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迁移和归趋密切相关.本研究以青藏高原枪勇错和沉错为研究区采集湖芯样品,获得有机氯类污染物(OCPs)积累通量的历史变化趋势,并结合湖泊近代气候环境的演变特征,通过扩张和收缩湖泊的对比探讨影响污染物蓄积的气候驱动机制.结果表明,在过去近100年来枪勇错和沉错沉积物中OCPs浓度的变化范围介于低于检出限(BDL)~3.17 ng·g-1(以干重计,下同).扩张湖泊和收缩湖泊在污染物的积累程度和影响机制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枪勇错湖芯中的OCPs分别在1970—1980年和2000—2015年出现了两个峰值;而沉错湖芯中仅在1970—1990年间出现峰值,之后受湖泊退缩影响,入湖的POPs通量呈降低趋势.枪勇错沉积物中OCPs的累积输入量由1960—1990年的17.49 g增加为1990—2019年的31.77 g,且α/γ-HCH和DDEs/DDTs的分子比率在第2个峰值期间显著降低,这些证据均表明气候变暖影响下冰川加速消融导致的污染物二次释放可能是扩张湖泊出现第2个峰值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可为全面评估气候变化对第三极POPs迁移...
全球变化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迁移和归趋密切相关.本研究以青藏高原枪勇错和沉错为研究区采集湖芯样品,获得有机氯类污染物(OCPs)积累通量的历史变化趋势,并结合湖泊近代气候环境的演变特征,通过扩张和收缩湖泊的对比探讨影响污染物蓄积的气候驱动机制.结果表明,在过去近100年来枪勇错和沉错沉积物中OCPs浓度的变化范围介于低于检出限(BDL)~3.17 ng·g-1(以干重计,下同).扩张湖泊和收缩湖泊在污染物的积累程度和影响机制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枪勇错湖芯中的OCPs分别在1970—1980年和2000—2015年出现了两个峰值;而沉错湖芯中仅在1970—1990年间出现峰值,之后受湖泊退缩影响,入湖的POPs通量呈降低趋势.枪勇错沉积物中OCPs的累积输入量由1960—1990年的17.49 g增加为1990—2019年的31.77 g,且α/γ-HCH和DDEs/DDTs的分子比率在第2个峰值期间显著降低,这些证据均表明气候变暖影响下冰川加速消融导致的污染物二次释放可能是扩张湖泊出现第2个峰值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可为全面评估气候变化对第三极POPs迁移...
为探究铅在中低纬高山地区生态系统中的累积分配过程及百年时间尺度上的污染记录,以海螺沟冰川退缩区形成的完整且连续的原生演替序列为载体,通过调查植被生物量、土壤容重和厚度,测定铅在植被和土壤中的含量,系统地研究1890—2017年来铅在该原生演替序列生态系统中的贮量变化及分配格局并反演该时期铅的污染历史。结果表明:(1)各冰川退缩时期土壤中铅的含量高于背景值并表现出明显的表层富集,且表层土壤的富集系数表明土壤O层中铅含量的变化主要受外源性因素的影响而非成土母质;(2)各优势乔木不同部位铅的含量均表现为地下部分>地上部分,且地上部分的运移能力较低,而地下部分的富集程度均高于地上部分,使得根系所吸收的铅可能大部分被存留在根系组织中,导致细根中铅的含量明显高于其他部位;(3)在林下植被中,地被层(苔藓)的铅含量明显高于灌木层和草本层,具有较强的铅富集能力;(4)乔木层生物量在植被中占比最高,使其成为活体植被中最大的铅贮存单元,但地被层(苔藓)的生物量对总生物量贡献不足5%,其对植被铅的积累贡献最大可达36%,这对高山高寒地区的生态系统可能造成潜在的铅污染;(5)海螺沟冰川退缩区原生演替生态...
为探究铅在中低纬高山地区生态系统中的累积分配过程及百年时间尺度上的污染记录,以海螺沟冰川退缩区形成的完整且连续的原生演替序列为载体,通过调查植被生物量、土壤容重和厚度,测定铅在植被和土壤中的含量,系统地研究1890—2017年来铅在该原生演替序列生态系统中的贮量变化及分配格局并反演该时期铅的污染历史。结果表明:(1)各冰川退缩时期土壤中铅的含量高于背景值并表现出明显的表层富集,且表层土壤的富集系数表明土壤O层中铅含量的变化主要受外源性因素的影响而非成土母质;(2)各优势乔木不同部位铅的含量均表现为地下部分>地上部分,且地上部分的运移能力较低,而地下部分的富集程度均高于地上部分,使得根系所吸收的铅可能大部分被存留在根系组织中,导致细根中铅的含量明显高于其他部位;(3)在林下植被中,地被层(苔藓)的铅含量明显高于灌木层和草本层,具有较强的铅富集能力;(4)乔木层生物量在植被中占比最高,使其成为活体植被中最大的铅贮存单元,但地被层(苔藓)的生物量对总生物量贡献不足5%,其对植被铅的积累贡献最大可达36%,这对高山高寒地区的生态系统可能造成潜在的铅污染;(5)海螺沟冰川退缩区原生演替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