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37

文章利用茫崖、冷湖、大柴旦、德令哈、天峻和茶卡气象监测站1961—2019年冻土观测资料和气温以及0、5、10、15、20cm地温资料,采用JuLian日换算方法、累积距平法、现代气候诊断分析法系统分析研究了青海省海西地区冻土初日和终日时空变化特征、初日和终日突变特征、初日和终日与地温和气温相关性以及冻土初日和终日的周期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海西地区冻土初日受温度的影响比较大,且与冻结当月的平均气温和地温相关性显著;冻土终日与春季平均气温、春季0~20cm平均地温呈负相关。分析结果可为当地农业、水利、交通、建筑等项目的安全生产和建设施工、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期刊论文 2025-03-31

利用格尔木地区1971—2020年冻土资料分析年和四季冻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格尔木地区年最大冻土深度总体呈不明显减小趋势。呈现下降—上升—下降—上升四个阶段。春季最大冻土深度总体呈增加趋势,未通过显著性检验。秋季和冬季最大冻土深度均呈减小趋势,秋季通过0.01的显著性检验,冬季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冻土日数逐年呈减少趋势,2014年后冻土日数减少明显。春、秋、冬季平均气温从1971—2010年逐年代升高,导致各年代冻土深度、冻土日数也逐年代减少。冻土初日逐年代推迟,冻土终日逐年代际提前。

期刊论文 2023-10-10

利用青海省囊谦国家基准气象站1960—2017年冻土、气温、地表温度资料,运用气候倾向率、Mann-Kendall非参数趋势检验等统计方法分析了囊谦季节性冻土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囊谦最大冻土深度近58年来以-2.69 cm/10年的倾向率减少,1991年出现了1次由大变小的突变,1992年后以极显著的趋势在减小,消融日21世纪初比20世纪提前了1个月。年代际变化特征为,20世纪60~70年代最大冻结深度处于相对减小期,70年代初至90年代初以极显著趋势在增大,90年至21世纪初以极显著趋势在减少。

期刊论文 2023-09-05

利用1981年~2018年青海省湟源县气象站观测的冻土相关资料,采取数理统计等方法分析了湟源地区季节性冻土的若干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81年~2018年湟源地区季节性冻土最大冻土深度的年际变化趋势是增加的,倾向率是8.5cm·(10a)-1;春季、秋季和冬季均为增加趋势。冻土初日表现为推后趋势,倾向率是2.6d·(10a)-1;冻土终日表现为提前趋势,倾向率为5.8d·(10a)-1。分析结果为合理布局当地农业生产、充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具有重要的参考依据,可为湟源地区春小麦、蚕豆、马铃薯、油菜等优势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的生产提供科技支撑。

期刊论文 2022-03-14

[目的]研究季节性冻土的分布与变化对多样性农区农业生产的影响,对于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指导当地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文章以临汾市为例,选用1960—2019年临汾市17个观测站逐日的冻土深度、温度、地温、降水量和蒸发量等资料数据,采用克里金空间插值法分析研究区冻土的空间分布,并运用M-K检验、一元线性回归、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研究区不同海拔高度季节性冻土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结果](1)临汾市季节性冻土深度山区大于盆地,北部大于南部,冻土深度与海拔高度正相关显著,相关系数为0.712 (P<0.01)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2)近年来最大冻土深度呈明显下降趋势,变化倾向率平均为-2.304cm/10年,高海拔地区变化趋势尤为显著,1982年冻土深度发生突变,突变后从一个相对偏深期跃变为相对较浅期。(3)冻土始冻日山区早于平川,北部早于南部,解冻日刚好相反,冻土持续期平均相差1个月左右;多年来临汾市土壤表面始冻日推迟,解冻日提前,冻土期明显减少,平均变化率分别为2.088d/10年、1.762d/10年和4.069d/10年,低海拔地区变化趋势更为明显。(4)相关分析表明...

