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列表中检索

共检索到 6

2020年浙江梅汛期入梅比常年明显偏早、出梅比常年偏晚、梅雨期明显偏长、梅雨量显著偏多,共出现8次大范围的强降水过程。通过分析发现:南海夏季风比常年爆发偏早,南亚高压和副高北跳提前,导致2020年入梅偏早;6月下旬开始到7月副高和南亚高压脊线位置总体偏南,导致出梅偏晚,梅期偏长;副高南侧的偏东气流携带西太平洋的水汽在南海转向和南半球的越赤道转化成的印度洋、孟加拉湾的西南气流汇合,形成一支强盛的西南低空急流。乌拉尔山脊前常有冷空气南下,使其东侧低槽加深,分裂小槽东移,冷暖气流交汇,有利于梅雨带在长江中下游一带维持;通过分析前期外强迫因子,可以发现厄尔尼诺事件、冬季环流型、高原积雪、北极海冰和冬季风等等,都可以成为梅汛期预测的依据。

期刊论文 2024-05-09 DOI: 10.16000/j.cnki.zjqx.2023.03.006

2020年浙江梅汛期入梅比常年明显偏早、出梅比常年偏晚、梅雨期明显偏长、梅雨量显著偏多,共出现8次大范围的强降水过程。通过分析发现:南海夏季风比常年爆发偏早,南亚高压和副高北跳提前,导致2020年入梅偏早;6月下旬开始到7月副高和南亚高压脊线位置总体偏南,导致出梅偏晚,梅期偏长;副高南侧的偏东气流携带西太平洋的水汽在南海转向和南半球的越赤道转化成的印度洋、孟加拉湾的西南气流汇合,形成一支强盛的西南低空急流。乌拉尔山脊前常有冷空气南下,使其东侧低槽加深,分裂小槽东移,冷暖气流交汇,有利于梅雨带在长江中下游一带维持;通过分析前期外强迫因子,可以发现厄尔尼诺事件、冬季环流型、高原积雪、北极海冰和冬季风等等,都可以成为梅汛期预测的依据。

期刊论文 2024-05-09 DOI: 10.16000/j.cnki.zjqx.2023.03.006

2020年浙江梅汛期入梅比常年明显偏早、出梅比常年偏晚、梅雨期明显偏长、梅雨量显著偏多,共出现8次大范围的强降水过程。通过分析发现:南海夏季风比常年爆发偏早,南亚高压和副高北跳提前,导致2020年入梅偏早;6月下旬开始到7月副高和南亚高压脊线位置总体偏南,导致出梅偏晚,梅期偏长;副高南侧的偏东气流携带西太平洋的水汽在南海转向和南半球的越赤道转化成的印度洋、孟加拉湾的西南气流汇合,形成一支强盛的西南低空急流。乌拉尔山脊前常有冷空气南下,使其东侧低槽加深,分裂小槽东移,冷暖气流交汇,有利于梅雨带在长江中下游一带维持;通过分析前期外强迫因子,可以发现厄尔尼诺事件、冬季环流型、高原积雪、北极海冰和冬季风等等,都可以成为梅汛期预测的依据。

期刊论文 2024-05-09 DOI: 10.16000/j.cnki.zjqx.2023.03.006

利用1981年以来广西前汛期降水量、NCEP/NCAR再分析资料、英国Hadley中心海表面温度资料以及国家气候中心的大气环流指数、海温指数和积雪指数等资料,采用合成、相关计算方法,分析了厄尔尼诺次年广西前汛期降水量差异的成因。结果表明,厄尔尼诺次年广西前汛期降水偏多时,500hPa副热带高压更强更大更偏西,乌拉尔山高压脊偏强但东亚槽偏弱,西西伯利亚分裂西风槽东移,引导冷空气主要从西路、中路南下影响广西。外强迫因子中,NINO3.4、IOBW、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和西太副高强度、脊线和西伸脊点正相关,NAT则为反相关;IOBW、SIOD对东亚槽强度作用相反,IOBW正位相有利于东亚槽偏弱,SIOD正值则东亚槽偏强;TIOD、SIOD负值有利于贝湖至巴湖高度值低,不断分裂西风槽东移南下。因而不同的海温关键区分布形态和高原积雪面积配置引起500hPa影响系统的差异,从而造成厄尔尼诺次年广西前汛期降水量的差别。

期刊论文 2023-07-20 DOI: 10.19849/j.cnki.CN45-1356/P.2023.2.03

利用1981年以来广西前汛期降水量、NCEP/NCAR再分析资料、英国Hadley中心海表面温度资料以及国家气候中心的大气环流指数、海温指数和积雪指数等资料,采用合成、相关计算方法,分析了厄尔尼诺次年广西前汛期降水量差异的成因。结果表明,厄尔尼诺次年广西前汛期降水偏多时,500hPa副热带高压更强更大更偏西,乌拉尔山高压脊偏强但东亚槽偏弱,西西伯利亚分裂西风槽东移,引导冷空气主要从西路、中路南下影响广西。外强迫因子中,NINO3.4、IOBW、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和西太副高强度、脊线和西伸脊点正相关,NAT则为反相关;IOBW、SIOD对东亚槽强度作用相反,IOBW正位相有利于东亚槽偏弱,SIOD正值则东亚槽偏强;TIOD、SIOD负值有利于贝湖至巴湖高度值低,不断分裂西风槽东移南下。因而不同的海温关键区分布形态和高原积雪面积配置引起500hPa影响系统的差异,从而造成厄尔尼诺次年广西前汛期降水量的差别。

期刊论文 2023-07-20 DOI: 10.19849/j.cnki.CN45-1356/P.2023.2.03

利用1981年以来广西前汛期降水量、NCEP/NCAR再分析资料、英国Hadley中心海表面温度资料以及国家气候中心的大气环流指数、海温指数和积雪指数等资料,采用合成、相关计算方法,分析了厄尔尼诺次年广西前汛期降水量差异的成因。结果表明,厄尔尼诺次年广西前汛期降水偏多时,500hPa副热带高压更强更大更偏西,乌拉尔山高压脊偏强但东亚槽偏弱,西西伯利亚分裂西风槽东移,引导冷空气主要从西路、中路南下影响广西。外强迫因子中,NINO3.4、IOBW、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和西太副高强度、脊线和西伸脊点正相关,NAT则为反相关;IOBW、SIOD对东亚槽强度作用相反,IOBW正位相有利于东亚槽偏弱,SIOD正值则东亚槽偏强;TIOD、SIOD负值有利于贝湖至巴湖高度值低,不断分裂西风槽东移南下。因而不同的海温关键区分布形态和高原积雪面积配置引起500hPa影响系统的差异,从而造成厄尔尼诺次年广西前汛期降水量的差别。

期刊论文 2023-07-20 DOI: 10.19849/j.cnki.CN45-1356/P.2023.2.03
  • 首页
  • 1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6条  共6条,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