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7日,西藏自治区定日县发生Ms 6.8级地震,诱发同震地质灾害并导致部分已有地质灾害发生变形。为深入研判地质灾害发展趋势及潜在风险,基于现场应急调查获取的一手资料和区域地质资料综合研究,分析了此次地震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与分布规律并提出了防灾减灾对策。结果表明:(1)震区震前发育有868处地质灾害点,灾害规模以小型和中型为主,此次地震新增同震地质灾害91处,主要以滑坡、泥石流、崩塌为主;(2)地震还导致107处震前地质灾害点发生进一步变形;(3)此次地震虽未引发大量的同震地质灾害,但仍会对高位山体、冰川、冰湖等的稳定性造成一定影响,需进一步开展详细调查评价,并深化砂土液化成因机制及其对城镇和工程建设带来的潜在风险。研究成果可为定日县震区地质灾害排查及灾后重建规划提供科学参考。
2025年1月7日,西藏自治区定日县发生Ms 6.8级地震,诱发同震地质灾害并导致部分已有地质灾害发生变形。为深入研判地质灾害发展趋势及潜在风险,基于现场应急调查获取的一手资料和区域地质资料综合研究,分析了此次地震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与分布规律并提出了防灾减灾对策。结果表明:(1)震区震前发育有868处地质灾害点,灾害规模以小型和中型为主,此次地震新增同震地质灾害91处,主要以滑坡、泥石流、崩塌为主;(2)地震还导致107处震前地质灾害点发生进一步变形;(3)此次地震虽未引发大量的同震地质灾害,但仍会对高位山体、冰川、冰湖等的稳定性造成一定影响,需进一步开展详细调查评价,并深化砂土液化成因机制及其对城镇和工程建设带来的潜在风险。研究成果可为定日县震区地质灾害排查及灾后重建规划提供科学参考。
2025年1月7日,西藏自治区定日县发生Ms 6.8级地震,诱发同震地质灾害并导致部分已有地质灾害发生变形。为深入研判地质灾害发展趋势及潜在风险,基于现场应急调查获取的一手资料和区域地质资料综合研究,分析了此次地震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与分布规律并提出了防灾减灾对策。结果表明:(1)震区震前发育有868处地质灾害点,灾害规模以小型和中型为主,此次地震新增同震地质灾害91处,主要以滑坡、泥石流、崩塌为主;(2)地震还导致107处震前地质灾害点发生进一步变形;(3)此次地震虽未引发大量的同震地质灾害,但仍会对高位山体、冰川、冰湖等的稳定性造成一定影响,需进一步开展详细调查评价,并深化砂土液化成因机制及其对城镇和工程建设带来的潜在风险。研究成果可为定日县震区地质灾害排查及灾后重建规划提供科学参考。
古乡—通麦段位于西藏自治区波密县境内,由于高海拔的地理位置和藏东南海洋性冰川气候,冰川泥石流灾害的发育主要受降雨和温度的影响。在降雨的作用下,不稳定的颗粒和坡体会被冲进沟道内,使坡体的稳定性降低;同时,高海拔位置的山体反复冻融,会导致岩体、坡体出现结构变形,使岩体和坡体表层和内部不断出现结构性破坏。高海拔山体产生的大量堆积体,随着滑坡、崩塌等灾害突发性地涌入进沟道内,造成冰川泥石流灾害。基于此,研究古乡—通麦段冰川泥石流灾害的发育规律和机理,并给出相关预防措施,可为今后冰川泥石流灾害的预防提供参考。
古乡—通麦段位于西藏自治区波密县境内,由于高海拔的地理位置和藏东南海洋性冰川气候,冰川泥石流灾害的发育主要受降雨和温度的影响。在降雨的作用下,不稳定的颗粒和坡体会被冲进沟道内,使坡体的稳定性降低;同时,高海拔位置的山体反复冻融,会导致岩体、坡体出现结构变形,使岩体和坡体表层和内部不断出现结构性破坏。高海拔山体产生的大量堆积体,随着滑坡、崩塌等灾害突发性地涌入进沟道内,造成冰川泥石流灾害。基于此,研究古乡—通麦段冰川泥石流灾害的发育规律和机理,并给出相关预防措施,可为今后冰川泥石流灾害的预防提供参考。
青藏高原是全球冰湖溃决灾害发生最频繁的区域之一,冰湖溃决对人类及工程建设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以2015—2018年Landsat 8 OLI_TIRS等遥感影像及数据为基础,对青藏高原40000余条冰川10 km范围内且面积大于900 m2的冰湖进行了遥感解译,分析了冰湖分布与发育特征,建立了冰湖溃决隐患的识别指标体系,利用突变级数法(CPM)对隐患点进行了危险性分级评价。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发育冰湖16481处,海拔分布在5000~5500 m之间的冰湖占总量的43.69%;面积集中在100~500 km2之间的占总量的47.40%;行政分布上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有12664个,占总量的76.84%;流域上主要分布在雅鲁藏布江流域,有8321个,占总量的50.49%。(2)识别出冰湖灾害隐患点369个,其中低危险点126个,中危险点177个,高危险点66个。(3)冰湖溃决隐患点面积多为0.1~0.2 km2;海拔主要分布在5000~5500 m之间;与母冰川距离大多小于100 m;冰碛坝宽度一般小于300 m,背水...
