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土路基的稳定性对于寒区公路与铁路的安全运营至关重要。为全面了解冻土路基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利用知识图谱工具CiteSpace对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冻土路基相关文献进行了可视化分析。检索时间范围为2000年1月1日—2023年8月31日,共纳入1 027篇中文文献和854篇英文文献。结果表明:自2000年以来,冻土路基研究的发文量总体呈增长趋势;从2017年开始,英文文献的发布数量逐渐超过中文文献,其中我国学者在国际期刊的发文量占到80%左右;国内研究机构之间合作较为密切,以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和北京交通大学为核心的科研机构及院校在冻土路基的研究中起着主导作用,而国际机构间的合作还有待加强。关键词聚类与突现图谱表明,冻土路基的研究主要围绕多年冻土路基的稳定性、路基病害与补强措施、季节冻土路基的病害防治展开。近几年,冻土专家学者们聚焦于新型路基稳定措施,路基的水、汽迁移机理,以及高铁路基的冻胀防治研究,新材料、新技术及新结构不断被引入到冻土路基研究。未来随着新能源、材料学、人工智能、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等新一代技术与机械化的融合,...
冰川侵蚀与堆积地貌含有重要的古气候、古环境信息,是鉴别冰川作用范围和性质的标志,也是冰川动力学研究的基础。冰川地貌的表达研究经过15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完备的冰川地貌制图方案,为冰川形成过程、冰川类型及冰川作用的动力学特征判断提供了重要依据。然而,冰川地貌专题图的专业性为古冰川重建和古环境研究提供支撑的同时,也提高了非专业人士的解读难度。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地图、混合现实地图、微地图、语义地图和隐喻地图等的泛地图表达机制提供了更多维度的表达方案,在传统的空间几何维度的基础上增加了状态和读图者视角等维度,为冰川地貌表达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使用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构建了卡若拉冰川西沟的交互式三维冰川地貌场景,增加了三维、动态和读图者视角等表达维度。通过前期研究工作基础(沉积物特征、测年等工作)对场景内典型的冰川地貌进行标注,将前期冰川地貌的研究认识与VR场景进行较好的对应。该场景可以720°自由变换,包含末次冰盛期-晚冰期、早全新世、新冰期、小冰期和现代冰川共40个分场景,可以激发读图者的沉浸感、交互感和构想感。VR等技术对冰川地貌进行泛地图式的更多维...
冰川侵蚀与堆积地貌含有重要的古气候、古环境信息,是鉴别冰川作用范围和性质的标志,也是冰川动力学研究的基础。冰川地貌的表达研究经过15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完备的冰川地貌制图方案,为冰川形成过程、冰川类型及冰川作用的动力学特征判断提供了重要依据。然而,冰川地貌专题图的专业性为古冰川重建和古环境研究提供支撑的同时,也提高了非专业人士的解读难度。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地图、混合现实地图、微地图、语义地图和隐喻地图等的泛地图表达机制提供了更多维度的表达方案,在传统的空间几何维度的基础上增加了状态和读图者视角等维度,为冰川地貌表达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使用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构建了卡若拉冰川西沟的交互式三维冰川地貌场景,增加了三维、动态和读图者视角等表达维度。通过前期研究工作基础(沉积物特征、测年等工作)对场景内典型的冰川地貌进行标注,将前期冰川地貌的研究认识与VR场景进行较好的对应。该场景可以720°自由变换,包含末次冰盛期-晚冰期、早全新世、新冰期、小冰期和现代冰川共40个分场景,可以激发读图者的沉浸感、交互感和构想感。VR等技术对冰川地貌进行泛地图式的更多维...
