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列表中检索

1
1

共检索到 2

生物降解与土著微生物群落结构、功能及其变化密切相关.目前,对于东北冻土土壤中的适冷降解菌了解不足.新建成的中俄输油管道穿越中国东北的多年冻土区,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契机.实验利用454高通量测序分析了加格达奇冻土活动层土壤在受控原油污染前后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显示:污染后的Proteobacteria和Firmicutes相对丰度显著升高,优势类群包括Alicyclobacillus、Sphingomonas、Nevskia以及Bacillus.群落以芳烃降解菌或者耐受油污环境的细菌为主.这种变化与原油(尤其是芳烃)组分的生态毒害作用有关.较高浓度的原油污染下,群落中可耐受油污环境的细菌丰度相对更高.

期刊论文 2014-12-05

多年冻土区输油管道面临着差异性融沉和冻胀的关键性难题.受力不均匀对管道造成机械性破坏,管道破裂、泄漏现象不断发生.泄漏油污在冻土中的存在及其扩散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长期不利的影响,而且对土壤自身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造成影响.土壤中石油烃的迁移和分布受土壤和地形、温度、含水(冰)量、降水以及冻结融化过程等多种环境因素影响.近年来,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被用来清除冻土区石油烃污染.正在勘察和设计中的中俄原油管道穿越连续、不连续、岛状和零星分布多年冻土,及季节冻土区.为了有效保护兴安岭地区的寒区生态环境,中俄原油管道有必要预先做好应对管道泄露的前瞻性研究.

期刊论文 2008-07-29
  • 首页
  • 1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2条  共2条,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