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方地区保留了晚更新世以来大量的冰缘遗迹.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在寒区和干旱区分别出现冰缘地貌、正逆向沙化等问题,综合不同区域的地质遗迹,从时间上的对应关系可进一步分析气候环境变化问题.2008年5-7月调查中,在鄂尔多斯和大同地区分别发现了新的砂楔和土楔;在大兴安岭生态定位研究站设立了8个钻孔和2套自动气象站,开启了冻土、湿地、积雪研究以及现代陆面过程对下伏冻土影响的研究;在黄岗梁地区新发现了一个冻融褶皱;调查了松嫩沙地古沙丘及古土壤活动与冻土进退的关系;发现小兴安岭地区冻土退化显著,岛状冻土散布于海拔相对较高的地区;三江平原西部农业开发强烈改变了地表覆盖,冻土温度升高显著,冻土上限下降明显,甚至厚度较薄的冻土消失.后期工作希望通过综合、集成分析以上结果,探讨我国北方地区晚更新世/全新世的冻土南界及环境变迁.
【中文摘要】我国黄土高原黄土环境磁学研究已取得了巨大进展,但对天山等山地黄土环境磁学研究还刚开始。初步研究表明,该区黄土剖面磁化率特征与黄土高原不同,表现在古土壤磁化率值不一定高于黄土、有些剖面甚至相反。伊犁盆地巩乃斯河流域不同海拔的塔勒德(850m)和库尔德能布拉(1400m)晚更新世黄土剖面(相距约100km)磁化率特征即相反。本研究拟通过对这两个剖面及流域现代土壤详细的岩石磁学、X射线衍射、有机质碳同位素、孢粉组合分析研究,查明这两个剖面黄土和古土壤磁性矿物特征及其差异;磁性矿物赋存的氧化-还原环境与黄土、古土壤形成的气候环境,根据这些分析测试数据及有关参数的分析及对比,研究塔勒德剖面与库而德能布拉磁化率相反及古土壤磁化率低于黄土的原因、分析控制干旱区黄土、古土壤磁化率值的主导因素,这对深刻认识古土壤磁化率形成机制、中亚干旱区磁化率的古气候意义都有重要科学价值。
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