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列表中检索

2

2

1
1

2

共检索到 2

【中文摘要】中国黄土在东亚季风和全球变化研究方面取得了极大成就,也揭示了中国黄土地层磁化率与成土古气候温湿程度(古土壤成土强度)基本成正比例关系,如今磁化率已成为一个常规指示参数广为应用,同时也有不少问题的报道。而在西伯利亚Kurtak 地区黄土地层中,这个关系却呈反比,提供了绝好的对比剖面。本研究拟对西伯利亚末次间冰期旋回黄土剖面各气候代用指标进行详细测量,以求正确认识和重建古气候环境,探讨当地对西风和冬季风的响应机制以及与中国黄土高原的关系。除此以外,通过比较中国和西伯利亚黄土-古土壤的磁学性质,还要重点检验磁化率作为黄土古气候夏季风代用指标的机理,以求找出两地磁化率与古土壤发育对应关系完全不同的原因。试图确立两者的正相关,负相关以至不相关的应用范围,并以本研究的结果来指导在第四纪研究中正确地应用磁化率代用指标——一个在世界范围内古气候环境研究中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问题。

2008-01

【中文摘要】本项目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样品的磁化率、碳酸盐含量、石英颗粒表面形态、黄土与古土壤微结构、光释光测年等分析,对新疆伊犁地区的黄土沉积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工作,确认伊犁黄土为风成黄土。与黄土高原相比,伊犁黄土沙含量少,小于10μm粒组含量高,粉砂含量占绝对优势,反映西风在粉尘的远源输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根据地形、风向、自然条件和黄土的分布特征推测,中亚荒漠是伊犁黄土的物质补给源。气候代用指标的比较研究证明,在成壤作用较弱的荒漠草原地带,粒度是最为理想的气候代用指标。伊犁地区的黄土记录揭示,末次冰期气候是不稳定的,出现了多次以风力增强为代表的寒冷事件和相反的温暖的间冰阶事件,可与极地冰芯记录作详细对比。

1997
  • 首页
  • 1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2条  共2条,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