文 2021-04-14

为阐明西风-季风协同作用变化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影响规律与机理,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组织西藏自治区气象台、西藏自治区气候中心、郑州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等部门分两组实地考察青藏高原植被环境气象要素和优势植被信息,本课题组负责青藏公路沿线优势植物和气象要素的实地调研。因课题组分工不同,本小组负责优势植物叶绿素和叶面积指数调查。调查表明青藏公路沿线气候类型较为丰富,有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高原干旱大陆性气候、高原亚寒带季风半湿润气候区等多样气候。气候的多样性导致每个地区优势植物不同,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多珠芽蓼、滨藜,小嵩草等;高原亚寒带季风半湿润气候区多红景天、草地风毛菊、银边草;高原干旱大陆性气候物种较为丰富,降水的不同也对植被分布有影响,主要有高山柏、圆柏、苦马豆、圆刺、羊茅、披针叶野决明。

期刊论文 2021-04-14

冰-冻破坏是寒区冬季输水渠道结构破坏的主要原因,而目前尚缺乏准确的分析方法和评价准则。本文从冰盖生消过程中结冰初期、流冰期和封冻期3个阶段衬砌结构冰冻破坏机理出发,考虑在冰-结构-冻土协同作用下,基于弹性地基梁Winkler理论推导了衬砌结构的挠曲线微分方程,分别建立了3个阶段衬砌结构的冰冻破坏力学模型,并结合相应荷载组合和边界条件对模型求解获得了衬砌结构的挠度、内力和应力的解析表达。应用该模型对南水北调京石段某输水渠道进行冰冻破坏分析计算,结果表明:结冰初期、流冰期和封冻期3个阶段衬砌结构的法向冻胀位移最大值分别为10.62、13.89和5.05 cm,对应3个阶段衬砌结构的截面最大拉应力分别为3.63、 4.11和2.05 MPa,且破坏位置均在冻结区坡板的中下部,与现场监测渠道冰冻破坏分布规律吻合。据此,建议寒区冬季输水渠道控制运用中应尽量缩短结冰初期、流冰期时间,延长第3阶段稳定封冻期时间,同时应合理控制地下水位和冰盖厚度。研究结果可为寒区冬季输水渠道抗冰冻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

期刊论文 2021-01-25 DOI: 10.13243/j.cnki.slxb.20200558

冰-冻破坏是寒区冬季输水渠道结构破坏的主要原因,而目前尚缺乏准确的分析方法和评价准则。本文从冰盖生消过程中结冰初期、流冰期和封冻期3个阶段衬砌结构冰冻破坏机理出发,考虑在冰-结构-冻土协同作用下,基于弹性地基梁Winkler理论推导了衬砌结构的挠曲线微分方程,分别建立了3个阶段衬砌结构的冰冻破坏力学模型,并结合相应荷载组合和边界条件对模型求解获得了衬砌结构的挠度、内力和应力的解析表达。应用该模型对南水北调京石段某输水渠道进行冰冻破坏分析计算,结果表明:结冰初期、流冰期和封冻期3个阶段衬砌结构的法向冻胀位移最大值分别为10.62、13.89和5.05 cm,对应3个阶段衬砌结构的截面最大拉应力分别为3.63、 4.11和2.05 MPa,且破坏位置均在冻结区坡板的中下部,与现场监测渠道冰冻破坏分布规律吻合。据此,建议寒区冬季输水渠道控制运用中应尽量缩短结冰初期、流冰期时间,延长第3阶段稳定封冻期时间,同时应合理控制地下水位和冰盖厚度。研究结果可为寒区冬季输水渠道抗冰冻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

期刊论文 2021-01-25 DOI: 10.13243/j.cnki.slxb.20200558

本研究旨在寻找影响东亚冬季气候的海温和北极海冰配置型。研究两者的协同作用与实际情况更符合。一方面,观测中海温和海冰对大气的影响是同时存在的;另一方面,它们对大气的影响可能存在非线性作用,使得不同配置型的协同作用并不等于各自单独作用的简单线性叠加。因此,研究影响东亚冬季气候的海温和海冰配置型对改善短期气候预测更有实际意义。 首先基于观测资料,利用奇异值分解、主成分分析等统计方法寻找与东亚冬季气候存在联系的海温和海冰配置型。再运用大气环流模式进行数值试验,研究上述海温和海冰配置型对东亚冬季气候的影响,分析两者单独作用的线性叠加与协同作用之间的差异。最后结合观测和数值模拟,分析海温和海冰配置型影响大气的物理机制,以及与各自单独影响机制之间的不同。

2014-01
  • 首页
  • 1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9条  共9条,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