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青藏高原冰川消退,导致冰湖迅速扩张,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南麓边境重镇墨脱县受西莫曲流域冰湖溃决灾害的威胁日趋严重,对人类及工程建设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为此,针对墨脱县西莫曲流域冰湖发育特征进行研究,以Landsat影像和高分一号等遥感影像解译冰湖面积发育特征及冰湖与冰舌距离,以ASTER GDEMV3 30M分辨率数字高程数据提取湖面高程演化特征及冰川坡度等空间信息,采用Landsat影像分析冰湖稳定性。通过对2021年西莫曲流域的遥感影像进行解译并与1986年进行比对,西莫曲流域冰湖面积及数量均发生了巨大变化,冰湖面积大于0.02 km2的数量增加了6%,冰湖面积增加了32%.由于目前对西莫曲流域冰湖发育特征研究相对较少,因此对西莫曲流域冰湖的发育特征进行研究,对墨脱县的防灾减灾及国土空间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青藏高原冰川消退,导致冰湖迅速扩张,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南麓边境重镇墨脱县受西莫曲流域冰湖溃决灾害的威胁日趋严重,对人类及工程建设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为此,针对墨脱县西莫曲流域冰湖发育特征进行研究,以Landsat影像和高分一号等遥感影像解译冰湖面积发育特征及冰湖与冰舌距离,以ASTER GDEMV3 30M分辨率数字高程数据提取湖面高程演化特征及冰川坡度等空间信息,采用Landsat影像分析冰湖稳定性。通过对2021年西莫曲流域的遥感影像进行解译并与1986年进行比对,西莫曲流域冰湖面积及数量均发生了巨大变化,冰湖面积大于0.02 km2的数量增加了6%,冰湖面积增加了32%.由于目前对西莫曲流域冰湖发育特征研究相对较少,因此对西莫曲流域冰湖的发育特征进行研究,对墨脱县的防灾减灾及国土空间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青藏高原冰川消退,导致冰湖迅速扩张,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南麓边境重镇墨脱县受西莫曲流域冰湖溃决灾害的威胁日趋严重,对人类及工程建设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为此,针对墨脱县西莫曲流域冰湖发育特征进行研究,以Landsat影像和高分一号等遥感影像解译冰湖面积发育特征及冰湖与冰舌距离,以ASTER GDEMV3 30M分辨率数字高程数据提取湖面高程演化特征及冰川坡度等空间信息,采用Landsat影像分析冰湖稳定性。通过对2021年西莫曲流域的遥感影像进行解译并与1986年进行比对,西莫曲流域冰湖面积及数量均发生了巨大变化,冰湖面积大于0.02 km2的数量增加了6%,冰湖面积增加了32%.由于目前对西莫曲流域冰湖发育特征研究相对较少,因此对西莫曲流域冰湖的发育特征进行研究,对墨脱县的防灾减灾及国土空间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和人类活动产生的增温效应影响下,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加速退化,致使热融滑塌频发。这一现象不仅直接影响区域生态环境,还对工程建筑物的稳定性造成潜在威胁。本文旨在通过综述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热融滑塌的研究进展,概括热融滑塌的形成机理、提取方法、发育特征、影响机理及其对环境和工程的影响等,以期为热融灾害防治和气候变化评估预测提供科学依据。总结得出:热融滑塌的形成是多种复杂因子作用并长期积累的结果,常造成溯源侵蚀。其发育形状各异,以长条形、支岔形、多头舌为主。热融滑塌在空间上呈不均匀分布,集中在青藏工程走廊。其空间分布主要受地形与冻土条件影响。此外,热融滑塌会改变土壤结构和理化过程,对区域碳循环产生影响,进而增加全球或区域性的温室气体排放。监测热融滑塌通常采用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与无人机实地验证相结合的方式。目前研究中多结合Planet Cube Sat影像与深度学习算法,实现对大范围冻土区热融滑塌的自动识别与制图。Deep Lab V3+等深度学习模型在未来大范围热融滑塌研究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随着我国青藏高原地区工程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需求增长,探究热融滑塌的形成机理、...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和人类活动产生的增温效应影响下,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加速退化,致使热融滑塌频发。这一现象不仅直接影响区域生态环境,还对工程建筑物的稳定性造成潜在威胁。本文旨在通过综述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热融滑塌的研究进展,概括热融滑塌的形成机理、提取方法、发育特征、影响机理及其对环境和工程的影响等,以期为热融灾害防治和气候变化评估预测提供科学依据。总结得出:热融滑塌的形成是多种复杂因子作用并长期积累的结果,常造成溯源侵蚀。其发育形状各异,以长条形、支岔形、多头舌为主。热融滑塌在空间上呈不均匀分布,集中在青藏工程走廊。其空间分布主要受地形与冻土条件影响。此外,热融滑塌会改变土壤结构和理化过程,对区域碳循环产生影响,进而增加全球或区域性的温室气体排放。监测热融滑塌通常采用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与无人机实地验证相结合的方式。目前研究中多结合Planet Cube Sat影像与深度学习算法,实现对大范围冻土区热融滑塌的自动识别与制图。Deep Lab V3+等深度学习模型在未来大范围热融滑塌研究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随着我国青藏高原地区工程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需求增长,探究热融滑塌的形成机理、...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和人类活动产生的增温效应影响下,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加速退化,致使热融滑塌频发。这一现象不仅直接影响区域生态环境,还对工程建筑物的稳定性造成潜在威胁。本文旨在通过综述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热融滑塌的研究进展,概括热融滑塌的形成机理、提取方法、发育特征、影响机理及其对环境和工程的影响等,以期为热融灾害防治和气候变化评估预测提供科学依据。总结得出:热融滑塌的形成是多种复杂因子作用并长期积累的结果,常造成溯源侵蚀。其发育形状各异,以长条形、支岔形、多头舌为主。热融滑塌在空间上呈不均匀分布,集中在青藏工程走廊。其空间分布主要受地形与冻土条件影响。此外,热融滑塌会改变土壤结构和理化过程,对区域碳循环产生影响,进而增加全球或区域性的温室气体排放。监测热融滑塌通常采用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与无人机实地验证相结合的方式。目前研究中多结合Planet Cube Sat影像与深度学习算法,实现对大范围冻土区热融滑塌的自动识别与制图。Deep Lab V3+等深度学习模型在未来大范围热融滑塌研究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随着我国青藏高原地区工程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需求增长,探究热融滑塌的形成机理、...
