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寒冷及严寒地区,冻融循环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损伤的主要原因,目前对混凝土冻融损伤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矿物掺合料、水灰比和混凝土外加剂方面,较少考虑粗集料类型的影响,相关规范也未提出具体要求。基于此,通过混凝土快速冻融试验,以表观损伤、相对动弹性模量损失率、质损率、超声波波速损失率、抗压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损失率为指标,综合评价了卵石、碎石混凝土的冻融损伤情况。试验得出:以相对动弹性模量为指标,卵石混凝土的抗冻性比碎石混凝土低16%,冻坏时卵石混凝土的超声波波速、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损失率是碎石混凝土的2.0~2.5倍。抗冻混凝土设计时应将卵石和碎石分开考虑,对卵石混凝土应提出更高的抗冻要求。同时建立了卵石和碎石混凝土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随冻融次数的退化模型,可以为寒区混凝土结构设计提供参考,并指出用相对动弹性模量和质损率作为冻融破坏的评价指标并不全面,应将强度因素纳入考虑。
在寒冷及严寒地区,冻融循环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损伤的主要原因,目前对混凝土冻融损伤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矿物掺合料、水灰比和混凝土外加剂方面,较少考虑粗集料类型的影响,相关规范也未提出具体要求。基于此,通过混凝土快速冻融试验,以表观损伤、相对动弹性模量损失率、质损率、超声波波速损失率、抗压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损失率为指标,综合评价了卵石、碎石混凝土的冻融损伤情况。试验得出:以相对动弹性模量为指标,卵石混凝土的抗冻性比碎石混凝土低16%,冻坏时卵石混凝土的超声波波速、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损失率是碎石混凝土的2.0~2.5倍。抗冻混凝土设计时应将卵石和碎石分开考虑,对卵石混凝土应提出更高的抗冻要求。同时建立了卵石和碎石混凝土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随冻融次数的退化模型,可以为寒区混凝土结构设计提供参考,并指出用相对动弹性模量和质损率作为冻融破坏的评价指标并不全面,应将强度因素纳入考虑。
在寒冷及严寒地区,冻融循环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损伤的主要原因,目前对混凝土冻融损伤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矿物掺合料、水灰比和混凝土外加剂方面,较少考虑粗集料类型的影响,相关规范也未提出具体要求。基于此,通过混凝土快速冻融试验,以表观损伤、相对动弹性模量损失率、质损率、超声波波速损失率、抗压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损失率为指标,综合评价了卵石、碎石混凝土的冻融损伤情况。试验得出:以相对动弹性模量为指标,卵石混凝土的抗冻性比碎石混凝土低16%,冻坏时卵石混凝土的超声波波速、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损失率是碎石混凝土的2.0~2.5倍。抗冻混凝土设计时应将卵石和碎石分开考虑,对卵石混凝土应提出更高的抗冻要求。同时建立了卵石和碎石混凝土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随冻融次数的退化模型,可以为寒区混凝土结构设计提供参考,并指出用相对动弹性模量和质损率作为冻融破坏的评价指标并不全面,应将强度因素纳入考虑。
为提高入水联络通道施工安全及止水效果,通过冻结法加固技术以实现无水暗挖施工作业。本文结合北京地铁19号线某盾构区间2号联络通道兼泵房具体施工过程,分析了冻结法加固技术在联络通道中的应用,实现了无水作业施工,确保地下结构施工安全,为以后类似工程施工提供经验。
为提高入水联络通道施工安全及止水效果,通过冻结法加固技术以实现无水暗挖施工作业。本文结合北京地铁19号线某盾构区间2号联络通道兼泵房具体施工过程,分析了冻结法加固技术在联络通道中的应用,实现了无水作业施工,确保地下结构施工安全,为以后类似工程施工提供经验。
人工地层冻结法的实施会引起地层的冻胀,为了探究富水砂卵石地层冻胀特性及其对既有结构的扰动,首先阐述了土体冻胀的本质和温度与结构应力应变之间的关系,并依托洛阳轨道交通1号线塔湾站-史家湾站区间联络通道工程建立三维热力耦合数值模型,对砂卵石地层冻结期间的地层冻胀变化和既有隧道变形受力进行了数值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冻结管降温使得冻结管周围地层中的水分冻结,土体体积膨胀,进而使联络通道设计位置上方地表出现隆起,且距联络通道中心的水平距离越近,隆起变形值就越大。地层的冻胀对既有双线隧道造成扰动,隧道结构变形主要表现为拱顶隆起、拱底下沉、靠近联络通道一侧的拱腰向隧道内侧产生横向变形,同时联络通道设计开口位置附近的管片结构出现应力集中现象。在整个冻结过程中,冻结前期设计加固区域地层的降温速率和低温扩散速率较快,地层冻胀效应变化显著,而到冻结后期受冻结范围影响地层冻胀变形和既有隧道变形的增幅均有所减小。
人工地层冻结法的实施会引起地层的冻胀,为了探究富水砂卵石地层冻胀特性及其对既有结构的扰动,首先阐述了土体冻胀的本质和温度与结构应力应变之间的关系,并依托洛阳轨道交通1号线塔湾站-史家湾站区间联络通道工程建立三维热力耦合数值模型,对砂卵石地层冻结期间的地层冻胀变化和既有隧道变形受力进行了数值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冻结管降温使得冻结管周围地层中的水分冻结,土体体积膨胀,进而使联络通道设计位置上方地表出现隆起,且距联络通道中心的水平距离越近,隆起变形值就越大。地层的冻胀对既有双线隧道造成扰动,隧道结构变形主要表现为拱顶隆起、拱底下沉、靠近联络通道一侧的拱腰向隧道内侧产生横向变形,同时联络通道设计开口位置附近的管片结构出现应力集中现象。在整个冻结过程中,冻结前期设计加固区域地层的降温速率和低温扩散速率较快,地层冻胀效应变化显著,而到冻结后期受冻结范围影响地层冻胀变形和既有隧道变形的增幅均有所减小。
我国东北地区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浅埋隧道施工经常受到所处地质环境中水资源分布的影响;此外,冬季寒冷而漫长的气候特征,使季节性冻土区形成较多,对冬季施工造成很大的困难;极寒条件下,砂卵石地层在富水地段易发生涌水问题。在以中俄原油管道二线工程呼玛河穿越隧道进口施工的基础上,结合施工环境地层中地下水的分布情况,分析了该问题发生的成因条件,给出了相应治理和防水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达到了规范要求,实现了复杂地质条件下浅埋隧道开挖水灾害的稳定控制,保证了呼玛河穿越工程顺利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