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发现,陆域永久冻土层及海域都存在着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我国2007年和2008年先后在南海海域及祁连山木里地区发现水合物实物样品。中国地质调查局于2010年开始实施冻土水合物试采技术研究及现场开采试验,2017年将在我国南海海域实施海洋水合物试采,相关准备工作正在进行中。本文介绍了陆域水合物试采进展及海洋水合物试采技术方案的构思。
【中文摘要】本项目拟通过对ODP184航次1146站位晚新生代以来的沉积物样品进行元素碳及正构烷烃的碳同位素分析, 建立南海北部约20Ma以来植被演化历史; 通过关键时段的高分辨率分析和以上两种方法的相互对比和验证, 确定南海北部C4植物大规模扩张的时间; 通过与元素碳含量及其他气候指标的对比, 探讨南海北部C4植物演化与干旱化、与东亚季风的关系; 通过海陆沉积物中元素碳记录的相互对比, 探讨东亚季风区相对高纬(黄土高原)和低纬地区(南海北部周边地区)C4植物演化时间上的异同以及可能的气候影响机制. 本项目将丰富东亚季风区低纬地区晚新生代以来植被演化与气候环境变化信息, 较为确切地揭示南海周边C4植物演化特征及大规模出现的时间, 同时为东亚季风区植被演化的气候影响机制提供重要线索, 从而为全球C4植物演化及驱动机制等相关研究提供区域性资料和参考.
2009-01【中文摘要】近三年来,在国家和主管部门的支持下,本创新研究群体以南海和“西太平洋暖池”为重点,开展沉积记录的海陆对比研究,在气候演变的热带驱动、南海古海洋学与东亚古季风、以及东亚古环境演变的海陆沉积对比等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围绕气候演变的热带驱动假说,提出“全球季风”、“热带次表层海水”等新概念或新思路,在气候环境演变的机制研究上具有原始创新性;由Springer出版社出版《The South China Sea: Paleoceanography and sedimentology》英文专著,说明在南海古海洋学研究上已处于国际前沿;围绕新生代东亚古环境演变,以“追索东亚地形东倾与季风演化历史”为主题,于2007年4月提交我国第一份IODP航次完整建议书,并于2009年9月提交中国第二份IODP航次完整建议书,获得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评价和肯定。三年期间,本创新研究群体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并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取得突出成绩,形成了一支专业结构合理、学科交叉互补, 以海洋古环境研究为主、注重海陆结合的西太平洋地区古环境研究骨干队伍。
2007-01【中文摘要】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对气候环境的影响是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领域,也是科学界关注的重要课题。地质时期(如新元古代、古新世末、晚三叠纪、侏罗纪、晚第四纪等)曾发生过多次水合物的突然分解而导致的全球性气候环境突变和灾害,并在全球许多海区甚至陆地得到记录。ODP184及以往的研究显示了南海第四纪沉积剖面中也存在碳同位素的负漂移异常,但是否代表了水合物分解甲烷释放的记录?还有待深入研究。本项目以南海北部两个代表性沉积柱样为对象,研究晚第四纪沉积剖面中的碳同位素负漂移、生物突变或灭绝、自生冷泉碳酸盐沉积、液化沉积构造等与水合物分解甲烷有关的地质与地球化学记录,并与全球已有的相关记录进行对比,探讨晚第四纪特别是末次冰期以来水合物分解在南海沉积剖面上的响应特征,明确该时期水合物的分解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和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此课题探索从一个新的角度深化南海的气候环境研究,有望为全球变化提供重要基础资料和证据。
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