期刊论文 2021-09-16

对清原满族自治县国家基本气象站1962-2020年冻土器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清原满族自治县冻土深度变化与月平均气温之间的月、年变化特征。将冻土深度的年平均值、月值与月平均(最低、最高)气温等气象因素进行比较分析得到:一般温度越高,冻土深度越浅,反之冻土深度越深。通过比较分析得出清原满族自治县年冻土深度变化与气温呈负相关。

期刊论文 2021-07-08

利用黄河源区9个气象站1997—2018年的逐日气温、地表温度和冻土深度资料,使用线性趋势分析法,基于ArcGIS的反距离权重插值法、高程插值法和相关系数法,对黄河源区温度和季节性冻土最大冻结深度以及封冻期起止时间进行分析,研究最大冻结深度与温度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黄河源区季节性冻土的最大冻结深度分布具有较明显的纬度分带性和垂直分布性,纬度较高地区大于纬度较低地区,海拔较高地区大于海拔较低地区。同时纬度高海拔高的地区相较于纬度低海拔低的地区来说,冻土冻结起始日出现的更早,解冻日出现的更晚,封冻期更长;黄河源区季节性冻土的冻结起止时间均发生了变化,大致表现为冻结起始时间延后,冻结消融时间提前,封冻期缩短,不同地区变化幅度有所不同,源区平均缩短速率为8 d/(10 a)。近20年来,源区绝大部分地区气温、地温和负积温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冻土最大冻结深度呈波动减小的趋势,最大冻土深度和冬季平均气温地温、周期内平均气温地温、负积温均呈负相关关系,其对负积温的响应最为显著,相关系数R=-0.762 7。这说明负积温每上升100℃,最大冻土深度将减少7.07 cm。

期刊论文 2021-06-30 DOI: 10.13476/j.cnki.nsbdqk.2021.0088

对冻土期水工混凝土冻融变化特征进行试验观测。试验观测结果表明:在冻融初始阶段,膨胀量随着时间递增而逐步较大,当进入缓冻时期,其冻融膨胀量区域稳定变化。冻土含水率和膨胀率相关系数可达到0.80以上,具有较好的线性相关度。含水率的变化是冻融膨胀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期刊论文 2021-05-07 DOI: 10.14122/j.cnki.hskj.2021.03.005

利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当地1962—2018年气候资料,分析冻土冻结始期、融通期、持续期和冻土最大深度变化趋势及和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新疆农八师垦区季节性冻土稳定期在11月至翌年3月,最深冻土出现在2月中上旬;冻结始期倾向率为1.12 d/10年,线性推后约6 d;融通期倾向率为-1.42 d/10年,线性提前约8 d;持续期倾向率为-1.36 cm/10年,线性缩短约8 d;冻土最大深度倾向率为-8.09 cm/10年,线性变浅46 cm。冻土最大深度变化与同期气温、降水、积雪深度显著相关,11月至翌年3月气温每升高1℃,冻土层变浅4.0 cm左右;降水量每增加10 mm,冻土层变浅约2.5 cm;1月积雪深度每增加1 cm,冻土层变浅约0.7 cm。季节性冻土层逐渐变浅、冻土期缩短与气候变暖有直接关系。

期刊论文 2021-02-07 DOI: 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1.02.010

利用1961-2017年海南地区5个气象站点逐日冻土观测资料和地温、气温资料,采用现代气候诊断分析方法,对海南地区冻土特征及其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7a来冻土初日以每4.2d/10a的速率显著推迟,冻土终日以每3.8d/10a的速率显著提前,冻土期以8.0d/10 a的速率显著减少。20世纪80、90年代冻土初、终日发生了突变。从周期变化看,未来冻土初日处于推迟趋势,终日呈提前趋势。冻土初、终日与地、气温具有极显著相关性,地、气温每升高1℃,冻土初日分别推迟约8.1d、9.6d,冻土终日分别提早约8.8d、8.0d。海拔越高,冻土初日越早,终日越迟。

期刊论文 2021-01-11
  • 首页
  • 1
  • 2
  • 3
  • 4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10条  共37条,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