本文为探究冰川边缘地带暴雨泥石流与冰川融雪泥石流的特征差异,以易贡藏布流域中下游的64条泥石流沟为研究对象,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通过遥感解译、建立Matrix Laboratory数学模型等方法,得到了两者在形成发育条件上和下游段威胁范围的差异。结果表明:(1)在地形地貌上,冰川融雪泥石流和暴雨泥石流在相对高差、纵向剖面形状指数等地形因子上有不同或相似的峰值数量分布。(2)在物源上,冰川融雪泥石流单沟最大、最小物源储量分别为6 740×10~4 m3,253×10~4 m3,暴雨泥石流单沟最大、最小物源储量分别为228×10~4 m3,1.5×10~4 m3。(3)在流量上,冰川融雪泥石流最大、最小流量分别为1 498.2 m3/s, 105.4 m3/s,暴雨泥石流最大、最小流量分别为126.7 m3/s, 2.0 m3/s。两者在流量上有明显差异的原因,除了汇水面积相差大,还因冰川融雪泥石流有冰川融水与积雪融...
本文为探究冰川边缘地带暴雨泥石流与冰川融雪泥石流的特征差异,以易贡藏布流域中下游的64条泥石流沟为研究对象,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通过遥感解译、建立Matrix Laboratory数学模型等方法,得到了两者在形成发育条件上和下游段威胁范围的差异。结果表明:(1)在地形地貌上,冰川融雪泥石流和暴雨泥石流在相对高差、纵向剖面形状指数等地形因子上有不同或相似的峰值数量分布。(2)在物源上,冰川融雪泥石流单沟最大、最小物源储量分别为6 740×10~4 m3,253×10~4 m3,暴雨泥石流单沟最大、最小物源储量分别为228×10~4 m3,1.5×10~4 m3。(3)在流量上,冰川融雪泥石流最大、最小流量分别为1 498.2 m3/s, 105.4 m3/s,暴雨泥石流最大、最小流量分别为126.7 m3/s, 2.0 m3/s。两者在流量上有明显差异的原因,除了汇水面积相差大,还因冰川融雪泥石流有冰川融水与积雪融...
本文为探究冰川边缘地带暴雨泥石流与冰川融雪泥石流的特征差异,以易贡藏布流域中下游的64条泥石流沟为研究对象,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通过遥感解译、建立Matrix Laboratory数学模型等方法,得到了两者在形成发育条件上和下游段威胁范围的差异。结果表明:(1)在地形地貌上,冰川融雪泥石流和暴雨泥石流在相对高差、纵向剖面形状指数等地形因子上有不同或相似的峰值数量分布。(2)在物源上,冰川融雪泥石流单沟最大、最小物源储量分别为6 740×10~4 m3,253×10~4 m3,暴雨泥石流单沟最大、最小物源储量分别为228×10~4 m3,1.5×10~4 m3。(3)在流量上,冰川融雪泥石流最大、最小流量分别为1 498.2 m3/s, 105.4 m3/s,暴雨泥石流最大、最小流量分别为126.7 m3/s, 2.0 m3/s。两者在流量上有明显差异的原因,除了汇水面积相差大,还因冰川融雪泥石流有冰川融水与积雪融...
热融滑塌是山地多年冻土退化最直接的表现形式之一,通过解译祁连山俄博岭地区遥感影像,结合实地考察,对俄博岭热融滑塌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进行了研究,明确了热融滑塌的发育特征。结果表明,俄博岭热融滑塌发育活跃,1997~2015年热融滑塌数量增加(11-13个),面积增大(7765-20605 m2),其中1997~2009年面积增加速率为679.9 m2/a,2009~2015年面积增加速率为780.2 m2/a。通过分析热融滑塌景观分布与地形因子的关系,发现俄博岭热融滑塌在海拔3570~3700m,坡度3°~10°的富冰多年冻土区北向斜坡发育;通过对典型热融滑塌溯源后退速率分析发现,1997~2009年其平均后退速率为2m/a,2009-2015年平均后退速率为5m/a,呈明显增大趋势,且其后退速率主要与坡度、地下冰含量和地表径流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