冻土路基的稳定性对于寒区公路与铁路的安全运营至关重要。为全面了解冻土路基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利用知识图谱工具CiteSpace对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冻土路基相关文献进行了可视化分析。检索时间范围为2000年1月1日—2023年8月31日,共纳入1 027篇中文文献和854篇英文文献。结果表明:自2000年以来,冻土路基研究的发文量总体呈增长趋势;从2017年开始,英文文献的发布数量逐渐超过中文文献,其中我国学者在国际期刊的发文量占到80%左右;国内研究机构之间合作较为密切,以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和北京交通大学为核心的科研机构及院校在冻土路基的研究中起着主导作用,而国际机构间的合作还有待加强。关键词聚类与突现图谱表明,冻土路基的研究主要围绕多年冻土路基的稳定性、路基病害与补强措施、季节冻土路基的病害防治展开。近几年,冻土专家学者们聚焦于新型路基稳定措施,路基的水、汽迁移机理,以及高铁路基的冻胀防治研究,新材料、新技术及新结构不断被引入到冻土路基研究。未来随着新能源、材料学、人工智能、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等新一代技术与机械化的融合,...
冻土路基的稳定性对于寒区公路与铁路的安全运营至关重要。为全面了解冻土路基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利用知识图谱工具CiteSpace对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冻土路基相关文献进行了可视化分析。检索时间范围为2000年1月1日—2023年8月31日,共纳入1 027篇中文文献和854篇英文文献。结果表明:自2000年以来,冻土路基研究的发文量总体呈增长趋势;从2017年开始,英文文献的发布数量逐渐超过中文文献,其中我国学者在国际期刊的发文量占到80%左右;国内研究机构之间合作较为密切,以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和北京交通大学为核心的科研机构及院校在冻土路基的研究中起着主导作用,而国际机构间的合作还有待加强。关键词聚类与突现图谱表明,冻土路基的研究主要围绕多年冻土路基的稳定性、路基病害与补强措施、季节冻土路基的病害防治展开。近几年,冻土专家学者们聚焦于新型路基稳定措施,路基的水、汽迁移机理,以及高铁路基的冻胀防治研究,新材料、新技术及新结构不断被引入到冻土路基研究。未来随着新能源、材料学、人工智能、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等新一代技术与机械化的融合,...
冰川侵蚀与堆积地貌含有重要的古气候、古环境信息,是鉴别冰川作用范围和性质的标志,也是冰川动力学研究的基础。冰川地貌的表达研究经过15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完备的冰川地貌制图方案,为冰川形成过程、冰川类型及冰川作用的动力学特征判断提供了重要依据。然而,冰川地貌专题图的专业性为古冰川重建和古环境研究提供支撑的同时,也提高了非专业人士的解读难度。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地图、混合现实地图、微地图、语义地图和隐喻地图等的泛地图表达机制提供了更多维度的表达方案,在传统的空间几何维度的基础上增加了状态和读图者视角等维度,为冰川地貌表达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使用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构建了卡若拉冰川西沟的交互式三维冰川地貌场景,增加了三维、动态和读图者视角等表达维度。通过前期研究工作基础(沉积物特征、测年等工作)对场景内典型的冰川地貌进行标注,将前期冰川地貌的研究认识与VR场景进行较好的对应。该场景可以720°自由变换,包含末次冰盛期-晚冰期、早全新世、新冰期、小冰期和现代冰川共40个分场景,可以激发读图者的沉浸感、交互感和构想感。VR等技术对冰川地貌进行泛地图式的更多维...
气候变化导致全球变暖、生态失衡,产生技术、经济、社会等问题,是最突出的全球性问题之一,其主要原因被认为与温室气体排放浓度增加有关。青藏高原面积整体有308万平方公里,其中在我国的部分是25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我国领土面积的1/3~1/4。因此,深刻了解青藏高原温室气体排放研究的现状和发展态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知识图谱理论,运用CiteSpace等软件对1900~2023年青藏高原GHG(Greenhouse Gas)排放的研究热点及趋势进行可视化和内容分析。结果表明,气候变化与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排放相互作用关系研究是青藏高原GHG排放的关键内容。研究热点的演化趋势大致分为5个时期:1999~2002年期间主要在青藏高原研究湿地生态系统甲烷排放。2003~2005年间关注青藏高原各种植被类型有机碳库与GHG排放源,同时更加关注甲烷的排放模型估算研究。2006~2009年间,气候变化成为本区域GHG排放研究的重要因素,碳的概念有所扩展,先后出现了温室气体、氧化亚氮、气溶胶和黑炭等。2010~2016年间,从微观层面对不同类型草地生态系统的管理和气候因素与温室气体排放(特别是氧化亚氮)...