青藏高原是全球冰湖溃决灾害发生最频繁的区域之一,冰湖溃决对人类及工程建设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以2015—2018年Landsat 8 OLI_TIRS等遥感影像及数据为基础,对青藏高原40000余条冰川10 km范围内且面积大于900 m2的冰湖进行了遥感解译,分析了冰湖分布与发育特征,建立了冰湖溃决隐患的识别指标体系,利用突变级数法(CPM)对隐患点进行了危险性分级评价。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发育冰湖16481处,海拔分布在5000~5500 m之间的冰湖占总量的43.69%;面积集中在100~500 km2之间的占总量的47.40%;行政分布上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有12664个,占总量的76.84%;流域上主要分布在雅鲁藏布江流域,有8321个,占总量的50.49%。(2)识别出冰湖灾害隐患点369个,其中低危险点126个,中危险点177个,高危险点66个。(3)冰湖溃决隐患点面积多为0.1~0.2 km2;海拔主要分布在5000~5500 m之间;与母冰川距离大多小于100 m;冰碛坝宽度一般小于300 m,背水...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青藏高原冰崩灾害日益加剧.通过大量遥感解译及数据分析,系统查明青藏高原冰崩隐患数量、类型、发育规律及危险性:(1)40 269条冰川共发育冰崩隐患581处.按失稳方式分为滑移式和崩落式;按成灾模式分为冰崩直接灾害、冰崩-堵江溃决和冰崩-冰湖溃决灾害.(2)冰崩敏感坡度40°~50°,集中分布高程为4 500~5 500 m,坡向具有“亲北性”.(3)区域分布差异大.西藏和新疆区域分布共占89.5%,雅鲁藏布江和塔里木河流域分布共占80.4%,念青唐古拉山脉和横断山脉分布共占49.4%.(4)空间分异明显.冰崩前缘高程以喜马拉雅东构造结为界,以西呈自西向东增大的趋势,以东呈先减小后增大的“V”型趋势,40.1%的冰崩前缘高程4 500~5 000 m、位于雪线附近,受山脉控制具有气候带交界“群聚性”特点.(5)高危险的冰崩隐患点36处、中等危险215处、低危险330处.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青藏高原冰崩灾害日益加剧.通过大量遥感解译及数据分析,系统查明青藏高原冰崩隐患数量、类型、发育规律及危险性:(1)40 269条冰川共发育冰崩隐患581处.按失稳方式分为滑移式和崩落式;按成灾模式分为冰崩直接灾害、冰崩-堵江溃决和冰崩-冰湖溃决灾害.(2)冰崩敏感坡度40°~50°,集中分布高程为4 500~5 500 m,坡向具有“亲北性”.(3)区域分布差异大.西藏和新疆区域分布共占89.5%,雅鲁藏布江和塔里木河流域分布共占80.4%,念青唐古拉山脉和横断山脉分布共占49.4%.(4)空间分异明显.冰崩前缘高程以喜马拉雅东构造结为界,以西呈自西向东增大的趋势,以东呈先减小后增大的“V”型趋势,40.1%的冰崩前缘高程4 500~5 000 m、位于雪线附近,受山脉控制具有气候带交界“群聚性”特点.(5)高危险的冰崩隐患点36处、中等危险215处、低危险330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