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列表中检索

2
1
1

3
共检索到 4

降水是水文模拟和预报的关键。作为全球降水观测计划(GPM)的前身,新一代多卫星遥感降水反演技术的出现使得低成本快速获取数据质量更好、时空分辨率更高、覆盖范围更广的实时连续降水资料成为可能,多卫星遥感降水与分布式水文模型的集成为大尺度流域(特别是无资料或少资料地区)的水文模拟和洪水预报提供了新的契机。本项目拟在中国南北两个典型流域各建立一个加密实验格网,并结合站点观测数据对三种国际上主流的多卫星遥感降水进行地面验证,从反演机理上探讨影响遥感降水精度的关键因素;将遥感降水与分布式垂向混合产流模型进行集成,定量评估三种主流遥感降水在典型流域的水文模拟和预报能力;解析不同空间分辨率遥感降水在洪水预报中的多维误差结构,揭示新传感器引入和关键算法更新对遥感降水的水文模拟和预报能力的影响。本项目研究成果可以为我国即将发射的降雨雷达星在洪涝灾害预报中的应用提供重要的技术借鉴和理论参考。

2014-01

多年冻土和季节冻土分别占北半球裸露地表的24%和55%。近地表土壤冻融的范围、冻结起始日期、持续时间及冻融深度对寒季/寒区植物生长、大气与土壤间能量、水分及温室气体交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应用卫星遥感结合地面观测资料研究局地到区域尺度的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已取得诸多成果,而遥感在冻土研究中的最直接应用是利用微波探测近地表土壤冻融状态。相对于主动SAR,星载被动微波传感器具有多通道观测且重访周期较高,空间分辨率很低的特点。重点评述了近几十年来被动微波辐射计在冻土研究中的算法发展及其应用前景,主要包括双指标算法、时间序列变化检测算法及判别树算法3类,其核心均是基于冻土的低温特征和"体散射变暗"效应。发展可靠实用的微波遥感土壤冻融状态判别算法,提供区域和全球尺度上的土壤冻融状态信息,对水文学、气象学以及农业科学、工程地质研究与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论文 2009-12-03

【中文摘要】内陆湖泊是气候变化敏感的指示器,高山湖泊处于自然状态,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能够较真实地反映气候状况。本项目利用卫星遥感资料和1:10万地形图数据,结合气象资料和野外实地调查数据,对高原上部分典型湖泊湖面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表明,以色林错、纳木错为主的藏北湖泊近四十年来表现为湖面增长趋势。其中色林错从1999-2008 年湖面扩大速度为20%,平均上涨了420 km2/10a,2008年面积为2196.23 km2 已超过纳木错面积,成为西藏第一大咸水湖;冰雪融水量的增加是湖泊上涨的根本原因,其次与降水量的增加和蒸发量的减少、冻土退化等暖湿化的气候变化有很大关系。而以降水为主要补给的西藏中部的羊卓雍错和高原西部的玛旁雍错面积呈减少趋势,羊卓雍错2005年面积与1975年相比减少了46.55km2,玛旁雍错2009年面积比1975年减少了1.56 km2;在降水增加、气温上升的情况下由于升温引起的湖泊蒸发效应超过降水增加导致的补给影响, 是湖泊面积下降的主要原因。研究成果不仅对研究高原湖泊生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可为当地有关部门提供防灾减灾方面的决策依据。

2008-01

【中文摘要】云以及云与辐射的相互作用是气候变化研究中一个极不确定的因素。因此加强我国云与辐射的相互作用研究对于理解我国气候变化特征、气候预测以及水循环都有重要的意义。目前云参数资料在质量上和时空分辨率方面还不能满足研究需要。本研究旨在利用一个自然科学基金在研项目已经发展的一个初步适合地基全天候云宏观参数(云量和云底高)的观测方法,以及新近研制的全天空红外亮温仪的基础上,再联合气象卫星MODIS、CERES资料,以及CALIPSO和CloudSat卫星的云遥感观测资料,即天地联合进行云参数观测,同时获得我国典型区域云与云系较为完整的宏观三维结构统计特征,为天地联合云参数观测提供可推广的技术,为气候与环境研究提供较更为可靠的多时空尺度的云参数资料。该项研究在方法和技术上有重要推广价值。

2008-01
  • 首页
  • 1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4条  共4条,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