气候变化导致全球变暖、生态失衡,产生技术、经济、社会等问题,是最突出的全球性问题之一,其主要原因被认为与温室气体排放浓度增加有关。青藏高原面积整体有308万平方公里,其中在我国的部分是25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我国领土面积的1/3~1/4。因此,深刻了解青藏高原温室气体排放研究的现状和发展态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知识图谱理论,运用CiteSpace等软件对1900~2023年青藏高原GHG(Greenhouse Gas)排放的研究热点及趋势进行可视化和内容分析。结果表明,气候变化与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排放相互作用关系研究是青藏高原GHG排放的关键内容。研究热点的演化趋势大致分为5个时期:1999~2002年期间主要在青藏高原研究湿地生态系统甲烷排放。2003~2005年间关注青藏高原各种植被类型有机碳库与GHG排放源,同时更加关注甲烷的排放模型估算研究。2006~2009年间,气候变化成为本区域GHG排放研究的重要因素,碳的概念有所扩展,先后出现了温室气体、氧化亚氮、气溶胶和黑炭等。2010~2016年间,从微观层面对不同类型草地生态系统的管理和气候因素与温室气体排放(特别是氧化亚氮)...
气候变化导致全球变暖、生态失衡,产生技术、经济、社会等问题,是最突出的全球性问题之一,其主要原因被认为与温室气体排放浓度增加有关。青藏高原面积整体有308万平方公里,其中在我国的部分是25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我国领土面积的1/3~1/4。因此,深刻了解青藏高原温室气体排放研究的现状和发展态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知识图谱理论,运用CiteSpace等软件对1900~2023年青藏高原GHG(Greenhouse Gas)排放的研究热点及趋势进行可视化和内容分析。结果表明,气候变化与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排放相互作用关系研究是青藏高原GHG排放的关键内容。研究热点的演化趋势大致分为5个时期:1999~2002年期间主要在青藏高原研究湿地生态系统甲烷排放。2003~2005年间关注青藏高原各种植被类型有机碳库与GHG排放源,同时更加关注甲烷的排放模型估算研究。2006~2009年间,气候变化成为本区域GHG排放研究的重要因素,碳的概念有所扩展,先后出现了温室气体、氧化亚氮、气溶胶和黑炭等。2010~2016年间,从微观层面对不同类型草地生态系统的管理和气候因素与温室气体排放(特别是氧化亚氮)...
近零能耗建筑的大力推广是降低建筑能源消费的有力措施,而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更会直接影响建筑能耗水平与居住者舒适度。严寒地区的建筑室内地面会向室外传递大量热量,增加冬季建筑的采暖能耗。为探寻地面围护结构的传热机理,进而验证所设计构造的节能保温效果,采用严寒地区气候参数,利用热可视化方法,对近零能耗建筑的地面及其周边部位传热进行分析,以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以及建筑下方土壤温度为衡量条件,对所设计的地面围护结构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地面及其周边部位保温组合构造,可以有效解决墙角墙根处内表面温度过低现象,使内表面温度提升至17.35℃,在不增加室内向地下土壤传热的情况下,可以使建筑下方土壤温度升高约8.45℃。适宜的设置保温延长带还可以使建筑下方土壤不会冻结,减弱冻土对建筑的影响。通过热可视化和建筑构造节能设计的创新结合,为构造设计提出新思路,以期为近零能耗建筑的推广与设计创新提供新理论与新方法。